中医望闻问切

健康养生 2023-06-01 09:340健康养生www.shimianzheng.cn
中医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问诊指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既径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切诊,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1.形体 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按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脑为元神之府,肾精生化之髓充实其中,才能神光焕发,思维敏捷。苦头往前倾,目睛内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将惫现象。背为胸廓,心肺居于胸中,背曲肩随,是心肺已虚象征。腰为肾脏所在部位,不能转摇,是肾脏功能衰惫。膝部关节由肝系筋膜相连才能运动。屈伸不能,俯身而行,是肝系筋失柔和。肾系之骨内贮骨髓,骨健全赖髓充。不能久立,行则振掉,是骨髓亏损,骨质疏松所致。根据上述证象可以确定五脏盛衰。,局部骨节变形是类风湿的特征;局部红肿、有块;是疮、痈、疗、疖、癓积象征,凡此种种,都是望其形体得来的证象。
 
  2.面色 望其面色,可知五脏荣枯。《内经》将面色分为青、黄、赤、白、黑五色以内应五脏,青色属肝,黄色属脾,赤色属心,白色属肺,黑色属肾,若由正常颜色变成异常颜色,就是病态。《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这一论述是对面部五种正常颜色和异常病色的高度概括。正常五色的共同特征是色泽明润,异常五色的共同特征是晦暗不鲜。临床辨证不必拘泥五色内应某一脏器之说,应以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为其依据,才能揭示病变本质。
 
  从不同面色所反映的机理来讲,其人面青多属经脉挛急,血行不利的痛证。经脉挛急则因于寒,是故青色主寒、主痛。面色萎黄,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象征;若见淡黄,血色偏淡,追本溯源,仍因牌不运湿,水湿阻滞使然。若见巩膜及其周身发黄,是胆液从少阳三焦外溢肌表,病名黄疽,黄色鲜明者属阳黄,晦暗者属阴黄。面色泛红,是充血和血分有热,外感内伤皆能致之。温病热人营分,血络有热者恒多;阴虚阳亢,血随气逆,上充于面,面红目赤者亦复不少。也有因寒而见面色微红者,如阴盛阳衰,虚阳上浮,可呈面赤,不可一律视为热证。面色发白,是气血亏损现象,阳气虚则无力鼓运血流,营血虚则不能上荣于面,苍白之色见矣!若因失血或造血功能障碍,血虚于内而形见于外,于是眼睑、舌质、口唇、指甲毫无血色见矣!面色发黑,其理有二。一因津凝面黑黑为水色而肾为水脏,肾阳虚损,气化不及,水邪上泛,可呈目眶黧黑口唇发绀。或因肾阳虚损,气化不及,色素沉着,亦可呈为面色黧黑。二因血瘀则黑血瘀内脏或脉络瘀阻,可见黑色。盖血瘀则黑,有诸内而形诸外也。
 
  3.舌质、舌苔 舌为心的苗窍,心主血脉而血络遍布全身,无处不有,是营血环流之路。舌无皮肤包裹其外,最能反映血的盈虚,察其舌色,可辨营血虚滞。舌体虽是心的苗窍,却与五脏都有联系。因为少阳三焦是通连五脏内外的组织,也是无
 
  处不有,是津气流通之所。五脏功能活动所需气血津液与机体每一组织所需气血津液,均从血脉与少阳三焦输送而来。所以五脏功能失调导致气血津液发生病变,都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变化决定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此即察其一部,可概其余。临证之际,望诊位居四诊之首,而舌诊在望诊中又居首位,实有其理在焉。
 
  观察舌质老嫩,可审正气盛衰;舌色浓淡,可窥营血变化;舌体胖瘦,可察津液盈虚。舌体胖大,是津液壅滞现象;舌体瘦小,是水津亏损象征;舌质老,是邪气实的表现;舌质嫩是正气虚的证象;舌色红线,是邪热人营,血热伤阴,血变浓稠之象;舌质淡白,是失血、血虚,营血不足,或阳气亏损象征;舌质紫暗,则为血瘀现象,一言蔽之,舌可洞察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舌体痿软、颤动,是气血虚损;强硬、歪斜、吐弄、短缩,是经脉挛急象征;舌纵不收,则是经脉松弛现象。
 
  舌上之苔,最能观察津气的变化。少阳三焦为津气运行之枢而内连五脏,是以五脏津气皆可从三焦上通干舌。一旦外感六淫相侵,内伤七情之变,五脏功能失调,引起津气发生病变,不论盈虚通滞,都可反映于舌。苔的颜色,可以反映病性寒热,白苔为寒,黄苔属热,黑苔寒热皆能致之。白苔之所以为寒,是气未化热之象;黄苦之所以属热,是因气郁化热,津中所夹胆液为热所蒸,随津外溢于舌之征;苔黑而舌淡者属寒,黑为水色证象见矣!苔黑而舌红者属热,热盛胆液浓缩而黑色见矣!但亦不尽如此,若初起即苔白乏津,是气迅速化热现象,不能因其苔白就断为寒;舌体淡胖而兼苔黄,是阳为湿遏胆液不能随津下行归肾,上溢于舌所致,不能因其苔黄便断为热。苦的有无,可以窥测津液盈虚。津虚,则无苔或少苔,津滞,则苔厚或苔腻;津虚,则舌体干燥乏津,津阻,则苔滑多液。不过此亦仅言其常未及其变。舌上无苔或干燥乏津,并非全是阴虚,假使舌体胖大而无苔、乏津,则是阳不化气,水津不能上承所致,无苔、乏津是阴虚的假象,舌体淡胖才是阳虚的真实反映。又如看上无苔兼见泄泻、阴囊潮湿、妇女带下,此因湿浊下泄而不上溢于舌,也就不能断为阴虚而应断为湿滞。
 
  闻诊是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①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
 
  ②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
 
  ③声音嘶哑新病暴哑,为风寒束表,肺系会厌受其寒侵,经隧收引,津凝会厌,以致不能发音。即《灵枢·忧恚无言》所说“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因其病性属寒属实,前人称为“金实不鸣。”久病声音嘶哑,为肺肾阴虚,水不制火,火灼肺金所致。因其病性属虚,前人称为“金破不鸣”。若久病、重病突然声哑,是脏气将绝危证。
 
  ④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是中气虚损象征。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气夺也。”⑤神昏谵语是指病人神志不清,语无伦次。是急性热病,热人心包,蒙扰神明,成为此证。
 
  ⑥郑声疾病末期,出现神志不清,语声低微,内容重复,是久病正衰,心气虚损,精神散乱。
 
  ⑦咳声高低缓急,可辨寒热虚实咳声清高、无疾、舌红、乏津,是燥热犯肺,或水不涵木,木火刑金。咳声重浊,痰多清稀,是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或少阴阳虚,水饮内停。咳声急迫,连声不止,是寒邪束表,气道挛急所致。吐出痰液其咳即止,是疾阻气道之征。
 
  ⑧呃逆是隔肌痉挛病变。其声高亢,连声不止者,为肺气不宣,脾气不运,肝气不舒,导致膈膜痉挛,病性属实。若呃声低微,时呃一声,病性属虚,脾肾阳虚,膜失其温而呃者有之;肝肾阴虚,膜失其濡而呢者,间亦有之。
 
  肝经有热者,有之;气虚不固者,亦有之。兼见心烦易怒,胁痛口苦,经色深红,质稠不淡,舌红脉数,即因肝经有热,血不内藏于肝而提前疏泄所致;兼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经色淡红而稀,舌淡而嫩,脉缓无力,即气虚不能束脉,脉络松弛,气虚不固使然。
 
  经行后期经期三十余日甚至四、五十日一行,谓之经行后期。是因肝经虚寒,经脉因寒而挛,气血因寒而凝,不能应时而至,故常兼见经行腹痛,色黑夹块,舌淡脉弱。此种机理,称为冲任虚寒。
 
  经行先后无定期经行时前时后,谓之先后无定期。兼见经前或经行胸胁腰骶少腹胀痛者,为肝郁气滞,脉络挛急,疏泄失调;兼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色黑夹块,舌淡脉弱者,为冲任虚寒,气血虚滞的虚中夹实证候。
 
  经行腹痛未婚少女最为常见。形成经前或经行腹痛机理,肝寒气滞,经脉挛急而痛者有之;肝郁化热,经脉挛急而痛者,有之;瘀血阻络,经行不畅而痛者,亦有之。
 
  兼见小腹冷痛,得温痛减,面青、舌淡,脉弦而缓者,此为肝寒气滞,经脉挛急而痛也;兼见胸、胁、乳房、腰骶胀痛,舌红脉弦,此为肝郁化热,经脉挛急而痛也;兼见血有瘀块,块下痛减,腹痛拒按者,此为瘀血阻络,不通而痛也。因寒而痛者最多,肝郁脉挛而痛亦复不少,血瘀而痛则偶亦有之。
 
  月经量少营血充盈,何来量少,惟因血虚津乏,化源不足,始能致此。是故血虚、阴虚居多,脾虚气弱,生化不足,或肾功能障碍,不能化精为血,偶亦有之。如因失血继见月经量少,兼见眼睑、指甲、唇舌淡白,此为血虚所致。兼见月经先期,潮热盗汗,两颧发赤;唇若涂朱,脉象细数,此为血中津液亏损所致。兼见食少便搪,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舌质淡嫩,脉弱无力,此为脾虚气弱,气血生化不足使然。
 
  月经量多月经之量超出正常范围,谓之月经量多。究其量多机理,血热,气虚皆能致之。肝藏血、司疏泄。疏泄适度,月经自然正常。若肝经有热,迫血妄行,血不贮藏于肝而疏泄太过,月经量多见矣!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有赖气为固摄。气充则固摄有权,月经之量正常。若气虚血失气固,则经量亦多矣!肝经血热,迫血妄行,必兼舌红、脉数;气虚不固,必兼舌质偏淡,脉弱无力,依此辨证,无余蕴矣!经闭不行月经数月或经年不至,称为经闭。致闭机理不外两端,一是血少无源,一是血阻不通。就其血少经闲言之一因血的生化之源不足,一因贮存之亏已甚。兼见食少便溏,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四肢无力,舌淡脉弱者,此为脾虚气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是也;兼见腰酸膝软,性欲减退,形寒怯冷,舌淡脉弱者,此为肾阳不足,精化为血功能减退是也。若失血以后兼见面色无华,唇舌淡白,脉缓无力或脉虚而数,则属库存无多,因虚致闭。再从血阻经闭言之又有血瘀、气滞、痰阻之别。兼见面色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带涩象,是血络瘀阻;兼见精神抑郁,胁肋胀痛,为气滞血瘀;兼见疾多、苔腻、脉滑,乃痰瘀互结。,经闭不行有气虚、肾虚、血虚、血瘀、气滞、痰阻六种机理,前面三种病性属虚。后面三种病性属实。其中气滞其血或痰滞其血均有血瘀病理并存,绝非单纯气
 
  郁、痰滞,学者留意。
 
  12.崩漏下血 阴道下血,量多势急,急如山崩者,称为血崩;淋漓不断,点滴而下,缓如屋漏者,谓之漏下。崩证因于血热居多,气虚而兼血热亦较常见;漏证则以中气不足,气不振血,或瘀血组络,血不循经较为常见;下元亏损,冲任不固,则偶亦有之。
 

 

   (文健康无忧网)
 
  心为行血之器,肝为贮血之皿。血的运行调节,有赖心肝两脏。由于供血环流之脉是由肝系之膜构成,血量多少有赖肝脏调节,盖血流畅否与脉络弛张有关,所以与肝关系尤为密切。血行脉中,不滞不溢,环周不休,除与心肝两系有关,还与气血关系密切。血得阳气温煦才能温和流畅,血得卫气固摄才不漏泄脉外,血行无阻才能循行常道。血液遇寒则凝遇热则沸,气血一旦异常,影响血液运行,就会产生血瘀,血溢证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气郁化热,热人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成为出血,是肝疏泄太过所致。血液不能贮藏于肝,溢出脉外,虽然因其出血部位不同而病机有木火刑金、肝火犯胃、肠风下血、血热成淋、血热发斑、血热成崩之异,其实病理完全一致,都是气郁化热,由气人血,迫血妄行,仅因出血部位不同,兼证各异而已。血崩兼见血色深红,量多势急,发热口苦,舌红脉数,是血热妄行所致。如果上述证象全具兼见心悸气短,则是血热妄行与气虚不摄两种病理存在,以上属于血崩机理。
 
  下血量少,淋漓不止,兼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无华,舌淡脉弱,此为中气虚陷,血失气摄,下注前阴,兼见血色黑多红少,或先红后谈,脐下冷痛,四肢无力,气短神疲,面色苍白,看淡苔薄,脉迟无力,或脉大而虚,此为下元亏损、冲任不固;气虚不摄与冲任不固两种机理并存尤属常见。以上两种机理属虚。如经妇科检查,子宫内有肌瘤而呈下血淋漓不止,此为瘀血阻络,血行障碍,不能环流,以致血溢脉外。此证病性属实。
 
  13.不孕 妇女不孕,除先天缺陷不能受孕以外,气血虚损,发育不良者,有之;痰瘀阻络(输卵管)、冲任障碍者,亦常有之。妇科检查,子宫偏小,余无它病,此为冲任虚寒,气血不足,发育不良;如果月经不调,夹有瘀块,白带亦多,经检查有卵巢积液、囊肿、以及输卵管不通,此为瘀血阻滞,水液停积的疾瘀阻络。
 
  14.流产 妇女怀孕未满六月即堕出体外,谓之流产。此证或因孕妇气血亏损,不能养胎,或因以前怀孕,用力过度,损伤胎气,曾经半产,以致每到前次半产月份即重蹈覆辙;或因人工流产过多,冲任受损。所以流产都是气血虚损,冲任不固,以致不能束胎,病性属虚。
 
  15.带下 妇女阴道分泌液体增多,流出阴道,称为带下,属于津液病变。其致病机理有因脏腑功能失调,湿浊下注者,亦有因外邪侵人阴道津凝成带者。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带下,常见肝经湿热,脾虚不运,冲任不固三种机理。带下色黄量多,粘稠臭秽,兼见日苦、舌红、脉数,是肝经湿热,下注前阴。带下色白量多,兼见食少神疲,头晕眼花,血压偏低,舌淡、脉弱,是脾虚不能运湿,湿随气陷,下注前阴。带下清稀如水,兼见腰酸或痛,面色苍白,舌淡脉弱,是肾阳亏损,冲任不固所致。人身九窍都与外界相通,致病因素可从孔窍侵人体内,发生病变。霉菌侵
 
  人阴道所致,则带如豆腐渣状;滴虫侵人阴道,则清稀如水。由于带下湿有去路,多见舌上无苔,不得因其无苔就凭此视为阴虚,学者留意。
 
  16.旧病 询问病人以往患过何病,可知是否属于旧病复发;如果现在所患与旧病无关,也可作为治疗时的参考。
 
  17.病因 了解发病原因,可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在无现代检测手段以前,了解,病因只限于外界的气候变化,自身的情志变化,以及饮食不节,虫兽刀伤等三个方面。所以陈无择《三因方》将其归纳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本节仅论切脉,余未备述。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不知其所以然。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
 
  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先从气的虚滞言之;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气,肺系吸人的清气,注人心脏,成为心脏活动的能源。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虚数无力。若将这一连锁反应进行逆向推理,脉象无力是因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则是脾肾化气功能衰退所致。气行脉外,营卫和调,则脉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如果风寒束表,毛窍收缩,脉络紧张,卫气充盛于表,则脉随气浮,呈为轻按即得的浮紧脉。若卫气因寒、内归脏腑,则呈重按始得的沉紧脉,久病气虚,脉伏于里,则呈重按始得的沉弱脉。若阳气虚衰,无力助心行血,则脉呈迟缓微弱。若风寒束表或风热犯肺,气郁化热,心阳亢进,则脉应之而呈洪大有力而数。
 
  若因气郁引起脉的传导阻滞,则脉应之而涩。若因气郁引起脉络不舒,则脉应之而弦。
 
  由此可见,脉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均与气虚、气滞有关。
 
  次从血的虚滞言之血行脉中,充盈流畅,才呈正常脉象。若因血的化源不足导致血虚,乃是由实变虚,逐渐减少,脉能与其相应而逐渐变细,所以脉呈细弱。如果突然大量失血,脉管仍呈原状却脉无血充,遂致形如葱管,按之中空,呈为芤脉。如果血滞、血瘀,脉的传导受阻,微呈挛急,即呈按之犹如轻刀刮竹,大波之内又有细密微波应于指下的涩脉。
 
  再从津的虚滞言之脉的形态改变也与津液有关。血中津少,脉失液充,其脉也就应之而细。由于津虚是因营阴暗耗或因热病后期伤津,常常兼有热象,是故营阴亏损之脉常呈细数且与香红少苔并见。若脉外津虚与脉内津虚并存,脉失津濡而呈脉络紧张,即呈指下如按琴弦的弦脉。上述脉象是因肝肾阴虚。若因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水饮内停,血中津多而呈舌体淡胖,水停脉管夹层而使脉络紧张,也能呈为弦脉,虽然同属弦脉却有寒、热、虚、实之异。
 
  综合上述,一切脉象都是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的综合反映;心脏、脉络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又与五脏发生病理改变有关,所以切脉能察五脏盛衰。
 
  切脉只是四诊之一,有些病变不是单凭切脉就能做出诊断,应该四诊合参,并宜结合现代检测手段才能全面认识疾病。如果片面强调切脉能知病变所在,会将学者引人歧途。脉的形态很多,令人难以掌握,兹将常见脉象的病理略述如下。病理描述难免有误,列出仅作抛砖引玉之想,敬请同仁指正。
 
  1.浮脉 风寒束表一卫气为御邪侵,充于肌表一脉随气浮于外一轻按即得一谓之浮脉。
 
  2.沉脉 病在脏腑一脉位深藏,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谓之沉脉。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3.迟脉 阴盛阳衰一心功减退,搏动迟缓—一息三至,去来极慢一谓之迟脉。阴
 
  盛为寒,阳衰为虚。
 
  4.数脉 表卫闭郁,气郁化热,或由气人血,气血两播一心动亢进—一息六至,多于常脉一谓之数脉。亦有心气虚衰一搏动无力一每次输出血量不足,心动加速以求代偿一成为虚数。
 
  5.细脉 气血两虚,阴虚偏甚一气虚则输出量少一加之血虚脉失血充,则脉细如线一谓之细脉。
 
  6.微脉 阳气衰微,气血俱虚一脉细而软一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一谓之微脉。
 
  7.弱脉 气血两虚一气虚无以鼓动血行,血虚无以充盈于脉一极软沉细,按之乃得,轻取难寻一谓之弱脉。
 
  8.实脉 三焦实热或腑气不通一心动亢进一搏指有力一谓之实脉。
 
  9.洪脉 气郁化热,气分热盛一心功能亢进一按之洪大有力寸谓之洪脉。若大而虚,按之无力是壮火食气,心气已虚。
 
  10.弦脉 肝肾阴虚一水津亏损,脉失津濡一脉络紧张一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一谓之弦脉。少阴阳虚,气化失常一水停三焦,充于脉内及其夹层一脉络为之紧张,触之如按琴弦一谓之弦脉。肝胆气郁一脉为气束,不能舒张一如按琴弦一亦可成为弦脉。
 
  11.紧脉 风寒束表一脉络收引一脉形如索,轻按即得一谓之浮紧;寒中三阴一脉络收引一其形如索,重按始得一谓之沉紧。
 
  12.滑脉 痰食妊娠,停阻经隧一所阻部位脉络紧张一血流受阻一聚集如珠,流于脉内一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一谓之滑脉。
 
  13.涩脉 气滞、血瘀、痰凝一脉络传导受阻,微挛一血流不畅一按脉犹如轻刀刮竹一谓之涩脉。
 
  14.濡脉 水湿阻滞一脉因受湿而弛一按之无力,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一谓之濡脉。气血阴阳亏损,生化无源一脉无血充一亦呈濡脉。
 
  15.芤脉 突然大量失血一脉失血充一形如葱管,按之中空一谓之芤脉。
 
  16.结脉 心系阴阳亏损一脉络痉挛一传导阻滞一脉律不匀,时有止歇一谓之结脉。迟止定期,谓之代脉。
 
如果以上关于中医望闻问切 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