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苑绮患直肠癌 复发率比大肠癌高
健康养生 2023-06-01 09:360健康养生www.shimianzheng.cn
「怎么会是我?」艺人余天和李亚萍的二女儿余苑绮,平时注重养生,不烟不酒、重视运动,今年8月因多次血便就医检查,赫然发现罹患直肠癌第一期,惊讶不已,却仍于今1日进行手术切除病灶。大肠直肠外科医师表示,直肠癌的发生率和复发率都比大肠癌高很多,民众若有长时间排便习惯改变的情况,应尽快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直肠短短15公分 致癌风险居肠道之首
大肠直肠癌的发生率位居国人十大癌症之首,病灶范围广泛包括盲肠、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总长度约150至170公分,其中最靠近肛门的直肠仅有短短12至15公分,罹癌风险却最高。
台安医院大肠直肠外科主任糠荣诚表示,整体观察大肠直肠癌的发生率,约四分之三发生在左侧的乙状结肠至直肠部位,由此可见,直肠癌的发生率远高于大肠癌。,直肠有保存粪便的作用,癌变的风险高,一旦确定罹癌,癌细胞转移至肺脏的机率比大肠癌高3至4倍,第三期的复发率也比大肠癌高4成。
不同于大肠癌,直肠癌因侵袭风险较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切除治疗后,还需进行放射线治疗,降低复发率。更让人关切的是,直肠癌的病灶位置若过于接近肛门,严重时可能需面临摘除肛门、改做人工肛门的命运,对患者的健康照护和生活品质,无疑产生重大负担。
肠癌年轻化!基因突变+生活习惯差都是原因
,大肠直肠癌好发于中老年人,特别是生活和饮食习惯不佳的族群,但为何生活型态看似健康的余苑绮却突然罹患直肠癌?糠荣诚医师表示,除了生活和饮食习惯,癌症基因、药物或长期暴露在放射线之下等,都可能导致癌症。
最近收治的2名28岁未婚女性患者,一个爱吃咸酥鸡,因长期血便就医才发现是直肠癌;另一名平时作息正常,却经常外食,以为胃痛就医,检查才发现是胃部下方的升结肠长了肿瘤,且已属大肠癌第三期,癌细胞已转移至淋巴。
近年来,民众的健康意识抬头,特别是年轻人,一发现可疑症状就求诊,造成大肠直肠癌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且数据显示有年轻化,且男多于女的趋势,但因女性常给人作息规律、饮食节制、罹病风险低的印象,所以一旦确诊就容易被提出来讨论。
肠道健检做对了吗?别忘了全肠道检查
如何才能避免大肠直肠癌找上自己?除了老生常谈的适度运动和每天蔬果579之外,糠荣诚医师提醒,肠道息肉在5至10年内转变成恶性肿瘤的机率约20%至40%,建议患有息肉或40岁以上有肠癌家族病史的高危险族群,应养成定期健康检查的习惯。需特别注意的是,肠道健检方式「不用求贵」,正确选择检查方式如大肠镜才比较重要。
曾有一名50多岁的董娘,除了偶尔交际应酬,平日作息正常,且每半年做一次高端健康检查如MRI(核磁共振),但却因肿瘤太小或检查位置有死角,无法及早发现肠道肿瘤,某日因右部腰痛就医,经超音波和大肠镜等检查才发现肝肿瘤,且大肠癌已末期。
除了选对检查方式,糠荣诚医师也提醒,检查前务必确认检查范围是「全肠道」,也就是包括大肠至直肠的全部检查。许多大肠镜检查的最低点是肛门以上60公分处,但直肠癌的好发部位却下探至肛门以上30公分处,若按此检查原则,等于筛检工作只做一半,容易错失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时机。
血便≠肠癌!先观察血色和粪便状态
另一方面,观察排便状态也是早日发现大肠直肠癌的方式之一。医师表示,若发现有大便习惯改变且持续1至2个月、体重莫名下降、食欲不振、长期腹痛等现象,就要提高警觉,赶快就医。
特别的是,若发现肛门排血,需进一步辨别,如果血色鲜红,像皮肤被割到一样,通常是痔疮的问题;若血色暗红、大便中掺杂血丝、粪便外围带有黏膜感,且经常有残便感,想大便却只排出一点点,几乎可确定是大肠直肠癌的征兆。
该文章《余苑绮患直肠癌 复发率比大肠癌高》由网友『你是心病』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上一篇:钱大夫专栏/我的甲状腺有问题
下一篇:肚子胀胃诌诌?高纤饮食KO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