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第二只狗怎么了(豆瓣8.2《狗十三》,为何会从爱狗到伤害
豆瓣8.2《狗十三》,为何会从爱狗到伤害狗狗
狗十三这部电影是在2012年就已经拍摄完了,直到2018年才播出。在播出后也引起了网友的讨论,这部剧讲的也是13岁的少女和一条狗的故事。主人公李玩是一个经历父母离异的小孩儿,她和父亲有着很强的矛盾。
后来父亲给了她一只狗,她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狗上,没有想到爷爷在买菜时将狗丢失了。李玩非常的不开心,甚至去发火,却让自己的家人受到伤害。因为这她受到了父亲的打骂,后来父亲给她带回来了第二只狗。她的继母告诉她狗回来了,当她看到狗的时候,她就知道这条狗不是她的狗。
而她的弟弟从出生的时候就受到了家人的关注,而弟弟因为逗狗被狗咬伤,所以第二只狗被带入狗肉馆,李玩吃了狗肉。在影片的,她还是遇到了走失的狗狗,但她却不敢相认。这部电影虽然是讲述李玩的成长,但也是借李玩的狗来讲述李玩的人生。
原生家庭的破裂本来就是种伤害,而李玩的爷爷和父亲不擅长表达情感,只会用自己蛮横的方式去操控李玩。同样李玩也是不正确的,她任性,甚至当着父亲的面去挑衅。在狗走掉后,对爷爷奶奶更是怨声载道的。狗十三无疑是一部成功电影,它以李玩的成长作为切入点点,赤裸裸的去展示了孩子变成成人的成长过程。
电影从更深沉的角度去探讨了人的成长,而成长无疑是残酷的。成年人的世界也很心酸,狗十三更是展现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残酷青春。很多人都经历了这段无人理解,却还要被迫成长,变得虚伪的青春。它是一部青春伤痛的电影,而这部电影带给人的更多该是反思。
狗十三李玩说了什么
在电影《狗十三》中,李玩看见丢失的爱因斯坦,对表姐说“我刚才好不容易,怕它认出我,向我扑过来,幸好没有。”
很多观看了这部电影的观众都有一个认知,那就是太沉重了,不是说故事情节有多悲剧,但电影中发生的故事,仿佛在我们身上也曾发生过,被大人强迫按照他们指定的方向成长,最终成长为他们期望看到的模样。
影片中李玩就是这样,原本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虽然因为家庭的原因,有些内向、叛逆,但至少有个爱因斯坦陪在她的身边,后来,爱因斯坦不见了,而新的爱因斯坦被送到她的身边,她知道爱因斯坦不是爱因斯坦,但她的哭闹在大人眼中就是无理取闹,没有人关注她内心的悲伤,后来她学会了妥协。
而第二只爱因斯坦再一次被送离了她的身边,不管她怎么哭闹,终究留不住一只爱因斯坦,她妥协,慢慢的,妥协已经成为了她成长过程中一个必要的步骤,她喝下了红酒,喝下了牛奶,吃下了狗肉,一步步成长为大人们理想中乖孩子的模样。
电影李玩看见了丢失的那只爱因斯坦,她认出来了,可惜她再也不是那个有爱因斯坦陪着便会肆意欢笑的李玩了,爱因斯坦对她意味着过去,意味着那个被自己亲手“杀死”的李玩,所以,她反而祈祷爱因斯坦不要认出她,这就是成长的可悲之处。
李玩在大人们的雕刻下,变成了一个爱因斯坦都认不出的李玩,这样的结局应该很讽刺了吧,连李玩自己都觉得讽刺。
电影狗十三里的第“第二只狗”被送到哪了
电影《狗十三》李玩以为父亲真的将第二只狗送给饭馆了,但在李玩获得物理奖后向她向父亲询问那只狗的去向后,李玩父亲便带着她来到了流浪狗之家,该片段出现在点电影第106分钟。
请采纳,谢谢!
狗十三中的狗真的杀了吗
狗十三中的狗死了。因为绝食而死。狗十三影片讲述了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狗十三》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是两个主角都选择了自杀,他们不愿意再回到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她们以生命的代价去达到摆脱男权社会的不公和压迫,宁愿死去也不愿屈服。
这一幕的出现才完美的诠释了影片的真谛,就是用生命的力量也要完成自身的从男权社会到女权主义的转化,从而使自己能够解脱和重生。
部分精彩内容如下
我被关在监狱的时候,施甜来看过我,她凑到我耳边说。
“我的狗一向很听话,你猜你爷爷为什么会被撞倒。”
狗什么都不懂,人都懂,人的心太脏了。
施甜不喜欢我,可能是因为我抢了她的哥哥,也可能是因为我和梁恭从小一起长大。
是我害死了爷爷,如果我不和施礼在一起,施甜就不会害爷爷了。
我一点也不听话,我不是乖宝,我是个垃圾。
我不要漂亮的发卡,我不要裙子,我不要施礼了,爷爷还能回来吗。
出监狱的时候,我还有点迷茫。
天空广阔,周围都是拔高的楼房,我看着飘雪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
爷爷死了,棚房也是租的别人的,应该被收回去了。
我没有家可以回去。
我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我想着先找一个包吃住的工作干着,一步步走吧。
走累了,我就找了个台阶坐着。
眼前行人来来往往,路过一个小孩,我就多看几眼。
《狗十三》戳中泪点,你看了吗
电影《狗十三》是很好的一个片子,好几次戳中泪点,影片中的好几个情节都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展现和缩影。小女孩问他爸,和她妈妈是怎么开始的,这一段拍得特别好。电影中人物设定,其实没有谁对谁错,成年人的生活也一样不容易,做真实的自己真的很难,人们口中的懂事,也要付出很多的代价。这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它的结局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共鸣的观众来说还是太美好了,对李玩和像李玩一样的我们来说,真正残酷的应该是故事结束后的真实生活,有人知道李玩看着弟弟的眼神以为这是什么吗,或者有人曾设想过李玩接下来的生活吗,只会更残酷。
很偶然的看到这个电影的介绍,然后熬夜看完了全片还顺带刷了无数评论,很多人说李玩丢狗那一段很做作,我真的完全能够感同身受,因为在我的心里狗狗就是毛孩子,就是我的亲人。如果有一天它走丢了,在路上忍饥受冻,那我也是饭吃不下睡不着,大半夜在街上逛真的不是想让谁难受,只是觉得我要陪我的毛孩子同甘共苦。人和人的点真的会不一样,好比说我碰到鱼鳞就会浑身起鸡皮疙瘩,我却可以抓毛毛虫和蟑螂。我妈看到我抓着虫子就开始尖叫,她尤其喜欢吃鱼,这些喜欢,害怕,厌恶,是植根在潜意识里的,与生俱来的,是无法共情,只能尊重的。
李玩丢狗,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一点,很多人说这个影片表现了一种成长,只能说是对权威世界的屈服吧。影片里的父亲也很幼稚啊,他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而不是理智。他纵容小儿子打奶奶,这件事情和李玩深夜找狗,根本就是一回事,都是纵容自己内心都某种事物的溺爱。他蠢就蠢在不懂自己是愚蠢的,以为自己可以代表成年人的世界。但李玩是聪明的,她能吃下狗肉,这点是我到今天也做不到的。影片到,李玩没有认爱因斯坦,是因为她清醒知道自己保护不了爱因斯坦,怕爱因斯坦重蹈第二只狗狗的覆辙。在这个节点上,她已经在一次一次碰壁之后理智地看透了她那个父亲,这也是为什么在她父亲提到她妈妈的时候流泪,她能冷静的给他放一首歌。
夜晚楼上的鸟叫是一家人的痛,最终还是会成为她心中不能抹去的阴影,他还小,不懂事,你怎么能跟他一般见识呢,谢谢,是该庆幸没有变成李玩的样子,还是该因为感同身受而去为她的种种行为辩解,觉得李玩太过任性的人一定过得幸福吧,为人父母如果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那就不要带她来到这个世界上让她感受种种阴暗,然后满怀失望的离开,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高放,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向生活妥协,与现实和解。也许在每个大人口中都有一个所谓的乖孩子,哪些人能为了大人扔掉一切自己喜欢的东西,李玩也变成了那样的人,倔强但不一样的那个她不见了,变成了我不喜欢的样子。
所幸我没有生活在那样一种家庭里,悲伤愤怒一忍再忍且不能爆发,我自小不爱学习但也不讨厌学习,成绩表中等靠上的位置总能找到我,现在在一所普通本科学校上大学,没有那些名利,但也乐得快活。我觉得每一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童年,自己的青春期,或者更多。好多瞬间都会翻起我们的回忆,曾经成长的路上遭遇过那么多不解,不被理解,委屈。每一天,父母,长辈都在学习如何爱。李玩长大了,我们也长大了,我们也在学习如何理解,如何爱所爱的人,那个女孩,那两只狗,那个父亲,姐姐爷爷奶奶,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看完这个电影就像是把青春回顾了一遍,看着看着不自觉的就会回忆起过去的一幕幕,狗是主题,十三是成长,是伪善的成人世界。可是最终不都妥协了吗,即使当时的我们有多么多么厌恶、憎恨。最终,我们还是长大了,我们既是观众,也是演员,也是这部电影本身,和生活的预言家。有的时候成长的表现就是沉默吧,对自己曾经竭力想要坚持的东西,从竭力对抗到沉默接受,到自己亲手毁掉自己所有的坚持,然后变得和其他人一样,戴着一样的面具,连自己都忘了自己是什么样子,遑论坚守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