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届金马奖女导演说了什么?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原则:线性、非线
55届金马奖女导演说了什么
2018年金马奖台湾女导演傅榆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公开说道“青春很美好,青春却也是最容易犯错的时候,也是容易把错误的期待投射在别人的身上,也有可能发生在人对人、或是国家对国家,希望我们的国家可能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在2018年的时候,刚好举办第55届金马奖颁奖典礼,结果一位中国台湾女导演傅榆却说出了非常令人震惊的不当言论,当时甚至连巩俐都拒绝上台为其颁奖。就在1月17日的晚上,傅榆凭借着《我们的青春·在台湾》夺得了金马奖中的最佳纪录片奖,上台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她引起了在场嘉宾的一片哗然。
金马奖导演之最
侯孝贤是公认的电影大师,他在台湾本地似乎未能征服观众和评委的心。虽然侯大导演先后凭借19届《在那河畔青草青》、21届 《风柜来的人》,22届《童年往事》,26届《悲情城市》,32届《好男好女》、35届《海上花》、42届《最好的时光》 七次赢得金马奖最佳导演的提名,但最终只在26届与32届金马奖上捧杯。
蔡明亮先后凭借29届《青少年哪吒》、31届《爱情万岁》、38届《你那边几点》、40届《不散》、42届蔡明亮《天边一朵云》、46届蔡明亮《脸》、50届《郊游》七次赢得金马奖最佳导演的提名,但最终只在31届与50届金马奖上捧杯。
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原则线性、非线性与反线性
文/@江寒园
叙事一直是文学作品关注的主题,自电影出现发展以来,叙事这一概念逐渐被引申到电影作品当中。《电影大辞典》将叙事结构定义为“对人物、动作和情节线索的全面性组合和安排”。也就是说,在叙事这一系统里(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可以对情节、人物以及时间等进行人为安排。一般最为传统的叙事结构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这四部分组成,其严格按照现实的时间向度来组织安排,这类传统的叙事被看作是线性叙事。电影是时空的艺术,虽然线性叙事一直是好莱坞电影所奉行的金科玉律,自上世纪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发展以来,电影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电影人在电影的实践方面也有所突破,打破了经典叙事学所固有的“闭合结构”“团圆结局”“全知叙事”“时空统一”等特征,推出了不少先锋作品。
从叙事结构的角度可以将电影结构分为最基本的线性、非线性以及反线性叙事。这是电影叙事中最为基本的三个结构性原则,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所要介绍的《电影的叙事时空》以及《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分类》都是依托于此的。本文旨在对这三种结构原则一一作以简单介绍。
一、 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最早的概念界定大概可以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七章里他提到了叙事的完整性问题“所谓完整,指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的发生者;所有‘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可然律上承某事发生,他不引起后事的发生;‘身’即上承某事,也下启某事发生”。
这基本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对线性叙事的概念界定。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了经典叙事学的两大核心理念。即内在结构的因果逻辑和外在结构的线性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关于线性、非线性等词语早已被广泛使用,并未形成一个权威的概念界定。我们在这里试图对线性叙事定义之前要明确几个问题,从而一步步逼近线性叙事的核心。
可以看出线性只是一个比喻,即指叙事的前后紧密相接,顺时不间断。
第一个问题如果叙事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呢?即双线索或多线叙事,这属不属于线性叙事?
第二个问题如果叙事当中包含有倒叙,这算不算线性叙事?再进一步,如果包含插叙和闪回呢?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一般认为,如果叙事当中包含有两条甚至多条线索,那么可以基本判断这则叙事属于非线性。因为单一的线条已经被打破。单一的时间向度已经不存在,观众跟着导演越到另一空间或者另一时间的人物叙事上了。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
倒叙有明显暗示和相对完整的特点,有画外音、从面部特写转入倒叙等手法提示,线索分明,易为观众所接受。倒叙实质上还是属于经典的线性叙事。运用倒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顺时性的线性叙事。诚如戈达尔所言“我承认电影会有开端、发展、高潮这几个阶段,但其顺序不一定总是这样的。”插叙与倒叙的作用相差不多,接下来会在《电影的叙事时空》中详细介绍(这句话属于预叙)。
而闪回就不一样了。闪回显得突兀,简短和内心化。它是一种更为灵巧的,完全电影化的叙述手法。闪回本质上是非理性的,非逻辑的叙述手段。其突兀和心理化是非线性叙事的重要特征。如果电影中运用闪回这一叙述手段,基本可以断定其属于非线性叙事。
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要加上“一般”呢?上述只是从理论上来看的,一部作品最关键的是受众的反映。正是基于此,麦基提出了他的理解并区分了线性时间与非线性时间
同样地,多线叙事也可以这么看。如果其叙事系统除了多线索以外都严格遵从线性叙事的重要几个特征比如“现实性的事理逻辑”、“因果性”、“闭合结局”“单一主人公”线索分明观众易于接受那么我们依然可以把它划入线性叙事。比如《教父2》,科波拉双线索推进,让父子两代人的责任与亲情,暴力与野心在银幕上交相辉映,除了双线索以外其他部分则严格遵循线性叙事的基本原则,我们依然把它看做线性叙事,只不过是线性复线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线性事理结构的极端表现,其回归了戏剧艺术的“三一律”,即时间、地点与事件的高度统一。《12怒汉》(1957)可以看做是三一律在电影当中的完美应用,全片在限定的时间里,一共12名陪审员在会议室里集中讨论少年是否有罪,完全遵循了经典叙事学的线性法则。
至此我们可以对线性叙事做一个概念上的界定了
线性叙事是一种经典叙事手段,它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时空的统一性,情节的因果性和,叙事的连贯性,观众易于接受。倒叙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线性叙事。如果为了情节的张力而仅仅采取多线推进也可视为线性叙事。
如果从线索来看,线性叙事可以分为线性单线和线性复线。
线性单线 即单一顺时不间断的叙事。如《12怒汉》、《教父1》、《肖申克的救赎》
线性复线 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当中早已有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电影方面则有双线索的《教父2》
二、 非线性叙事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对叙事完整性的思考影响了西方艺术史两千多年。线性叙事长期霸占文学、戏剧等的叙事样式。自上世纪初,现代主义代替现实主义,无论是美术史、文学史都掀起了反传统的浪潮,荒诞派、意识流成为一时潮流。
1895年卢米埃尔放映《火车进站》以后正式标志着电影的产生(这个大家高中历史都学过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现代主义发轫之时,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埋下了非线性叙事的因子。
电影史上的非线性叙事最早可追溯到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人们谈起这部电影常会感叹它给格里菲斯带来的无限凄凉,负债累累。当时的人们完全不能理解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四个完全无关的故事交叉剪辑,仅仅通过同一主题相连。这在现代随着观众可理解力的提高,这种主题—并置式的叙事方式(米兰昆德拉称其为复调)渐渐为我们所理解,评论界更是大加赞赏,因为它在叙事结构上又前进了一步。比如2013年的《云图》,仅由一个共同的主题连接起六则毫不相关的故事。可以说它的结构基本和《党同伐异》类似,而这种“桔瓣式”的主题—并置叙事方式早在1919年就被格里菲斯创造出来了。比时代先进一步是天才,比时代先进三步则成了悲壮。由此我们不得不感叹格里菲斯的天才与勇敢。
既然前文已经对线性叙事做了比较清楚的概念界定及分析,那么非线性叙事的主要特征就可以反向推出来了。即
“非现实的心理结构”代替“现实性的事理结构”
“偶然性”代替“因果性”
“开放结局”代替“闭合结局”
“时空混乱”代替“时空统一”
“情节破碎”代替“情节连贯
非线性是时间的省略、重复、倒退,闪回是其主要手段。非线性的叙事主要出发点在于人物的心理,而非现实的事理,随着人物的回忆随意跳跃时空,情节不完整,结局由单一确定变成暧昧不清,偶然性得到增强。
相对于线性叙事单线和复线的简单分类,非线性叙事结构的建构显得犹为复杂。
非线性单线 含断裂、省略、闪回、闪前的单一线索不完整叙事。如《美国美人》《日落大道》。另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后现代超验特征的电影,采取渐次回溯的故事方式,即把完整的故事拆成一段一段然后倒叙。如《不可撤销》、诺兰《记忆碎片》等,虽然故事更为扑朔迷离,他还是符合单一叙事,即只是围绕了一个事件进行叙述。
非线性复线 比较复杂,下面仅概括出常见的几类结构模式
1.戏中戏
也被形象地称为“中国套盒”或“俄罗斯套娃”。即拍了一个关于拍电影的故事。如洪尚秀《玉熙的电影》、卡洛尔·赖兹《法国中尉的女人》
2.双时空
即通过回忆或运用某种非现实性手段使以前之事和当下之事互相交织,前后对比。如《广岛之恋》(1959),科波拉《教父2》,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
3.平行时空
让故事的主人公通过梦境、幻想、平行时空等非现实因素存在于另一时空,与当前的现实世界进行对比,主要打破了空间的单一性,展示了世界另一种可能。如《滑动门》《罗拉快跑》《盲打误撞》《吸烟/不吸烟》。
4.主题—并置
前三者故事之间都有明显的联系,观众易于接受。而运用主题—并置的叙事,几个故事互不相关,仅仅通过暗含的主题相连接。观众需集中注意力看完才能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共同的主题思想。比如《党同伐异》、《云图》
5.对话式复调
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从多侧面进行论述,多重内聚焦型视角。作者不再是全知全能型的上帝,而是与主人公有同样地位。人物之间充满对话,一点点拼凑出真相,需要观众自己判断。如《公民凯恩》《罗生门》
6.对位式复调
是第四点和第五点的产下的究极进化体,采取多视角立体式叙事,故事之间互有关联,关系很隐秘,一般观众会为复杂的人物关系所迷惑。如《低俗小说》《撞车》《疯狂的赛车》《暴雨将至》。这类影片已经在叙事上走得太远,它们自身具备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意蕴。一般单个的分类和理论已经不能简单概括它们了。如《低俗小说》也可用非线性网状式结构来概括其某个特征。
这里只是简单归纳了下,以后会在《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分类》中结合电影实例一一分析。
三、 反线性叙事
多为散文化电影、诗化电影、实验电影等艺术电影所采用。这些电影都共同呈现出一个特征,即他们并不推崇叙事,有意淡化叙事,淡化情节,淡化人物关系。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情绪。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金基德《弓》、蔡明亮的《郊游》等。
反线性叙事的基本特征或可借用蔡明亮所言“《郊游》的拍摄计划,其实只是一个手段,从剧本到拍摄到剪接,历经三年,我最大的功课,就是去故事,去情节,去叙事,去结构,甚至去角色。”
再比如金基德的《弓》、《春夏秋冬又一春》、《漂流欲室》往往设置一种与世隔绝的情景,比如孤悬于海上的船,水上几间相望不相邻的小屋,与世隔绝的山中寺庙,从而尽量减少其他事物对要表达的东西的干扰。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金庸的本子,古龙的意象,散散淡淡,完全依靠人物心理前后跳跃,叙事寡淡。这类叙事一般台词都很少,有也不推倒情节发展。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墨镜王拍电影从来不靠剧本,只是临近开场递给演员一张纸,纸上写着一会要说的一两句台词。
反线性叙事就是去故事,去情节,去叙事,去结构,甚至去角色。他并不强调叙事,表达更多的也许只是某种难言的不可言明的心绪或哲思。而非线性叙事尽管叙事的手法改变了,但叙事的本性并没有变,相反因为其悬念的堆积,偶然性的碰撞,叙述视角的增多,其叙事元素反而得到强化。
蔡明亮的电影《郊游》在哪里可以看在大陆地区有上映的机会吗
《郊游》台湾限放50场蔡明亮称或成其谢幕早前荣获金马奖最佳导演的蔡明亮,近日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决定将自己的新作《郊游》以全台限量50场的方式在大银幕上放映,以答谢支持他多年的死忠影迷们。《郊游》汇集导演蔡明亮的固定女班底杨贵媚、陈湘琪、陆弈静。导演蔡明亮说“近年来我身体很不好,《郊游》很可能是我一部剧情长片,但如果这是我的谢幕,我很高兴,我喜欢的演员都在我身边。”也,导演蔡明亮决定用最特别的方式来放映他的电影,将从2月21日至3月2日以限时限量的方式,在网上贩售共50场大银幕场次预售票,1月27日中午12点启售。
蔡明亮的介绍
蔡明亮,1957年10月27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专修电影与戏剧。中国台湾影视导演、编剧1。1984年蔡明亮担任编剧的电影《小逃犯》获得第2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2。1993年导演电影处女作《青少年哪吒》获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竞赛铜奖34。1994年执导的第2部电影《爱情万岁》获得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56。1996年执导的第3部电影《河流》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银熊奖和国际新闻奖7。1998年凭借导演作品《洞》获得第14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8。2001年执导的电影《你那边几点》获得第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综合技术大奖9。2003年蔡明亮执导电影《不散》10。2005年拍摄情色歌舞片《天边一朵云》获得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奖11。2006年蔡明亮导演电影《黑眼圈》提名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2。2009年蔡明亮被邀请到罗浮宫拍摄电影《脸》13。2013年执导的电影《郊游》获得第7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14。2014年8月13日于台北获颁法国艺术与文学军官勋位15。
郊游的影片评价
该影片最大的特色是缓慢,有许多漫长的镜头。一场景的长镜头在片中出现了好几次,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变成只承担特定功能的冷冰冰的“物”。对社会、金钱社会的思考和诘问,通过这一特定的、具有一定视觉冲击的职业,具象地体现出来。影片的整个段落有二十多分钟之长,蔡明亮几乎以一种任性的姿态,在和观众玩一场耐心赛跑。换个角度,可能每一分钟都有无尽的想象空间。 (腾讯网评)
该影片镜头中所展现出的画面都是李康生的个人即兴发挥与导演蔡明亮事先叮嘱要表达出的效果二者之间的完美融合,能够演出这样的效果也是两人二十多年默契合作的一种体现。 (腾讯网评)
这会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是一件宏大且错综复杂的艺术品。在欣赏《郊游》时,时间、跨度和对它们观众的影响很重要。138分钟的电影,大约包含76或77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持续一分多钟。其中有五个镜头长达五分钟以上(有一个大约有11分钟),对观众的观感有不小的影响——你要么爱死了这种风格,要么很反感。 (indieWIRE评)
《郊游》镜头简白,有些画面甚至很美,传达的信息却极其残酷。 (网易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