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变检查是指检查哪些方面 血流变检查对身体指标有什么指导

健康养生 2023-06-01 09:350健康养生www.shimianzheng.cn

     血液流变学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10多项指标。鉴于血液流变学异常对脑血管病的影响,而降低血液粘度治疗,已为临床医生所推崇。

 
     一、血流变检查是指什么
 
    (一)血流变检查是什么
 
    血液流变学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10多项指标。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粘度的变化。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外力(血压)的作用下,在血管内流动,并随着血管性状(血管壁情况和血管形状等)及血液成分(粘度)的变化而变化,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当血液粘度变大时,血液流动性就变差,也就最容易发生脑血栓性疾病。反之,粘度较小,流动性较好。
 
    (二)血流变检查各指标的原理和意义
 
    1、反映血液浓稠性 红细胞压积
    它反映血液中血细胞与血浆间的比例。
    意义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表示血液浓而粘,除脑血管病外还见于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压积降低,则表示血液较薄,全血粘度也相应下降,意味着机体有失血或贫血。
    2、反映血液粘滞性、粘度是流动性的倒数
    即粘度愈大,流动性愈差;粘度愈小,流动性愈好。
   全血粘度全血粘度受红细胞压积的改变而改变,红细胞压积高的,全血粘度高。
意义全血粘度增高提示血细胞压积或血浆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或弹性差,血管壁硬化毛糙。它的增高常见于下列疾病,如脑血管病、红细胞增多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脉管炎、肺心病、结缔组织疾病活动期,链状血红蛋白症、白血病等。
    3、全血还原粘度
    反映了单位血细胞压积而产生增比粘度的能力。
    意义同全血粘度。
    血浆粘度 反映体内生物大分子(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血脂)对血细胞粘度的影响。
    意义增高,除脑血管病外主要见于巨球蛋白血症,白血病。其他意义同全血粘度。
    4、反映血细胞的聚集性
    红细胞电泳时间时间愈短、则表明红细胞表面电荷多,红细胞间愈处于分散,聚集性减少;反之,若时间愈长,反映其表面电荷愈少,则红细胞愈趋向聚集,使红细胞之间互成串状、堆状、使全血粘度增大。
    意义电泳时间延长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骨髓病、红斑狼疮、高脂血症等。
    血沉与血浆比重,粘度,红细胞间聚集力有关。
    血沉方程K值因血沉受到血球压积的依赖性较大,血球压积高者,血沉多正常,血球压积低者,多为血沉快。故通过公式计算、得出排除血球压积影响的血沉K值。
    5、血液凝固性
    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血浆粘度增加,呈正比关系。血液凝固时,纤维蛋白原聚合成纤维蛋白聚合物,在纤维蛋白内部之间有“搭桥”现象。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三)血流变学检查检查过程
 
  清晨空腹静脉血5ml,以肝素或EDTA盐抗凝,4h内测定。采用静脉采血进行检测。静脉采血前要仔细检查针头是否安装牢固,针筒内是否有空气和水分。所用针头应锐利、光滑、通气,针筒不漏气。先用30g/L碘酊棉签自所选静脉穿刺处从内向外、顺时针方向消毒皮肤,待碘酊挥发后,再用75%乙醇棉签以同样方法拭去碘迹。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拇指和中指持注射器针筒,食指固定针头下座,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沿静脉走向使针头与皮肤成30°角斜行快速刺入皮肤,然后以5°角向前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见回血后,将针头顺势探入少许,以免采血时针头滑出;但不可用力深刺,以免造成血肿,立即去掉压脉带。针栓只能外抽,不能内推,以免静脉内注入空气形成气栓,造成严重后果。取下注射器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抗凝管中,防止溶血和泡沫产生。
 
    (四)血流变检查检查注意事项
 
  检查前禁忌要求病人处于安静状态,生活饮食处于日常状态。避免运动,戒烟。检查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禁食。在采样检查之前,若允许暂停各种药物避免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检查时要求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抽血后,请慢慢站立谨防跌到(有晕针史者请在采血前告知工作人员),抽血后,请按压针眼到不出血为止。
 
    二、血流变检查有什么意义
 
    (一)血流变学检查对预报脑血管病有何意义
 
    研究证明,血流变学异常是脑血管病的发病先兆之一。经观察,有些老年高血压病人,当血液流变学指标由正常转化为多项和极度异常时,不久即发生脑血管病或心肌梗塞。上海市中风预报协作组对355例40岁以上的脑血管病易患者,开展了脑血管病预报的观察随访和防治。对他们进行了包括血液流变学在内的各项检查。血液流变学有一项以上异常者225人,占63%,明显异常即八项中三项异常者69例,占19.4%,经对异常者采取各种降低血粘度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其有效率达90%,并经一年观察无一例发生脑血管病。上海邮电医院对208例脑血管病易患者进行全面的预防,凡血流变异常者均采取预防性治疗,经5年观察与不采取预防措施的另一组207例对照,结果预防组7例发生脑血管病,对照组有21例发生脑血管病,两组有明显差别。显然,对血液流变学检查提示有先兆异常者进行治疗,是脑血管病预报和预防的有效方法。经对脑血管病的易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晋查,发现高血压病人明显异常者占27.4%,冠心病28.7%,糖尿病30%,高脂血症30.1%,肥胖者29.7%,一过性脑缺血发作60%,这些异常都可作为脑血管病先兆的危险率,是可以作为脑血管病预报项目的。,如果经过血液流变学的预测结果是正常的,也不能完全排除没有发生脑血管病的可能性,应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分析,绝不能把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作为预报脑血管病的唯一根据。
 
    (二)血流变检查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病
 
    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长期高血压导致动脉壁内膜受损,纤维素性坏死和玻璃样改变,管壁粥样硬化,以至形成粟粒状脑动脉瘤。一旦动脉内压力骤升,超过血管壁的耐受性时,就会导致破裂出血。而血脂升高,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以及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诸因素的参与,又易形成梗塞。由此可见,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以导致双向性转化。出血和梗塞是同一病理形态下的两种发展结果,有相同的密切相关的病因和病理基础,血流变学异常,血脂增高,血液的凝滞性增强等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鉴于血液流变学异常对脑血管病的影响,而降低血液粘度治疗,已为临床医生所推崇。例如血液稀释法、血浆置换法以及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蛇毒制剂等药物,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应用抗栓丸、脑益嗪等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应用阿斯匹林、潘生丁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等措施,已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
 

血流变检查(文健康无忧网)
 
    (三)血流变检查的临床意义
 
    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通常人们所说的血流变检查,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
    第1、全血粘度检测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
    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第2、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越高,全血粘度也越高。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第3、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比积,是指将不改变红细胞体积的抗凝血放置于温氏管或毛细管中,经一定离心力离心一段时间后,被压紧的红细胞层占血液容积的比例。
    [临床意义]
    红细胞压积增高见于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红细胞压积降低见于正常孕妇、各种贫血患者以及应用干扰素、青霉素、吲哚美辛、维生素A等药物。
    第4、全血还原粘度检测
    全血还原粘度是指红细胞压积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也称单位压积粘度。
    [临床意义]
    全血还原粘度反映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对血液粘度的贡献。
    1.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高,说明血液粘度大,而且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
    2.若全血粘度高而全血还原粘度正常,说明红细胞压积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对粘度贡献不大)。
    3.若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还原粘度高,表明红细胞压积低(血液稀),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过大),说明全血粘度还是高的,也有参考意义。
    4.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正常,说明血液粘度正常。
    第5、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细胞聚集性是指,当血液的切变力降低到一定程度,红细胞互相叠连形成所谓“缗钱状”聚集物的能力。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增高表示聚集性增强,全血粘度增高。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异常蛋白血症、感染性胶原病、炎症、恶性肿瘤、合并微血管障碍性糖尿病,心梗、手术、外伤、烧伤。
    第6、红细胞变形指数
    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液流动中的变形能力,也就是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其形状的特性。
    [临床意义]
    临床上红细胞变形性减低主要见于一些溶血性贫血、心肌梗死、脑血栓、冠心病、高血压和外周血管病、糖尿病、肺心病等。
    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第1—3天变化明显。
    2.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变形明显低于健康人。糖尿病患者也有类似改变,有血管并发症者更差。
    3.高脂血症使红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升高,膜面积增加,红细胞变成棘状,变形性降低。
    4.多发性动脉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雷诺氏病、高血压病、肿瘤均可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吸烟也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第7、血沉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
    [临床意义]
    病理性增快
    1.结核和风湿的活动期血沉常增快,当病情好转或稳定,血沉也逐渐恢复正常;
    2.用于鉴别心肌梗死与心绞痛;胃癌与胃溃疡;盆腔炎性包块与无并发症卵巢囊肿,前者血沉明显增快,后者正常或略有增高;
    3.多发性骨髓瘤的血浆中出现大量异常球蛋白,血沉加速非常显著。
    第8、血沉方程K值
    通过血沉方程K值的计算,把血沉转换成一个不依赖于红细胞压积的指标,这样血沉方程K值比血沉更能客观地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变化。
    第9、红细胞刚性指数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及质量保持相对稳定。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红细胞生成和破坏的失常,都会引起红细胞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临床意义]
    红细胞刚性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变形性越小,是高切变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
    第10、红细胞电泳时间
    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移动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叫红细胞电泳时间。影响电泳时间的因素主要与血浆中血脂、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增加以及血浆粘度的增加有关。
    [临床意义]
    缺血性中风、冠心病、肺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红细胞电泳率都降低,电泳时间延长。
    第11、纤维蛋白原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系统中的重要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是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它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减少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及早产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贫血、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恶性肿瘤及某些产科急症。
    2.纤维蛋白原增多见于妊娠晚期妊高症、老年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症、急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和尿毒症、烧伤、放射病、多发性骨髓瘤、休克、手术后、心肌梗死及剧烈运动后。
     如果以上关于血流变检查是什么  血流变检查有什么意义 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