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有什么危害
新生儿黄疸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这两种黄疸带来的危害不同,病理性黄疸较为严重,治疗难度也更大。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新生儿黄疸的危害、如何快速去除黄疸、黄疸产生的原因以及黄疸的症状。
一、新生儿黄疸的危害有哪些?
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所引起的。随着肝脏功能的逐渐完善,黄疸会自然消退,因此生理性黄疸一般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对于病理性黄疸,家长需要密切注意。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能引发脑核性黄疸,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二、新生儿黄疸的症状有哪些?
生理性黄疸通常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第2-3天,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出现黄染,程度轻重不一。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为明显,而手心和脚心不黄。第4-6天黄染最为明显,足月儿通常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而早产儿可能会持续至第3周。在此期间,新生儿的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其他不适表现。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出现得更早、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复发,并可能伴有其他症状表现。
三、如何预防与护理新生儿黄疸?
预防与护理新生儿黄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孕妇在妊娠期间应注意饮食节制,避免过食生冷、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二是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次妊娠时应作预防,并按时服用中药。三是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巩膜黄疸情况,及时发现并治疗。四是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四、怎样快速去除黄疸?
新生儿黄疸,尤其是生理性黄疸,在一周左右会自动消失。建议家长多补充奶水。给宝宝多喝水、晒太阳,或者服用一些退黄疸的药物,如茵栀黄口服液等,都可以帮助宝宝尽快退黄疸。如果黄疸症状持续不减或者加重,应及时就医。
了解黄疸,轻松应对
在阅读这篇文章后,你将了解黄疸的处理方法以及预防调护。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对于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而生理性黄疸则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缓解。
一、黄疸产生的原因
黄疸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首先是阻塞性黄疸,当胆管阻塞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出,逆流进入血液,导致黄疸。其次是溶血性黄疸,由于血液病变导致红细胞大量死亡,间接胆红素大量增加,总胆红素升高,从而产生黄疸。最后是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受损,无法正常转化间接胆红素,导致胆红素逆流入血,形成黄疸。
二、黄疸的症状
黄疸可能伴随多种症状。如腹痛、其他消化道症状、尿和粪便颜色的改变、发热以及皮肤瘙痒等。还可能伴随体重改变、消化道出血、鼻出血、水肿、腹水以及神经精神异常等症状。
三、黄疸的预防调护
预防黄疸需要注意饮食,避免嗜酒和进食不洁之品。黄疸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一旦发现黄疸,应立即隔离治疗,并对其食具、用具进行消毒。经治疗黄疸消退后,仍需继续治疗,以免复发。
四、艾灸治疗黄疸的方法
艾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黄疸的方法。引起黄疸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总是内外相引,湿热相博,由气入血所致。艾灸取脾俞、中脘、三阴交、胆俞穴,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面对繁多的灸治方法,在实际操作应用时,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用最佳的灸法。例如,对于老人和小孩应尽量少用或不用直接艾炷灸。糖尿患者则禁用着肤灸,以防出现严重的化脓感染和伤口不易愈合的情况。不同的病症对应的方法及治疗也是不一样的,不能随便施灸治病。
三、艾灸治疗黄疸的独特效果
随着经验的累积,人们发现采用直接灸(化脓灸)的方式,对于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具有显著效果。灯火灸或火柴灸也被广泛应用于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并且在大陆深受欢迎。麻线灸和铺灸等方法也针对不同病症展现出独特的疗效。选择适当的灸疗方式需根据个体病情而定。
四、严格掌握施灸剂量是关键
施灸剂量是艾灸治疗的关键因素,它取决于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以及施灸时和施灸后的刺激效应时间等因素。掌握最佳的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并防止不良反应。根据古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施灸剂量:
1. 根据天时地理来定灸量。如在寒冷的冬日,为了驱寒通痹,助阳回厥,需要加大灸量。在北方,由于风寒凛冽,也需要使用较大的灸量;而在南方气候温暖的地方,则可以适当减小灸量。
2. 根据年龄、体质和性别来定灸量。不同年龄、体质和性别的人,其阴阳气血的盛衰以及对灸的耐受性都是不同的。需要根据这些因素来定制合适的灸量。
3. 根据病情和病性来定灸量。对于深痼的疾病,一般需要较大的灸量。不同医家对于施灸壮数的看法也有所不同。有的主张根据身体部位来确定壮数,有的则主张以却病为度。
4. 根据所取部位来定灸量。如果所取穴位皮肉浅薄,宜使用较小的灸量;如果皮肉厚实,则可以使用较大的灸量。
5. 根据灸炷的大小来定灸量。在施灸时,通过选择适当大小的艾炷来控制灸量是非常重要的。
6. 根据患者的感觉来定灸量。患者的感觉可以分为施灸后的灼热感和灸的传导感觉。可以根据患者的口述来控制灸量。
7. 根据施灸次数来定灸量。可以将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或者分次灸完,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适当的施灸方式。
病毒性肝炎者的症状表现丰富多样,其中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恶心与呕吐等症状在黄疸出现前就已显现。多数患者厌油腻食物,消化不良的症状困扰着他们的生活。而当黄疸伴随消化道出血时,可能提示病情已发展至肝硬化、肝癌、胆总管癌、壶腹癌或重症肝炎等严重阶段。
观察黄疸的色泽,也是初步判断病因或种类的关键。当黄疸呈现浅黄色或金黄色时,大概率是肝细胞性黄疸;若是暗黄色或黄绿色,则多为梗阻性黄疸,梗阻时间越长,黄疸的颜色越偏向黄绿色。
皮肤上的其他异常表现也不容忽视。如果面部及暴露部位皮肤出现色素沉着,同时有肝掌、蜘蛛痣或颈胸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腹壁静脉显露曲张等症状,很可能提示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在病毒性肝炎和急性胆道感染的情况下,肝脏可能轻度或中等肿大,质地软且表面光滑,有压痛感。而早期肝硬化则可能表现为肝脏轻度肿大、质地较硬、边缘不整齐或表面有小结节感。至于重型肝炎或晚期肝硬化,肝脏多呈变硬缩小状态。
当黄疸伴随肿大时,可能涉及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硬化、肝癌、溶血性贫血以及败血症等疾病。胆囊肿大则提示胆总管下端存在梗阻,可能是胆总管癌、胰头癌或壶腹部癌等引起的。黄疸伴有腹水时,应考虑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晚期或肝癌等腹膜转移的可能性。
这些症状和体征都是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经历的过程和表现,对于医生来说,准确地识别和处理这些症状至关重要。而对于患者来说,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症状表现,有助于更好地与医生沟通并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