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恒个人资料(谁知道《昨夜星辰》的原唱是谁)

生活常识 2023-05-21 10:470生活常识www.shimianzheng.cn

谁知道《昨夜星辰》的原唱是谁

台湾著名歌手林淑蓉。

歌曲名称昨夜星辰

作词吴桓

作曲张勇强

原唱林淑蓉

歌词内容

昨夜的 昨夜的星辰已坠落,消失在遥远的银河

想记起 偏又已忘记,那份爱换来的是寂寞

爱是不变的星辰,爱是永恒的星辰

绝不会在银河中坠落,常忆着那份情那份爱

今夜星辰今夜星辰依然闪烁,象眼神点燃爱的火

想得到 偏又怕失去,那份爱深深埋在心窝

爱是不变的星辰,爱是永恒的星辰

绝不会在银河中坠落,常忆着那份情那份爱

今夜星辰今夜星辰,依然闪烁

扩展资料

林淑蓉演唱《昨夜星辰》、《无言的结局》这些老歌,一定耳熟能详,这些老歌的原唱者就是中国台湾歌手林淑蓉。林淑蓉出道於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就已成名。

1984年电视剧《昨夜星辰》播出,她演唱的同名主题曲更是让她声名鹊起,红遍港台及东南亚一带。她是《昨夜星辰》、《无言的结局》歌曲的原唱。

由寇世勋、沈时华、张咏咏、张佩华等人主演。该剧讲述了自小在都市长大的邱素云和哥哥邱伟隆陪患病的父亲回乡下老宅后引来的一场缠绵悱恻、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

吴恒卫校长哪里人

安徽省。吴恒卫灵璧县渔沟中学原校长。据公开资料显示吴恒卫校长一直都是安徽省灵璧县人,在校长大学毕业之后成立了渔沟中学作为校长。

快男的快乐天团是什么意思

快男3月底启动时,赛事导演组便推出了由韩国王牌音乐制作人金亨熙及其团队组建的“星探团队”,他们的任务就是从一批被淘汰的快男中“捡漏”,再通过韩国顶级幕后造星团队的发掘、培训、包装,打造出“2010快乐男声”偶像组合———快乐天团 快乐天团又添8名候选人 作为本届快男的重磅之举,联合韩国星探金亨熙打造快乐天团计划备受关注。而此前金亨熙一直行踪神秘,当他低调现身首场突围赛观众席时,着实了给了现场大大的惊喜。金亨熙整场比赛一直默默坐在观众席,9名晋级选手诞生后,他上台宣布5名选手入围快乐天团候选人名单,他们分别是,翁鹏飞、吴国龙、叶心清、杨雪琦、唐旻昊。随后的全国晋级赛第二场中,又诞生了8位候选人,分别是冯铭潮、曾文力、张爽、汤腾飞、吴恒、郭乐、魏涞、王亚飞。 “这个组合应该是能唱能跳能创作能演的综合型组合。”金亨熙接受金鹰网记者采访时说,看过以前的快男,这一届又进步了很多,相信从他们当中诞生的“快乐天团”将成为亚洲最棒的组合。金亨熙介绍说,从这场突围赛开始,他们将正式启动募集“快乐天团”候选者的工作。而最终出炉的“快乐天团”,将在快男12强总决赛当中震撼登场,并在6进5比赛中前来“踢馆”。而金亨熙将全程观看每一场突围赛。 快乐天团”候选名单再增6席 李明霖成“天团”遗珠 2010快男全国突围第三场打响。飞儿乐队成员陈建宁接替音乐制作人李伟菘,搭档宋柯、朱桦、满江担任本场赛事的评委。虽然有三大中心唱区的众多实力唱将,也有武艺等人气快男。在两轮演唱完毕后,韩国顶级制作人金亨熙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金亨熙表示,昨日他回看了突围赛第二场,发现李明霖的舞台表现力和外型出众。,金亨熙宣布“快乐天团”增加一个名单,李明霖入围。 【“快乐天团”候选名单】 翁鹏飞、吴国龙、叶心清、杨雪琦、唐旻昊、冯铭潮、王亚飞、曾文力、张爽、汤腾飞、吴恒、郭乐、魏涞、张俊铭、崔航、任国超、赵一博、李明霖、王冲、徐长城、卿宇晨、李金时、胡鑫、李欣泽、于朦胧、王潇宇、左其铂、韩野、张赫、卢信宥、李霖辉、魏一宁、李雪岩、徐嘉苇、徐磊、师洋 快乐天团首轮通过二十二人名单 翁鹏飞、吴国龙、杨雪琦、冯铭潮、王亚飞、曾文力、张爽、吴恒、郭乐、崔航、任国超、李明霖、李金时、李欣泽、王潇宇、韩野、张赫、卢信宥、李霖辉、魏一宁、李雪岩、徐嘉苇 快乐天团首轮淘汰九人名单 叶心清、唐旻昊、汤腾飞、王冲、徐长城、胡鑫、于朦胧、左其铂、徐磊

吴捍卫的父亲叫什么

吴志国。吴捍卫是抖音短视频平台的一名新晋网红,,是一名退伍军人,在抖音上是一位最美蓝骑士的外卖小哥,在吴捍卫2022年1月3日的视频中,他讲述了自己从小父母离异,自幼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名为吴志国。

功成名就告老还乡谁的老师

吴恒(1649~1717),字翰宸,号云嶷,宝丰县大营镇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在京做官,曾为康熙皇帝的老师,吴垣在康熙五十四年告老还乡时,康熙帝赐给他半幅銮驾,并派卫队护送,一直到大营;并为他题诗一首“风暖云开晚照明,翠条深映凤皇城,人间欲识云和态,听取新诗玉管声”,这首诗被刻在了石头上,镶嵌在墙上,后人把那间房子称为“御书楼”。
人物简介
吴恒自幼爱读书,方圆闻名,关于他的传说有多,小时候那他在家乡一所私塾读书,老师让他和同学们打扫私塾旁边的一座庙,把里面的神像都抱出来擦一擦,打扫完后同学们都回家了,吴恒拿出书坐那又看了一会,没一会天色就阴暗了下来,要下雨了,吴恒也收拾了东西准备回家,发现外面还有两个小鬼的神像没有抬进庙里,眼看就要下雨,吴恒说糟了,赶紧抱着神像就要搬进庙里,可怎么都抱不动,他又气又恼,他着急的跑到路边看看有没有还再玩耍的同学,这时候,身后不远的两个小鬼开始对话,一个小鬼对另一个说,他可是以后的翰林爷啊,皇帝的老师,怎么敢让他抱我们呢;另一个说是啊是啊,那怎么办啊;两个小鬼一商量还是我们自己回去吧,他们回头看了看吴恒,赶紧自己走回了神位。
八仙之一吕洞宾吕纯阳,遭天谴找吴翰林避难,吕变成一粒菜籽,吴将其装进笔杆儿里。大难过后,吴把吕倒了出来。吕走了几天后,多次在夜里找吴谈话,梦醒便去。
一天夜里,吕又找吴,吴问“你叫什么名字?是什么人?啥样子?在哪儿住?”吕答“我叫吕洞宾,是八仙之一。明天午时,在北面野地里的杨树坟咱俩见面。”第二天午时,吴准时来到指定地点,看见杨树坟坡上一个穿着破烂、像个乞丐的人,抱着一个狗头对着狗嘴啃。吴见此情景心想这怎么会是吕洞宾呢?于是,扭头返回。这天夜里吕找吴问“今天午时我去杨树坟咋没见到你呢?你去哪里了?”吕答“我可见到你了,那个乞丐横样的人就是我。你想,嘴对嘴不是一个吕字吗?”吴苦笑着“噢”了一声。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筑工程地质研究

引言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期望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切实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内,这种战略就得到全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这是前所未有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建筑师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根据已出现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和办法,如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等。工程地质工作者,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作出及时的反应和努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谐。前者属自然科学,后者属社会科学。工程地质的研究是解决“工程与地质”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谐。工程是人为事物,地质是自然事物,,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也就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组成部分。在人类解决这种关系时,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不管将来的社会将发生什么样的“革命”或什么样的“经济”,这是不会改变的。但在不代有不同的发展问题,到工业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乡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所带来物质文明的,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等,遭到了自然界无情的惩罚和报复,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对此,我国非常重视,及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国策,要求在生产和生活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减少和利用建设中的垃圾,尽可能做到“零排放”,实现循环经济。以下就建筑工程地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某些看法。

一、区划

区划是地学中的基础研究,为某一部门和专业服务的区划是应用基础研究,为工程服务的工程地质区划,即区域工程地质或工程地质分区,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都是原始创新,是孕育新技术的土壤。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进行了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在地质部门,是综合的,如刘国昌、姜达权等的论著。在铁道部门,是部门的,如郑象铣的编著。在建筑部门,区域工程地质也有很好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第一,在编制规范规程方面,那时为了建设大西北,我们在编制《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以下简称“黄土规范”)时,就进行了湿陷性黄土的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通过不同地区的实地调查和室内外的试验,从气候、地貌、地层、水文地质、动力地质和土的物质成分、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多学科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起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即建筑工程地质分区,亦称建筑工程地质区划,为编制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黄土规范”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认识,如兰州、西安两地的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虽有差别,但都不大,而两地出现的湿陷性灾害则显著不同,这种现象,只有从区域系统的地质成因及其物质成分、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明白。,区域系统的建立,开拓了人们的认识和思维,由此孕育出了不同的湿陷类型及其他若干有地方特色的防治技术。这项成果还概括成简图和简表列入“黄土规范”的附录中,向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设者,提供了宏观的先导性的认识和资料。在以后“黄土规范”的历次修订中,都对这个简图和简表进行了研究、完善和扩展,至今继续随时代发挥积极的作用。之后,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编制《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黄土地下建筑技术条例》,70年代编制《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80年代编制《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时,都进行了建筑工程地质区划的研究,都及时为这些规范的编制,提供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资料和科学认识,实际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在城建方面,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城市工程地质图及其区划的编制,在80年代又进行了新一轮的编制工作,有些城市还随时代试着建立城市工程地质数据库。这些基础性工作,对我国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个发展历程,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工程地质区划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它不仅有实际的需要,而且建立在区域科学的基础上,地学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是区域科学的组成部分,每个大大小小的区域都有自己的地质发展史和现状。建筑工程地质区划就是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的地质发展史和现状,为未来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认识和资料。把一般的土工指标,放到区域地质背景下考察和判断,会对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能更好地因地制宜,达到好的效益,,建立更加完善的区域建筑工程地质体系,加强这类项目的应用基础研究,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完全是必要的。,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目前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电子显微镜、人工智能等的先进技术,已在许多行业使用,用这些先进技术来研究区域工程地质,建立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即工程地质数据库,也是发挥区域工程地质的更大作用所不可缺少的。

二、规划

规划通常称为基本建设的龙头,规划需要基础资料才能做,基础资料愈科学愈详细,规划也就会做得愈合理愈实用。建筑工程地质区划是做基础资料的综合分析工作,实际上是在做规划的基础工作,区划可称得上是龙头的龙头。建筑工程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社会的需求,研究制定出建筑工程的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此目标所需要的对策和技术经济的能力,也就是说规划是对自然、社会、经济三者之间协调,达到整体的效益。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大多数城市和乡村都分布在低阶地上,而低阶地是宝贵的可耕地,这就占据了大量的可再生的良田,显然这是人类历史遗留的产物,那时的耕地和居住地的矛盾还不突出,随着人口的增加,这种矛盾就显现了。现在,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不管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都不应该去占良田,要让出肥沃的耕地,用荒漠的不宜耕种的土地去搞建设才对,较高的阶地和丘陵,甚至低缓的山地,都将成为新的建设用地。实际上,许多的城乡建设都这样做了,如西北的黄土地区和西南的红土地区,这就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由于建设用地的变化,使我国在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就增多了,因为丘陵山地与低阶地相比,前者的工程地质条件远比后者复杂得多,有更多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地裂缝、泥石流等,给建设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工程动力地质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来支撑,以保证既节约土地又能顺利建设。地下空间的利用,在世界上发展很快,它既能节约土地,又能节约能源,还有军事用途等。我国利用地下空间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黄土民间窑洞在广阔的黄土地区到处可见。现在,全国的地下仓库、地下人防、地下管道、地下交通等工业与公共建筑也不少,今后还有更大的发展。由于它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地质灾害问题,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坑道涌水、洞口稳定等,也需要工程动力地质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来支撑。,要使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提高工程动力地质学的水平,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地质灾害的判别、评价、监测和防治等工作,能正确而有序地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规划是建设的前期工作,选择的余地大,对地质灾害要尽量避开,规划得好,对后期工作影响很大,好的规划对后期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三、勘察

勘察是认识自然,与自然共处的前提,是客观反映建设的环境。按照国家规定,任何工程建设不做勘察工作就不准设计,这就明确了勘察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为确保勘察工作的有序和质量,建设部门都组织编写了许多进行勘察工作的规范规程。但这些规范规程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是技术文件,属于理论性的成果,当用这些技术文件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既有遵守的一面,又有根据鲜活的实际情况,创造发展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的统一。优秀的工作者,总是在已有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创新。我国的国土辽阔,有960万km 2,受三大阶梯和海陆位置的共同影响,构成了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高寒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成果,会提供许多新的线索和启示,供人们去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勘察工作需要对建筑场地作地貌地质的调查,但更需要按设计的要求进行测试工作,提供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目前的测试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发展很快,可供人们选择和代替的机会增多,没有代替就没有经济学,用代替来提高效益,这是普遍存在的。岩土的承载力参数是建筑地基评价中最基础的参数,目前,可靠的测试技术是压板试验,也就是载荷试验,因为它与建筑地基的实际工作条件相似,试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际,而其他测试技术的试验结果,距实际较远,如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横压试验、取土试验等。但做载荷试验比较笨重,费时费力费钱,相反,其他试验技术就比较轻便,省时省力省钱。能不能既轻便又可靠呢?是可以的,这就要在同一个工程地质条件下做载荷试验,与其他各种试验的对比研究,建立它们之间试验数据的关系,从而获得代替,取得效益。我们在进行我国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研究时,曾在我国膨胀土的区划和分类的基础上,做这样的试验,得到了代替,这项成果被列在1992年我国的《工程地质手册》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勘察工作要在需求的基础上,尽快地应用它们,做不断地代替工作,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如电测技术、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微电脑技术等。

四、设计

设计是综合技术,选择的空间大。要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挖自然的潜力,按照国家的规定,没有设计就不准施工,设计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很明确的。设计一般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构思由概括到具体,对工程地质情况的了解也是分相应的阶段,由浅入深,这样的程序是完全符合认识规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要确定建筑场地位置,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工作的好坏,对后面的工作影响很大,在选择中,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特别是地质灾害的有无,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初步设计是建筑的总图设计,主要在选定的建筑场地上思考,也可称为场地设计或景观设计,这个阶段要选定各种建筑物和构建物的位置,要做土方挖堆的移动和平衡,原始地貌会有变化,将呈现新的景观。技术设计是针对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面建筑要考虑建筑物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地下建筑要考虑围岩与衬砌的相互作用,达到结构整体的协调,满足功能的使用要求。地基的评价和计算,围岩的评价和计算,都是很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满意的解答,原因是自然地质体的性质太复杂,用纯数学力学很难完全表达。目前在建设的规范规程中所提供的评价和计算方法,虽然它们都是多年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可供当前使用,但它们都是经验的或半经验半理论的,经验要继续积累,理论要深入研究,从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到数学模型,走模型论的道路,会是一条前进的大道。施工图设计,如果采用的是天然地基,那就简单多了,只做工程地质的验槽就行了。但在用地紧张的城市,要建高层建筑,才能容纳众多的人口,天然地基已不能满足要求,要做人工地基。这就要做改良地基的设计,即地基处理的设计。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比较可靠的方法是桩基法,但桩基一般比较昂贵,费时费力费钱,就是桩基法的本身也分好多种方法,至于其他的地基处理方法那就更多了,加上上部建筑物的形式和结构的多样性,下部地基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再加上施工设备和技术水平的适应性或局限性,这许多可考虑的因素,使地基的处理方法,能选择和代替的余地都很大,做得好收益很大,做得不好浪费也很大。好的地基处理,不仅能节约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利用废弃的污染物,如用工业废料的粉煤灰等材料制成挤密桩,城建废料的碎砖瓦块等垃圾制成夯实桩等,能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变废为宝,节约土地,改善环境。地基设计和处理的方法或多或少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很强,科学讲共性,艺术讲个性,地基的设计和处理,既有科学又有艺术,要有以地学和力学为主的多学科的知识,并且有综合分析的判断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五、施工

施工是要把设计的设想落实到实处。场地的工程地质的情况,经过勘察,做出了工程地质的预测资料,但预测也不是没有意外,有时甚至要做补充勘察,,在施工阶段,工程地质的监测工作仍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要做地基处理的工程。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可用的测试方法有,岩体应力、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建筑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深层土的垂直和水平位移,等等,可选用它们的一种或数种,监控施工时的质量和安全,检验勘察和设计的合理性,如此做,不仅对工程直接有利,而且了经验,对今后的岩土工作大有好处。施工是实际的操作活动,要组织劳动大军和动用各种设备和机具,这些活动会影响甚至破坏自然和人类的环境,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使其影响或破坏能够降低到最低程度,如不要破坏肥沃的土地,保证地表径流的通畅,施工用水不能乱流,建筑垃圾要收回利用或作妥善处理等,要有环保意识,做到清洁生产,文明施工。

六、运营

运营即物业管理,许多建筑物建好了,使用了,但远未到达寿命周期就遭到破坏,不能使用了,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使用不当。对建筑物及其周围的环境缺乏了解,不知道,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自然地质条件,是一个开放的复杂体系,受外界的影响很大,如在我国有广泛分布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最怕的是水的浸湿,水浸湿到哪儿,哪儿地基就下沉,使位于其上的建筑物产生裂缝、破坏,过去这样的湿陷灾害出现不少,所以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管理,最主要的是水的管理问题。又如膨胀土地基,虽然也是由水引起的问题,但它更是敏感的土类,能够随干湿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产生反复的胀缩变形,有自己的管理特点。再如冻土地基,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和控制,也有自己管理的特点。,对居民普及建筑工程地质的科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家园,自己爱护。

参考文献

《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1992.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第五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设部.1992.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工程部.196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

姜达权等.1959.中国综合工程地质图(初编)的编制(比例1:400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7)

刘国昌.1959.中国工程地质分区原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7)

铁道部基本建设总编(郑象铣等).1959.中国工程地质分区.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

吴恒,肖明贵.1988.数据率与城市工程地质勘察.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翟礼生.1983.中国湿陷性黄土区域建筑工程地质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

翟礼生等.1990.中国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的选用.全国首届膨胀土科学研讨会论文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本文原载《 工程地质学报》,第12卷(增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560~563页)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