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症状 登革热症状治疗
健康养生 2023-06-01 12:100健康养生www.shimianzheng.cn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登革热症状 登革热病因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登革热症状 登革热常规检查项目是哪些?
(一)一般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 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登革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多。后者见于严重病例及有继发感染者。一般在1万/mm3以上。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万/mm3以下。
2.尿常规 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二)病毒分离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型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 取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以血凝抑制试验的灵敏性较高。而以补结合试验最具特异性。恢复期单份标本补体结合抗体效价达到1∶32以上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效价递升4倍以上可确诊。
(四)其他 在登革出血热病例中尚可血液浓缩。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解质紊乱。血白蛋白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等。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轻至中度增加。并数以上的休克病例有DIC表现。
登革热临床症状
本病感染潜伏期为2~15天,平均5~6天,通常3~5天,发病前尽管体内有病毒存在,而前驱症状却不明显。
(一)根据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个临床型。
1.登革热表现为突然起病,畏寒、迅速发热(24~36小时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出现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上述病症不典型或表现轻微且病程短、痊愈快(其中有些可自愈)者为轻型登革热。病死率极低。
2.登革出血热有典型登革热表现,2~4病日内四肢、腋窝、粘膜及面部可见散在出血点,迅即融合成淤斑。病情进展中有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道或子宫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血,常见肝肿大,血球容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100×109/L者。脑出血的病例也有发现。
异常严重出血的病例可导致死亡。
3.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DHF表现的少数病人,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皮肤湿冷、脉数弱、烦燥或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或脉压低于2.67Kpa(20mm汞柱以下)等危象,甚至血压和脉搏测不出,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WHO将DHF/DSS依病情严重度分为4级,在我国的临床实际意义有待实践中应用和。
(二)实验室检查确诊病例需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也可为流行病学分析、指导防治和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病毒分离可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桨、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分离病毒,一般采集发病3日内血液标本,无菌操作采静脉血3mL,分离血清,低温送检。将标本采用白纹伊蚊细胞纯系C6/36克隆株培养、1~3日龄乳小白鼠、巨蚊幼虫或巨蚊成蚊接种的方法分离病毒。
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可以鉴定4个不同型登革病毒。
2.血清学试验于发病5日内(第一相)和3~4周时(第二相),分别采集血清,两相血清做血清学抗体检测。
,用免疫荧光、免疫电泳等方法也可从急性期标本检测登革热抗原。登革热暴发疫情确定后,没有必要所有病例都做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
3.临床常规试验检查起临床辅助诊断和判断病情的作用,有助于诊断的重要变化是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多、血液浓缩、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Ⅱ、Ⅴ、Ⅶ、Ⅸ水平低下等。
登革热症状像感冒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 主要传播媒介,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和东南亚为高发地区,5月~11月最为流行。”东莞东华医院传染内科赵登蕴说,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爱在净水中产卵,因而饮用生水的人容易被传染登革热,这种病发作起来关节处痛如骨碎,又叫“碎骨热”。
“登革热的前期症状和感冒相似,很多患者把其当作感冒来治疗,这样不仅耽误了时间,更加重了病情。”赵登蕴说,登革热临床上分轻型、典型和重型。轻型登革热并不可怕,但重型登革热却是一个恐怖的杀手,病死率达90%以上。
登革热的前期症状是发热,通常起病急骤,发热、头痛,伴有背部、骨、肌肉及关节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便秘等。3~5天就开始出现皮疹,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早期登革热病人全身肌肉非常酸痛,轻微的触碰也会造成巨大的疼痛。”
如早期登革热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重型登革热可在上述表现基础上突然加重,出现脑膜炎、中枢性呼吸衰竭出血性休克等征象。
做好灭蚊工作保健康
“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赵登蕴说,登革热病菌是罕见的菌类,大多数病人的免疫系统未有接触过这种病菌,再加上身体抵抗力差就很容易感染病毒。,做好防蚊灭蚊才是最根本的措施,应做好环境、居家的清洁卫生,对普通市民来说,及时清理垃圾,勤洗勤换盛水的器皿,将是使自己免遭蚊虫叮咬,甚至感染疾病的重要行为。
莞卫生局表示,常平镇出现两例登革热病例后,就马上组织医务工作人员,对患者居住场所500米半径内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并帮助附近居民处理室内外蚊虫孳生、藏身之处,避免发生二次感染。“幸运的是,未发现有人被传染。”
这段时间,小小的蚊子成了媒体热衷讨论的问题。实际情况如何呢?记者从东莞市卫生局了解到今年是暖冬,本来就有相当数量的蚊子安然越冬,再加上入夏以来,8月份东莞的气温已经连续20多天达到了蚊虫孳生繁殖的最佳条件,蚊虫数量达到高峰。
昨日,卫生局发出了预防提示,呼吁市民重点防蚊灭蚊,及时清除室内积水,清除蚊虫孳生地。专家说,只要积有一点点死水,蚊子就有了孳生的条件——半个蛋壳、一个随手丢弃的易拉罐、一个肮脏的小水坑……都会成为“花脚蚊子”繁殖的温床。室内植物花盆下面垫的托盘,也有可能成为蚊子的孳生地。,及时清理垃圾,勤洗勤换盛水的器皿,是使自己免遭蚊虫叮咬、甚至感染疾病的重要措施。(廖娅 实习生李淳芳)
黄金周谨慎选择旅游地
“十一”黄金周很多人会选择出国旅游,如去东南亚、泰国等热带、亚热带的地方,赵登蕴表示市民一定得慎重选择。
赵登蕴提醒说,如要到东南亚和泰国等登革热流行区工作、旅游或生活,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皮肤及衣服上涂抹蚊虫驱避药物;避免在“花斑蚊”出现频繁的时段在户外逗留。回国后14天内,若出现不舒服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并告诉医生自己前往过的国家或地区。
科学家发现严重登革热症状与两类基因有关
登革热是由蚊子传播的仅次于疟疾的第二大疾病,据估计每年全球有1亿人感染登革热病毒。但被感染人群的症状却有很大差异,有的病人症状非常轻微,有的人却高烧不退,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儿童病患,发生登革休克综合征后常会导致死亡。目前,对登革热还没有研制出疫苗。
以往的研究表明,某些特定人群对登革热病毒较敏感,易出现严重症状,这提醒了科学家去探寻人类的何种基因特性使得他们出现这种情况。在越南胡志明市,卫尔康生物医疗慈善信托基金(Wellcome Trust)、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小组和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联合对此学说进行了研究和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人类的两类基因变体会导致人体发生严重的登革热感染症状。
科学家们针对登革热易感儿童与对比人群进行基因组相关性研究。他们对2008名患者和2018名对比人群展开研究,随后将研究结果在1737名患者和2934名对比人群中进行了验证。
研究发现,儿童患者体内两类基因上的DNA代码发生变化将会导致他们更易发生登革休克综合征。这两类基因是第六染色体上的MICB和第十染色体上的PLCE1。
科学家认为,MICB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它的某种变体会激发人体的免疫细胞更加积极地抵抗病毒感染;反之,如果这些免疫细胞无法正常工作,登革热病毒就会在人体内占据上风。
研究人员还发现,某种PLCE1的变体会导致登革热出血点的出现,这是登革休克综合征最显著的临床特点。
科研人员之一,剑桥大学越南医学研究小组的卡梅伦·西蒙斯教授说登革热是潜在的致命疾病,此项研究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证实了某些人群更易感染严重登革热。另一位研究人员,卫尔康生物医疗慈善信托基金的丹尼·阿特曼教授指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世界上有五分之二的人,即25亿人属于登革热的易感高危人群。而人类目前对这一疾病还没有任何疫苗或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此项科研成果从基因学的角度入手,为人类更好地了解并最终战胜这一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此项研究由英国卫尔康生物医疗慈善信托基金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资助,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