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衍前个人资料简介(张衍的个人履历)
张衍的个人履历
幼年读私塾。
1928 年就读睢宁李集小学,受教师王健民(共产党员)影响极深,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向往苏俄社会。
少年时期就向往革命,“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学生抗日义勇军。
1935年参加学生救国会,声援“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7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在凤阳组织“学生抗日宣传队”,深入街头、农村进行抗日宣传。10 月赴西安,转送“延安抗大”学习。
1938年2月入党,历任抗大总校政治教员、营主任教员,大队主任教员。同年4 月由“抗大”选送“马列学院”第一期学习班学习。同年11月调回抗大工作,历任政治教员、主任教员、政教科长。民国32 年任八路军前总情报处材料科(二科)。1943年参加豫北战役。1944年参加了延安整风。
1945年11 月任民主建国军组织部长兼军官训练团教育团长,以政治教育为主改造起义部队。1947年8 月任晋鲁豫九纵队敌工部长,南渡黄河转战于伏牛山地区。同年11 月受命组建豫西五地委任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深入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半年组建5 个独立团。该区土匪多,遂采取剿、编并进方针,将匪乱迅速平息。民国37 年秋调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全国解放后,张衍同志参与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备工作并任政治部主任。
1951 年冬代理第二高级步校党委书记。
1952 年建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该院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1961年晋升少将军衍。“文革”后历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国防科技大学校长等职,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5 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政委。
1976 年任国防第十研究院党委书记。
1977 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1979 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国防科技大学校长。
1983 年冬调中央军委整党办公室,主持整党的日常工作。
于1961 年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委员。
1990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勋章。
1998年离休,
2003年8月3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6岁。
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发现青蒿素。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1969年1月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
扩展资料
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第四届疟疾化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上,屠呦呦就《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一题作首位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在这次报告中,屠呦呦提出应研发复方青蒿素以防止和延缓抗药性出现的设想,但并未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中国开始自行研发复方药物,开发出复方蒿甲醚等系列复方药。2005年,医学刊物《柳叶刀》发表文章,指出研究发现使用单方青蒿素的地区疟原虫对青蒿素敏感度下降。
这意味着疟原虫有开始出现抗药性的可能,世卫组织开始全面禁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rtemisinin combination therapy,ACT),并推荐多种联合治疗, 即每种方案包括青蒿素类化合物, 配以另1 种化学药物。这说明当年中国科学家的预见是对的。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10个诸城的名人简介!!!!!!!
诸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养育了世代众多彪炳史册的名人。其中,有满腹韬略的政治家,有展一代雄风的军事家,有成就卓著的文学艺术家,更有为远大理想报效祖国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他们犹如璀璨的群星,不仅在诸城,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闪烁着夺目的光华。 ------------------------------------------------------------------------------ 虞舜(约生卒于原始社会末期),姓姚,名重华。 据《史记》记载,尧让位于舜,践帝位39年。 舜,相传为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尧之后古帝王,古帝王部落联盟首领,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当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 -------------------------------------------------------------------------------- 公冶长(生卒于春秋时),名长,字子长(又名芝,又字子之)。 诸城市马庄乡近贤村(原名公冶场)人。 为孔子的女婿、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相传通鸟语,并无辜获罪。孔子曰“(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且“以其女妻之”。 公冶长墓坐落在马庄乡锡山子东南林,长墓上封土为圆锥形,高3米,底径10米。墓上原建有公冶长祠,明弘治六年(1493年)始移建于墓前。墓前的祠,历代曾奉祀不衰,祠内古木参天,碑渴林立,清代《诸城县志》载有公冶长墓与祠的平面图,并有自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以来三次修缮的情况。今祠已毁,墓尚存。 -------------------------------------------------------------------------------- 樊崇(?-27年),字细君,琅琊(今诸城人。)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 公元25年,樊崇将赤眉军与王匡领导的湖北绿林军联合,亲自指挥大军打进长安,立西汉宗室牛童刘盆子为皇帝,自任御史大夫。公元27年在赤眉军进击关中时,被刘秀伏击于宜阳(今河南宜阳县),义军惨遭失败,樊崇壮烈牺牲。 -------------------------------------------------------------------------------- 伏无忌(生卒年不祥),琅琊东武(今诸城)人。 伏氏为诸城巨族,世传儒学,曾显达于两汉,被称为“伏氏学” 伏无忌博学多识,继承家学,传习儒业。永和元年(公元136年),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元嘉年间(公元151-152年),无忌又受诏与黄景共撰《汉纪》。此时,无忌利用校书的便利,广为采集史料,又加以删削,编成《伏侯注》一书。 --------------------------------------------------------------------------------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诸城城关镇兰家村人。 赵明诚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金石学家,著有《金石录》。21岁那年,赵明诚与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喜结伉俪。 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山东济南人,自号“易安居士”。 -------------------------------------------------------------------------------- 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又字文友,诸城箭口人。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清明上河图》和《金明池争标图》是他仅存的两幅绘画作品。其中《清明上河图》是关于他的最早、最详细也是唯一的记载。清代乾隆中修县志,曾查访他的居里,亦未有所获。《清明上河图》和《金明池争标图》这两幅画,是中国古代难得的艺术珍品,被历代誉为“神品”,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 --------------------------------------------------------------------------------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号渔村,诸城市箭口镇西辛庄子村人,后迁居县城超然台下。清初著名文人。李澄中学问渊博,诗冲和,宗盛唐,词多比兴,稚而能切。 -------------------------------------------------------------------------------- 张衍(1634-1710),字溯西,一字蓬海,乡谥恭惠先生。诸城放鹤村(今枳沟镇普庆村)人。清初著名遗民。 -------------------------------------------------------------------------------- 刘统勋 (1698-1773) 字尔钝,号延清,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高密),官至清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宰相刘罗锅--刘墉之父。 刘统勋一生为官,堪称清正廉洁,秉公无私,在贪黩好货,渔色无厌的官场之中可谓清风独标。他为官数十年,做的几乎都是京官,累主会试及顺天乡试,门下宾友从无一人夤缘得利,经他之手所取之士,虽已列仕版,却多不识面,“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刘统勋“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 1773年任《四库全书》总裁。 --------------------------------------------------------------------------------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高密),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家喻户晓的“宰相刘罗锅”。 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刘墉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辩,文章书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书法最佳,擅长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学颜真卿、苏轼等名家书帖,后自成一家。与当时的翁方纲、铁保、成亲王统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而刘墉为最。刘墉的传说颇多,大都是歌颂他精明强干,足智多谋。 -------------------------------------------------------------------------------- 窦光鼐(1720-1795),字元调,号东皋,诸城市箭口乡郭家埠人。 窦光鼐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诗赋尤佳,素有“才子”之称。他与纪昀、朱圭、翁方纲主持文运30年,极有造诣。 窦光鼐著有《省吾斋诗稿》、《省吾斋文集》等传世。 -------------------------------------------------------------------------------- 王心源(1842-1919),名祚祯,以字行,诸城城里人,古琴演奏家。 王心源自幼受家庭的熏陶,有着良好的艺术素养。他嗜书画,好金石,精于古琴和琵琶,为邑中名士。他琴艺高超,与诸城另一古琴家王冷泉在山东并称“诸城二王”。 ------------------------------------------------------------------------------ 丁墨峰(1880-1961),字国翰,诸城市林家村镇陈家村人。 开明人士,有爱国心。一生教书,桃李满天下。诸城县第一、二届人代会委员、常委,县第一、二届政协委员、常委。毛笔字写得苍劲有力,市礼堂门上“礼堂”二字为丁墨峰所书。 ---------------------------------------------------------------------------------------------------------------- 王翔千(1888-1956),名鸣球,以字行。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人。 王翔千,1950年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和省土改委员会委员。1956年5月29日病逝。 --------------------------------------------------------------------------------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诸城相州镇相州村人,曾化名为王恂如,笔名有剑先、鉴发、容庐、卢生、恂子、鸿蒙、TC等。 王统照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著名作家,工诗善文,一生笔耕不已,出版著述、翻译作品近百种。他是一位为新文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战士。 --------------------------------------------------------------------------------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斋,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省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右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陶钝,原名徐宝梯,字步云。生于1901年10月29日,诸城市昌城镇徐家河岔村人,曲艺研究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为了革命的后代》,散文集《故乡十小记》、《在福建前线》,短篇说唱《姑嫂打水》、《小俩口算账》等。 1996年11月14日在北京逝世。 生前著有《陶钝文集》行世。 -------------------------------------------------------------------------------- 孟超(1902-1976),原名宪启,字励吾,又名公韬,诸城城里人。 孟超能诗善文,是一位左翼文艺运动培养起来的著名作家。出版作品有诗集《侯》,杂文集《长夜集》、《未偃草》,长篇小说《潭子湾的故事》,戏剧《李慧娘》等。 -------------------------------------------------------------------------------- 臧克家(1905.10.08~2004.02.05),诸城吕标镇臧家庄人。 臧克家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的《有的人》被世人熟知。1933年他的处女作诗集《烙印》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不辞劳苦,辛勤耕耘。不但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还擅长散文,也尝试着写过小说,诗论和文艺随笔。50多年来,臧克家结集出版的新诗、旧体诗、散文、小说、诗论等著作近60部。对我国新诗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坛负有盛名。 -------------------------------------------------------------------------------- 崔嵬(1912-1979),原名景文,诸城市昌城镇王家巴山村人。 中国电影演员、导演。原名崔景文曾用名崔微晖、崔浚、疯子,后改名崔嵬。 先后主演了《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影片,导演了 《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北大荒人》、《天山上的红花》、《红雨》、《山花》等故事片和《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剧片。 崔嵬在生命的旅程中,崔嵬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拍完了《平原作战》、《风雨历程》等几部影片。 -------------------------------------------------------------------------------- 王希坚(1918-1995),又名王熹坚,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人。 王希坚从事文学创作50余年,为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迎春曲》,中篇小说《变工组》,短篇小说集《东老石人社》、《前沿阵地》,诗集《民歌百首》、《黑板报上写诗歌》、《自由诗》、《远方集》,鼓词《老会长》等。1976年后发表中篇小说《雨过天晴》,短篇小说《李有才之死》、《牛棚诗人》等。曾主编过《群众文化》、《山东群众》、《山东文学》、《历山诗刊》等文学刊物。 -------------------------------------------------------------------------------- 王愿坚(1929-1991),诸城市相州镇相州村人。 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七根火柴》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王愿坚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阴阳家张衍代表什么阶级利益
帮您更正不是“张衍”,应该是“邹衍”。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属于新兴地主阶级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