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胆石症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中国也不例外。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如B型超声、CT及MRI等,胆石症的检出率不断攀升,自然人群中发病率已达10%左右。国内尸检结果也显示,胆石症的发生率高达7%。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营养状况的提升,胆石症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更是显著上升。那么,胆石症究竟有哪些临床表现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目录:
为什么会得胆石症
胆石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胆石症如何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哪些检查可以确定胆石症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胆石症的产生
一、为什么会得胆石症?
胆石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胆石的成分包括胆固醇、胆色素、钙盐、黏蛋白及其他有机物与无机物等。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通常将胆石分为胆固醇性结石、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三类。多年的研究已经表明,胆石的形成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逐渐形成的。这些因素可能包括胆汁成分的改变、过饱和胆汁或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胆汁囊泡及胆固醇单水晶体的沉淀等。
具体来说,胆囊结石的形成可能与代谢因素、胆系感染及其他因素如胆汁淤滞、胆汁pH过低、维生素A缺乏等有关。胆管结石的形成则可能是继发于胆囊结石,也可能是原发性胆管结石,与胆道感染、胆管狭窄、胆道寄生虫感染(尤其蛔虫感染)等有关。
二、胆石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大多数胆石症患者在初期并无明显症状,常是在体检、手术或尸检时偶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少数患者的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1. 胆绞痛:患者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出现胆囊收缩或结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经兴奋,引发疼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约70%的病人在首次胆绞痛后一年内会复发。
2. 上腹隐痛:部分病人仅在特定情况下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伴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症状,这些容易被误诊为“胃病”。
3. 胆囊积液:当胆囊结石长期嵌顿或阻塞胆囊管但未合并感染时,胆囊黏膜会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并分泌黏液性物质,形成胆囊积液。这种积液呈透明无色,又称为白胆汁。
胆石症:隐藏的危机与如何鉴别
让我们深入了解胆石症及其与其他疾病的微妙区别。胆石症,一个看似陌生的医学名词,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深刻的影响。当胆道出现问题时,它会引发一系列症状,需要我们警惕并准确鉴别。
关于黄疸的问题。胆石症引发的黄疸相对较少见且程度较轻。但黄疸的出现,可能会与其他疾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相混淆。当我们遇到黄疸症状时,必须进行详细的鉴别与检查。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通常会伴随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黄疸的出现也相对较快。通过B超检查,我们可以排除梗阻性黄疸的可能,而血清酶学检查则可能显示出ALT、AST显著升高。这些检查有助于我们准确鉴别胆石症与急性病毒性肝炎。
接下来是胆石症与其他疼痛性疾病的鉴别。胆石症疼痛的特点与其他疾病如胆道蛔虫症、急性炎等有所区别。胆道蛔虫症主要表现为剑突下绞痛或钻顶样痛,而急性炎则常在上腹部出现持续性剧痛。通过B超检查、CT或MRI检查等,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这些疾病。还需警惕胆石症与胆总管结石引发的胆源性炎的混淆。胆总管结石嵌顿于壶腹部可能导致炎的发生。对于上腹部疼痛的患者,我们必须进行全面的检查与鉴别。
那么,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患有胆石症呢?实验室检查是重要的一环。当胆石引起胆管梗阻时,血清总胆红素会增高,结合胆红素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尿液中的胆红素含量会显著增加,而尿胆原则会减少或消失。这些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除了实验室检查,还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当你遭遇梗阻性黄疸,你的血清检查将会揭示一些重要信息。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水平会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的数倍。血清转氨酶(ALT,AST)也会经历轻到中度的升高,乳酸脱氢酶(LDH)也会有轻微增高。这些指标的变动,犹如信号灯,警示你胆道系统出现了问题。
在胆管梗阻的情况下,凝血酶原时间会被延长。注射维生素K后,如果凝血酶原时间无法恢复正常,那么可能提示你的肝细胞制造凝血酶原存在障碍,这是由于长期的胆管梗阻导致的肝功能严重损害。
当胆道发生梗阻时,血清铜含量会增加,导致铁铜比值低于0.5,这是正常比值在0.8~1.0之间的严重偏离。
通过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我们可以观察到胆固醇结晶和胆色素钙盐颗粒,这对于胆石症的诊断具有关键性的帮助。这种方法不太常用,因为采集十二指肠液较为困难,且不被多数患者接受。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X线腹部平片、口服胆囊造影及静脉胆道造影等传统方法虽然仍有一定应用,但已经逐渐被新的技术取代。比如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它们对胆石症的诊断具有极高的价值。尤其是ERCP,能清晰显示整个胆管系统及胆囊,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5%左右。而PTC则适用于原因不明的梗阻性黄疸等情况,其诊断胆总管结石的阳性率也达到90%。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当B型超声波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时,可以选择CT或MRI检查作为进一步的诊断手段。它们对含钙的结石敏感度很高,特别是CT,其诊断胆石的准确率可达80%-90%。近年来,MRI诊断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对胆石的诊断正确率也很高。但因为费用较高,它们并不常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术中胆道造影是术前未明确诊断者的极好补充。通过简单且安全的方法,结合术中探查所见,便能全面了解肝胆情况,有助于诊断治疗。B型超声波检查以其方便、无创、可重复、准确率高的优点,已成为诊断胆石症的首选检查方法。无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还是肝内胆管结石,在B超声像图上都有特定的表现,如强回声光团、光团移动和清晰的声影等。在胆总管下端的结石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经常受到胃肠道气体的遮蔽,这使得B超难以清晰显示结石。对于这一区域结石的诊断,B超的准确率相对较低,同时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可能。考虑到胆囊结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例如,当胆囊内充满结石时,由于胆汁的缺失,其声像图可能并不明显,仅呈现声影。一些疏松的结石也不会表现出典型的声影。而当胆囊出现萎缩并与结石共存时,可能会造成实质性的回声,使得后方声影变得模糊不清。
尽管B超在诊断胆囊结石方面有着较高的准确率(95%-97%),但在诊断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时,其准确率分别为53%-84%和80%-90%。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结石,如可透X线的结石以及在胆囊造影中不显影的结石,B超依然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预防胆石症的产生呢?
对于胆囊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由于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饱和有关,我们需要控制饮食中胆固醇的摄入,保持胆汁的稳定性。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应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蔬菜和新鲜水果的摄入。特别是对于妊娠期妇女,更需要重视这方面的饮食调整。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是防止脂肪在体内过度积存的有效方法。
每年的定期体检也是预防胆石症的重要手段。肝胆B超检查能够帮助我们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潜在的问题。
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级预防,首先要在积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防止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手术探查胆总管,彻底清除结石,保证胆汁引流的通畅。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有效地控制胆道感染。因为胆汁引流通畅和控制胆道感染是预防肝内胆管结石的重要环节。防治胆道蛔虫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胆道蛔虫病是肝胆管结石的重要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