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欠那么多钱(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是什么)

生活常识 2023-05-21 09:350生活常识www.shimianzheng.cn

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历史规律,天下大乱后必然会回归到统一的局面,也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任何割据势力必然都会被另一方吞灭,而当时魏强而蜀吴弱这一局面是非常明显的
内因当年刘备军事集团进入益州后,便逐渐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内部分裂现象(在曹操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也有这样的现象),刘备手下出现三个党派一是追随刘备已久的河北武将派,以关羽张飞为首;二是后进及投降荆州士大夫派,以廖立马良为首;三是益州本土派,以吴懿法正为首,法正死后以李严为首。诸葛亮根据出身属于第二派,但后来把持大权,以一己之力调解压制三派的斗争,每当国内矛盾变得非常激烈的时候,就出兵北伐,也因为内部斗争状况的变化而失败
外因吴蜀联盟的基础在吴国方面过于薄弱,而曹魏的强大并不是仅靠几十年就可以改变的
军事上虽然诸葛亮曾创造出用3万步兵撵着曹魏十余万骑兵打的军事奇迹,奈何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吃步兵师必然的规律,而诸葛亮又没有钱提前几百年创造出重步兵,所以这也注定了蜀国的失败
政治曹丕篡汉,刘备登基后,刘备军事集团基本上已经没有原本那样雄厚的政治资本了,孙权登基后更是说明三国不过是三个地主武装集团互相斗争的局面
经济这个就说一句吧蜀国国民经济凋零到需要依靠蜀锦的出口来维持,皇帝逢年过节都拿不出余钱来赏赐大臣
葛亮,姜维北伐失败以及蜀汉灭亡的原因
第一,按照小说来看,诸葛亮前后6次北伐,姜维一共9伐中原。其中,诸葛亮没有成功的原因
1,第一次北伐,当时赵云还在,诸葛亮手下文臣武将极多,南方孟获又归顺朝廷,诸葛亮没有内忧,就以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韩德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魏国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维,上圭,安定等处都望风归降。大军逼近长安。又有上庸孟达准备背叛魏国,可以说,诸葛亮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
可是,上庸孟达反叛计谋被司马看破,反叛失败,诸葛亮又错派马谡守街厅,不得不自己在西城用“空城计”。诸葛亮的第一次失败,主要就是自己错用人,和孟达举事不利。这两个问题。
2,第二次失利,主要是因为粮草不济,李严撒谎,筹集粮草不当,造成军队缺粮而导致北伐失败。后来,李严被废为庶人。
3,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粮草的问题。
4,第五次北伐,此时,属国内部开始动摇,宦官开始酿祸,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几次用计谋都战胜司马懿,后来蜀国大军,逼近渭水(今天陕西的母亲河,渭河),直捣长安。可是,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回大军。诸葛亮因为内政的原因,失去了第二次最好的机会。
5,第六次,火烧上方谷,计谋都已经实施的很顺利,眼看就要把司马懿父子三人活活烧死在火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突然下起大雨,把火浇灭,救了司马父子。(后人说,是老天要灭魏国,所以要留下司马昭)。又加上,东线诸葛谨不敌曹睿,东吴兵败,不能和蜀国夹击魏国。诸葛亮气上心头,旧病复发,郁郁而终。病势于五丈原,享年54岁。

关于诸葛亮的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东汉末年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蜀汉(季汉)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刘备三顾始见之,为备画据荆益、联孙权、拒曹操之策,佐备取荆州,定益州,遂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曹丕代汉,刘备称帝于成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整官制,修法度,志复中原。屡次北伐,与魏相攻战。建兴十二年卒于五丈原军中,年五十四,谥为忠武侯。

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后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后民间小说、戏曲谓其通晓阴阳,料事如神。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所刻画者,流传众口,最为著称。与汉昭烈帝刘备在统治蜀汉期间,提拔诸多名将与能臣,并奠定基础。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与发明家。 被袁准称誉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自三国演义起在中华文化圈内很长时间代表智慧的化身。

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与日语里,诸葛亮几乎是作为智谋的同义词(日本战国时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称为“今孔明”)。因为诸葛亮具备杰出的才能与高尚的品格,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诸葛亮之忠诚,备受后世推崇。在刘备托孤后,诸葛亮对后主刘禅尽心尽力,凡事亲力亲为,忧国忘家,于《出师表》中表明心迹,直至自己食少事烦,病死军中。在割据政权中,诸葛亮总揽朝政十余年,既不敛财,也不营谋私利或名位,以兴复汉室为任。

另一位托孤重臣李严曾写信给诸葛亮,希望他受赐九锡,诸葛亮拒绝,表示不能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 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诸葛亮在政治上有极为突出的成绩,除了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之外,早期经常为刘备足食足兵。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八务、七戒、六恐及五惧训诫各臣,而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

他鼓励其他朝臣以集思广益的态度进谏。诸葛亮在世时,蜀汉虽然国力较弱,在正面战场处于上风,且在战争负荷的情况下国内经济仍然得到了较大发展,这可以体现出诸葛亮杰出的治国能力。

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不单干,还一直效忠刘备

诸葛亮只是一介草民,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怎么出去自己干。

大多数想要称王的人要么是自己身处官位,自己手底下有些人。要么是名门望族,自己发出要称王的消息,有人愿意跟着他干。

而诸葛亮虽然也名声在外,但那都是说明他聪慧,很适合辅助人称王,从来没有人说诸葛亮能礼贤下士。所以从一开始,诸葛亮的定位就是谋士,想要转职做皇帝很难。

,诸葛亮如果做皇帝名不正言不顺,真正有能力的人可能看不上诸葛亮的身份。

像刘备之所以被人辅助,是因为他姓刘,是汉室皇族的人,对于这样有身份的人,大家都愿意追随他。毕竟在当时,还有一些能人异士认为汉朝是正统,所以跟随刘备的人有一部分是因为他的血统。

而诸葛亮什么身份背景都没有,就想要自己单干,也要看人服不服他。还有就是在三国前期的时候,汉朝还是正统,像其他野路子出来的,大多数都是乱臣贼子。如果诸葛亮想单干,那么一定会被当成乱臣贼子。

诸葛亮可以做好谋士的工作,做不好主公的工作。

对于做主公,不太需要有过人的智慧,也太不需要有超强的武艺。只需要能够安抚人心,收买人心。并且作为主公的人,不需要每一件事自己去做,只需要交给自己心腹就可以了。诸葛亮不行,他每件事都需要插手,否则他不放心。

诸葛亮死后,谁着急的查抄了诸葛亮的财产呢

诸葛亮死后,急着查抄诸葛亮财产的人是宦官黄皓,他怂恿刘禅去查抄了诸葛亮的家。

一、谁急着查抄诸葛亮的家呢?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顶尖的军师,他为刘备出谋划策,也是在他的努力下蜀国成为三国鼎盛的一国。起初吴蜀联合对抗魏,但“利”字当头吴和蜀分裂了,刘备曾为了关羽贸然攻打孙吴,结果被大败。刘备临终前将刘禅和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成为了刘禅的“相父”。刘禅当时只有十几岁时对权力还不清楚,但随着年龄增长他想摆脱诸葛亮的控制。

此时宦官黄皓出现了,他的野心很大想成为有权势的宦官,于是主动投靠刘禅,很快得到刘禅的信任。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黄皓收藏起了野心,直到诸葛亮不幸在五丈原去世后黄皓才暴露出本性。黄皓怂恿刘禅去清点诸葛亮的财产,看看是否像诸葛亮报备的一样清廉。刘禅也不知道是真傻还是假笨,就同意了黄皓的意见,于是真的抄了诸葛亮的家。

二、诸葛亮的财产有多少呢?

诸葛亮曾上表刘禅说他的财产只有桑树八百株,薄田15亩,这样的财产清单对于一国丞相感觉有些寒酸,像黄皓这样的小人自然不信,就怂恿刘禅去清点。可能刘禅对诸葛亮也有抵触心理,所以就同意了黄皓的提议,没想到诸葛亮的财产果然就是这么多,刘禅一怒之下对着黄皓摔杯子。诸葛亮就曾劝告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不过这些良苦用心对于刘禅不咋管用。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做了两件事情,一件就是禁止百官去吊唁诸葛亮,禁止百姓在民间为诸葛亮建祠堂,另一件事就是查抄诸葛亮的家。有人说这是刘禅特意查诸葛亮的家,向世人证明诸葛亮的清白,也有人说这是刘禅对诸葛亮的报复,到底什么原因只有刘禅知晓了。

三、

诸葛亮死后,急着查抄他家的人是宦官黄皓,他的野心很大,想借此事在刘禅面前获得邀功。

诸葛亮成为蜀国一把手,为什么却还是那么贫穷

诸葛亮做到了蜀国宰相的位置,却还是十分的贫穷,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原因。第一点,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个有节操的人士,诸葛亮答应了刘备,帮助刘备光复汉室,诸葛亮将这个目标作为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根本不是去追名求利,追求荣华富贵,所以诸葛亮一直这么的贫困,到死的时候,遗产就只有仅仅一点。第二点,诸葛亮在蜀国建功立业,蜀国这个地方并不是非常富庶的,所以蜀国的官员们并没有特别高的高管俸禄。诸葛亮作为宰相更是以身作则,不贪求富贵,真心实意的为蜀国付出。

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的人都会知道,诸葛亮有一句有名的诗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被诸葛亮张贴在自己的书房,用来警醒自己要在乱世中做一个淡泊名利的人。这是诸葛亮的人生信条,诸葛亮也是一直在这么做的。诸葛亮没有入仕之前,是在古隆中这个小地方做一个普通的先生,没有参与乱世的纷争。后来刘备听闻了诸葛亮的名声,就有心去拜访诸葛亮,请求诸葛亮做自己的谋士,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茅庐的真心所感动,愿意帮助刘备光复汉室。跟随了刘备之后,诸葛亮还是一心的去做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所以诸葛亮还以一直非常的清贫。

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之后,蜀国的地理位置既比不上东吴的富庶,又比不上魏国的辽阔。蜀国这个地方,更多的是山地,没有很多的土地,也没有发达的经济。所以蜀国在国力上一直都是比不上魏国和吴国的,这就导致了蜀国的官员也不是太过于富有。

诸葛亮作为蜀国的宰相,更不能在蜀国树立一个奢侈浪费的形象,所以诸葛亮一生都非常清贫。

蜀汉政权的灭亡,诸葛亮究竟应该付多少的责任

在三国那个精彩纷呈的时代里,呈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乱世枭雄,他们的姓名也如同繁星永恒的留在了历史的天空中。在这些

令后人敬仰的姓名中,诸葛孔明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个,以至于后人们惯于将诸葛称之为智慧的代名词。

诸葛亮以其过人的眼光,超凡的智慧和高尚的气节协助刘备创下了一番宏伟的事业,自己也同那些当世的英雄们名垂青史。他的后半生足够的刺激也足够的精彩,千百年来人们往往敬佩和赞叹他的功绩和智慧,却忽略了他的不足与失误。

客观地说,蜀汉霸业的建立诸葛亮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霸业难成;

蜀汉二世而亡,孔明也难辞其咎。究竟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生功过如何,让我们细细品来。

诸葛亮随刘备出山之后,先帮刘备拿下荆州,其后联吴抗曹取得赤壁大胜,然后又助刘备攻取西川,奠定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死前托孤白帝城,诸葛亮掌管蜀汉军政大权,通过精心治理蜀国实力大大增强。

后来南征孟获,平定南部大后方,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可惜身死五丈原,未能完成一统江山、恢复汉室的大业。

尽管孔明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巩固大部分功劳要记在诸葛亮的身上,如果没有诸葛亮就不会有刘备三分之一的天下,这一点恐怕是无人质疑的。

诸葛亮也犯下了许多错误,有些错误甚至是致命的隐患。

后世的文学作品几乎把诸葛孔明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人物,但人无完人,即便诸葛亮才华盖世、气节高尚,也曾创造令后世敬仰的功业,也有一些被光芒所遮盖的不足和遗憾。客观分析,孔明此人清高自傲,事必躬亲。孔明初出茅庐之时,刘备势单力薄,手下也没有顶级谋士,对于战略局势的运筹帷幄基本出自他一人之手。,诸葛亮神机妙算,屡出奇谋,帮助刘备奠定了江山基业,帐下谋臣武将,无人不服。

当凤雏庞统在征西川之时意外阵亡,刘备集团就只能依靠孔明这颗聪明脑袋了。纵观整个三国时代,刘备军团特别精彩,就是因为其手下个个都是精英,五虎上将天下无敌,诸葛孔明盖世无双。而

曹操和孙权阵营却很少出现这样的人才,实际上并非两个集团没有顶级人才,而是人才太多,无法像他们这样突出而已。

而且,诸葛亮往往是独自一人筹谋策划,他人难以与之共谋。在诸葛亮的心中自比管仲、乐毅,其他的人都不放在眼里,何况在他那个时代能入他法眼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也从

客观上导致刘备智囊团规模过小的情况,而且除孔明之外几乎没有顶级谋士。,诸葛亮特别勤政,以至于过度揽权,主持蜀汉朝政期间,无论军务、政令、法纪全部都要由他定夺,其他官员大部分只管执行,这对于后备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诸葛亮死后,刘禅身边出现了无人可用的局面。

与蜀汉集团相比之下,曹操手下的人才济济一堂,

仅顶级谋士就有郭嘉、荀彧、司马懿、贾诩、荀攸、程昱等人,若单独拿出来,每个人的才能未必在诸葛亮之下,尤其是郭嘉,被称为三国第一谋士。武将更有五子良将八虎骑,年轻将领更是数不胜数。并且曹操的儿子们也各个才华出众,这也反映出对年轻人的培养极为的重视。后期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时率领的大部分都是后起之秀,蜀汉阵营这是一群功臣老将。

而被曹操高度评价的孙仲谋在年轻时就有招贤纳士,礼遇人才的美名。

周瑜死后,鲁肃、吕蒙、陆逊接连担任大都督一职,并且都为东吴立下大功,东吴集团的后备人才非常充足,短时间内就能实现无缝对接。这是诸葛亮所欠缺的。

诸葛亮过于自信,也许他认为在他的有生之年应该有能力一统天下,他的一生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冲锋。至于培养人才,应该是一统江山之后的事情了,结果可想而知,孔明死后只有一个姜维坚持北伐。

一个姜维面对着曹魏和孙吴整个集团的精英人才,如何不败。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有任人唯亲,只用精英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荆州集团和魏延身上。刘备入主西川之后,刘璋的部下大都为刘备收编,这些人里不少都是蜀中俊杰,能人辈出。从蜀汉后期的发展来看,

诸葛亮依然重用的是原有的荆州集团老部下,西川人才很少得到提拔与重用。

谋士之中只看好一个马谡,可惜此人在街亭保卫战中兵败被斩,在收服姜维之前,诸葛亮也未曾表示要大力培养年轻人才。

武将方面一直依靠五虎上将,关羽、张飞先后逝世,黄忠年迈依然上阵,马超一直防守西北,后期孔明阵营中只有一个年逾七旬的赵子龙。

即便在谋臣武将极度缺乏的情况下,诸葛亮依然没有启用西川的人才储备,以至于形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前锋的局面。诸葛亮也并非不想培养年轻武将,但却任人唯亲,仅仅重用关兴和张苞这种将二代,而这些人的武艺和才能并不突出。

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魏延,无论从背景、能力以及发展前程来看,魏延都不具备谋反的条件,

很大程度上来讲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诸葛亮和魏延一向不和,而他不看好魏延的理由也很牵强,此人脑后有反骨。

从侧面可以看出,诸葛亮并不喜欢这种归降的顶级人才。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实际上招了两个人到床前,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李严。

实际上托孤是托给这两个人,孔明自不必说,是蜀汉的顶梁柱。那为什么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李严来呢?实际上这个

李严大有来头,尽管此人在历史上的戏份不多,但他却是蜀汉地区最大势力阶层---世族大家的代表人物。从两汉到两晋世族大家一直是中国一股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也是主要的知识分子来源。如果没有世族大家的支持,没有哪个政权能够持续统治。

诸葛亮治理蜀中时,采取了非常严苛的管理方式,严谨的惩罚措施大部分都落在了这些世族大家的身上。

因为老百姓只要有饭吃,能安居乐业,绝大部分都是守法好公民。那些有钱有势的家族就不同了,平时少不了有些骄横作风,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也有触犯法律的地方。

也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和蜀中原有世家大族有了很深的矛盾。

但由于诸葛亮手握军政大权,无论军中、朝堂都有极高的威信,并且实行轻徭薄税很得民心,这些世家大族也只是敢怒不敢言,这样的政策实际上不利于团结,造成了内部分裂。

孔明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实际上规模都不大,就是因为得不到这些势力的支持。

刘备都能意识到李严等人的重要性,诸葛亮不可能不清楚,只不过孔明并没有把西川看作长久发展的政治资产,仅仅作为了一个能够提供足够军饷的后方根据地而已。他不屑于和李严之辈为伍,他心中的目标是北伐中原,一统江山,只可惜他也算不到天不借寿五丈原!

诸葛亮还为蜀汉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那就是忽视对后主刘禅的培养。

刘备白帝城托孤,也体现出了他对孔明的极大信任,把自己的儿子和恢复汉室的希望寄托在了孔明的身上。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如他出师表中所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

他似乎把精力都放在了刘备托付给他的事业上面,而本来聪明伶俐的阿斗被他锁在深宫,不管不问,任其纵情享乐,虚度光阴。

孔明当时独揽大权,无论朝堂还是宫闱之中他都是一言九鼎,以他的才华和智慧即便没有精力亲自教导幼主,选择贤才严加管教绝对不是问题。但

孔明对刘禅的培养却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表现,以至于后人评论蜀汉亡国责不在刘禅,罪在诸葛亮。

昏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致命的灾难,当邓艾接收刘禅投降政权的时候,发现当时仅成都就有精兵近二十万,训练有素,粮草充足。

如果刘禅下令力战,邓艾区区数千伤兵残将根本就不是对手,可刘禅却被吓破了胆直接投降,刘备和诸葛亮呕心沥血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基业就这样拱手让人。这样的结局不禁让人唏嘘,

也难怪有人质疑诸葛亮有篡权野心,故意培养一个废柴,待统一大业完成便可轻易取而代之,毕竟诸葛亮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在54岁的时候累死五丈原。,这只是后人的无端猜测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被尊为智慧化身的诸葛孔明,也并非完美之人,他也有不足之处,甚至是致命的弱点。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