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瀑布联句》(瀑布联句 李忱)

生活常识 2023-05-22 20:460生活常识www.shimianzheng.cn

瀑布联句 李忱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哲理评述
  1、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增长人的知识和才干。2、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于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出一番大事业来,方足遂愿。这足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作者简介】
  香严闲禅师,当时庐山上的一位高僧。
  李忱(公元810—859),即唐宣宗。在位时(公元846—859),重视科第,也经常与学士们作诗唱和。《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字句浅释】
  解题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诗。联句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依次出句,相联成篇,可以一人出一句、两句或多句。这种方式很难写出佳作。壑沟,山沟。 涧两山之间的溪流。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数字而成。此诗中瀑布形
  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砅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瀑布 (李忱) 赏析

1、历经艰难、气势磅礴
2、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了瀑布历经艰难,溪水留不住他,他只能汇入大海。表明了诗人想一展志向,为国效力,成功前总要经过困难。

瀑布联句 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瀑布联句,唐代香严闲禅师,李忱(唐宣宗)作.
是一首经典的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倍受鼓舞.

李忱《瀑布联句》阅读答案及赏析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唐·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一、二句中,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4、请简要分析“千岩万壑不辞劳”这句诗好在哪里?

  5、这首诗通过写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参考答案

  1.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描写其高峻险远,瀑布从千岩万壑中飞奔而来。

  2.千岩万壑中飞奔下来的瀑布,岂是小小的溪流和山涧能留得住的?它终归要奔流入海,加入浩浩汤汤的无边大海中波涌浪涛。表明诗人的观点,诗人非是小小的领域能满足,而是要加入宏大事业的兴建中来添砖加瓦。

  3、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4.千、万体现岩石之多,也表现困难之多,比喻手法,体现出作者迎难而上的精神

  5.胸怀大志,勇于进取,不为险阻,志向远大

  赏析

  由唐代香严闲禅师(香严今河南省淅川县香严寺)、李忱(唐宣宗)合作。是一首经典的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倍受鼓舞。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唐朝的《瀑布联句》出自什么历史典故

李忱(810-859),宪宗李纯第13子,穆宗李恒的弟弟,武宗李炎的叔叔。
   李忱自幼口吃,长得有点呆头呆脑,而且还不爱说话,给人的印象就是这孩子弱智。
   长大后,涛声依旧,没有变化。
   史书上评价李忱晦而内朗,严重寡言。
   这个“弱智”的叔叔常常被人们取笑,但有一个人不笑,他就是皇帝李炎,李炎好像看出了什么,小心翼翼,对李忱严加防范。
  

   以下是传说,正史中没有记载。
   一天,李忱被几个不明身份的人突然绑架,一顿毒打之后,仍进厕所,武宗命令“斩立决”,执行者为宦官仇公武,可能是善心突发,仇公武竞将李忱给放了,从此,李忱流落民间,当了和尚。
   为僧期间,游历江海山川,表面上无所事事。
   一次,李忱游览庐山,路上碰遇一位禅师,2人结伴而行,老禅师慧眼识人,见李忱气度迥异,绝非俗类,引起了老禅师的极大兴趣。

   见到庐山瀑布,老禅师想起李白那首千古名篇,有了主意,说道“如此壮观景色,也想学李白,吟一首诗”,李忱来了兴致“禅师请”
   禅师“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这2句吟出后,禅师打住。
   李忱还想往下听,见禅师没有往下的意思,不解。
   禅师笑了笑“老衲无才,请续接如何?”
   李忱略想片刻“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话一出口,老禅师拍手称快,相信了自己的判断。

【原诗】

《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唐代李忱的《瀑布联句》的译文是什么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翻译
溪流不辞辛苦,穿过千岩万壑来到山崖前,从远处看去,可以发现这溪流的源头在很高出;
小小的山沟怎么可能留的住他呢,他最终会流入大海化成汹涌的波涛。
包含的哲理
1、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增长人的知识和才干。
2、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于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出一番大事业来,方足遂愿。这足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瀑布联句】诗的内容朝代

〖瀑布联句〗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