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对于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轻度病例,特别是年龄较小、髓核钙化或骨化不再移位的患者。具体措施包括:
1. 休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绝对卧床休息、一般休息或限制活动量。绝对卧床休息主要针对急性患者或病情突然加重的患者。
2. 胸部制动:由于胸部的特性,胸椎本身几乎不活动。但为了安全起见,可以为活动病例补充胸背支架来固定,这对疾病的逆转或防止恶化具有积极意义。
3. 对症治疗: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口服镇静药、外敷镇痛消炎药膏、理疗、活血化瘀药等治疗措施。
对于胸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由于其可能的严重后果,一旦确诊,特别是活动病例,应考虑积极手术治疗,以防止“定时”般的危险髓核进一步突出,导致胸髓横断性损伤。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后悔已晚。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需慎重,无手术适应证的人不应随意进行手术,以避免意外伤害和加重病情。具体的手术适应证包括:
1. 诊断明确伴有神经症状的患者:对于符合手术条件的病例,应考虑手术。即使脊髓被严重压迫,只要仍保留一点感觉,甚至只有肛门周围的感觉,仍有可能恢复正常生活。
2. 病情恶化:应进行急诊手术。由于胸椎管的矢状径明显小于腰椎和颈椎,当髓核突出时,实质性胸髓几乎没有退缩的余地。手术的机会可能转瞬即逝。
3. 轻度病例:可以酌情选择是否手术。一般轻度病例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但对于年轻、活跃、从事现场工作或体育工作的患者,也应充分解释病情,了解可能的风险。如果患者不能避免增加活动量并要求手术,也应进行手术,包括简单的椎节融合或更复杂的髓核切除术+内固定等。
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有前路手术、后手术和侧后手术三种。每种术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二)预后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预后差异较大,后果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 病情的严重程度:轻度至中度病情预后较好,而重度病情,尤其是导致完全瘫痪的患者,预后较差。
2. 发病速度:缓慢发病的患者大多因单纯性退变所致,预后较好;而急骤发病的患者则表明椎节不稳定,预后较差。
3. 椎管矢状径:胸椎管矢状径狭窄的患者预后较差,而椎管宽的患者预后一般较好。
4. 是否及时治疗: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疾病的预后。
胸腔镜也可用于胸椎间盘切除术,具有椎节融合的功效,为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