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珍古玩指南(红山时期的红玉特征)
红山时期的红玉特征
红山时期的红玉特征
田红玉的稀缺贵重,古时只在宫廷王室内流传。俗谚云“玉石挂红,价值连城”,是说红色玉极为珍贵。传说中对红玉有“艳若鸡冠,油脂光泽,其紫红处如凝血、赤红处如朱砂,质地细腻温润、硬度高”的描述。民国金石专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一书中也有对红玉的描述,称其赤玉为最难得、最珍贵、最罕见。可见其稀有程度。
和田红玉是和田玉中极其珍贵的品种,极其稀少,非常罕见,在民间,人们仅仅只听说过,却没见到过,很多人都不知道红玉到底为何物,以至以人们怀疑根本就没有红玉。,和田红玉是真实的存在的,在古代它叫做赤玉,仅为少数的皇宫贵族收藏,民间难得一见
慈禧太后死了真的嘴里含有夜明珠吗
慈禧太后死后葬于清东陵裕陵,随葬有大量的珍宝,包括闻名中外的夜明珠在内。慈禧死后,夜明珠含于其口中,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寝陵被军阀孙殿英指挥的军队所盗。 据于善浦《孙殿英东陵盗宝记》载‘慈德陵建筑豪华,超越了清代所有帝后的陵寝尤其棺中随葬的珠宝更为珍贵。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移死后,太监李莲英参加助殓,曾将随葬珍宝—一入册。’又说‘盗匪们收走慈禧尸体周围的大件宝器—翡翠西瓜、蝈蝈白菜、玉石莲花、珊瑚树等等,再把压在慈禧尸下的珠宝—一取尽,随后把慈禧尸体抬上棺盖,抓下龙袍,撕毁内农脱下鞋袜,将周身珠宝搜索精光。慈禧的牙也被撬开,把含在口中的稀世明珠取走。’该文引用孙殿英的话说“她(慈禧)口里含着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听说这宝贝可使尸体不化,难怪慈禧的棺材劈开后,老佛爷像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黑,衣服也有些上不得手了。我把夜明珠托雨农代我赠给蒋夫人(宋美龄)。” 不见其物,难知根底 慈禧太后口中的夜明珠,似无容质疑,但不知是何质料所制,有人以为是萤石,但不见其物,难下结论。公元1997年间月,笔者在台北参加“海峡两岸土文化交流会’时,曾就有关这颗夜明珠的情况多方询问,皆因宋美龄年事已高,又侨居美国,很难知其根底。此事,也问过台湾故宫博物院考古专家那志良老先生(时年92岁,公元1998年因病去世),他也摇头不知细况。 无价之宝 据蒋卜力《慈禧陵墓被盗案》一书载‘第五十一号夜明珠,重四两二钱七分(合今133.4375克)值一千另八十万两。”另据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称“慈禧葬物若均追回以之还外债,尚可余若千万,足可富国也。所列制价及估价系当时之宝价,以后至宣统元年经中外古玩收藏家及珠宝商估计,所有价值均涨十倍。民国后期又行估价,须涨百倍,今日已无法计价矣。’
印章上的内容是什么
印石以福建的寿山石,浙江的青田石、昌化鸡血石最为名贵。
其印章之价值在民国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书中记载有“各种印章,除石质外,均以原物之价为度。唯石质纯否,则视其成色而分高下也。普通之寿山石,仅数元之值。田黄则自出世以来,即高黄金之一半。如金价二十元一两,田黄须三十元一两;金价贵至四百元一两,田黄则须六百元一两……枣田以有冻者为贵,佳者亦须五六百元一方。……昌化不甚值钱,但有鸡血者,红多冻子,地无钉,每方须一二千元也。”印章不但以石质优劣来分,还要以印文的章法、刀法、刻工来定。那么水晶印章的价值,按照其历史价值和多年来艺术品市场的经济价值,名列这三大印石印章之后。
民国37以前夜明珠值好多钱
慈禧太后死后葬于清东陵裕陵,随葬有大量的珍宝,包括闻名中外的夜明珠在内。慈禧死后,夜明珠含于其口中,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寝陵被军阀孙殿英指挥的军队所盗。 据于善浦《孙殿英东陵盗宝记》载‘慈德陵建筑豪华,超越了清代所有帝后的陵寝尤其棺中随葬的珠宝更为珍贵。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移死后,太监李莲英参加助殓,曾将随葬珍宝—一入册。;又说‘盗匪们收走慈禧尸体周围的大件宝器—翡翠西瓜、蝈蝈白菜、玉石莲花、珊瑚树等等,再把压在慈禧尸下的珠宝—一取尽,随后把慈禧尸体抬上棺盖,抓下龙袍,撕毁内农脱下鞋袜,将周身珠宝搜索精光。慈禧的牙也被撬开,把含在口中的稀世明珠取走。;该文引用孙殿英的话说“她(慈禧)口里含着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听说这宝贝可使尸体不化,难怪慈禧的棺材劈开后,老佛爷像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黑,衣服也有些上不得手了。我把夜明珠托雨农代我赠给蒋夫人(宋美龄)。” 不见其物,难知根底 慈禧太后口中的夜明珠,似无容质疑,但不知是何质料所制,有人以为是萤石,但不见其物,难下结论。公元1997年间月,笔者在台北参加“海峡两岸土文化交流会;时,曾就有关这颗夜明珠的情况多方询问,皆因宋美龄年事已高,又侨居美国,很难知其根底。此事,也问过台湾故宫博物院考古专家那志良老先生(时年92岁,公元1998年因病去世),他也摇头不知细况。 无价之宝 据蒋卜力《慈禧陵墓被盗案》一书载‘第五十一号夜明珠,重四两二钱七分(合今133.4375克)值一千另八十万两。”另据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称“慈禧葬物若均追回以之还外债,尚可余若千万,足可富国也。所列制价及估价系当时之宝价,以后至宣统元年经中外古玩收藏家及珠宝商估计,所有价值均涨十倍。民国后期又行估价,须涨百倍,今日已无法计价矣。;
汝瓷碎片能值多少钱
这个问题在这问你很难得到回答的,汝瓷是唐朝开始兴于宋。现存于世的完整的也不过二百多件。有的说一片值上万。古董这东西需要很多东西才能下结论的。而且现在假的很多很多。
古人屋檐下悬挂的风铃叫什么有什么意义
风铃古称“铎”。
起源于中国古代占卜.也有人用它判断风向据记载,唐朝时,唐睿宗的儿子岐王在所住的宫中竹林里挂了很多玉片,岐王听玉片的碰撞声来判断风的方向,所以称“占风铎”。后来又传到日本。
赵汝珍先生在《古玩指南》中说“〈三礼图〉云,铎(即铃)之匡以铜为之,木舌为木铎,金(金属)舌为金铎,其形略似钟,唯摇之作声而不搏击也。”
日本学者林谦三考证“古印度风习,将铃铎之类与幢幡璎珞一起悬挂于佛寺塔庙,以为庄严之具”。
佛教传入中国后,铎便被悬挂在寺庙宝塔之檐上,成为风铃。
风铃,一种铃。其可在风的吹动下,通过各个铃铛或其他物体的碰撞来发出声音。种类有很多,如日本风铃(日本の风铃)、八角风铃等。
有人认为其会招魂,不宜摆放,在亚洲的一些地区,人们认为风铃能带来好运,常用风铃来预测风水。尤其是在日本,风铃能发出令人愉快的清脆声音,人们在闷热潮湿的夏日就会把风铃挂在窗边,给人以清爽的感觉。
六大名窑分别是什么
中国宋代六大名窑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结束了200多年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科技先进,发明了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三大科技成果,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先进大国。
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期间,重视生产,减赋轻徭,崇尚俭朴,以改唐人那种追逐金银玉器的奢侈豪华之风,皇家御用之器以陶瓷制器为上。上行下效,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以使用陶瓷制品为荣,从而大大推动了陶瓷业的迅猛发展。据《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六大名窑产品虽不能囊括两宋制瓷业的全部成就,但代表了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并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柴 窑
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论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绦环玩具,盖难得而贵重之也。
古人所言的“青如天“,当指柴瓷的天青颜色。与汝窑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绿感,但比之唐、五代几个窑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颜色。“明如镜“当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质感,与唐、五代窑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镜即此。“薄如纸“,当是形容器物目测手拿时感到极轻薄。五代青瓷中薄厚不一,尝有极薄者仅达0.15厘米,比作纸,不为过。“声如磬“,指类似古代玉石制的击打乐器“磬“的音响,但从另面反衬出柴瓷胎质与烧结温控极好。“足多粗黄土“一谈,历来众说不一,有待探讨。
我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在《古陶瓷鉴真》一书中写道“文献中谈到景德镇早期瓷器,大都赋于色质如玉的赞美词句,如《景德镇陶录》对“陶窑“和“霍窑“有如下描述,唐武德时期陶玉和霍仲初运瓷器到关中地区,称为假玉器,两人所烧瓷器都进贡到宫廷。三十多年,从景德镇窑址调查,结合陕西地区唐墓出土瓷器,《景德镇陶录》上述记载得不到证实,半个世纪前国内外谈瓷的人对五代柴窑进行了一番考证。他们以张应文《清秘藏》书中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句描述为依据,考来考去,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只有景德镇青白瓷。迄今“柴窑“也仍然得不到解决。
综合上述文献记载,他们所谈的“陶窑“、“霍窑“和“柴窑“都是不存在的,是明、清两代文人把道听途说的不实之词与景德镇宋青白瓷联系一起,牵强附会演绎出来的。“
柴窑是否存在?我认为柴窑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客观证据的。其理由如下
1. 柴窑的存在,是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翔实的介绍。如明代洪武时曹昭的《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中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中记载“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清程哲的《窑器说》和清佚名《南窑笔记》对柴窑器都作了介绍。郭葆昌《瓷器概说》对柴窑器介绍道“柴窑在今河南郑县。世宗本姓柴,故名柴窑。“
2. 柴窑的存在,清宫内府曾有收藏的记载。据《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一书有四首咏柴窑器的
《咏柴窑碗》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
《咏柴窑枕》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
《咏柴窑如意瓷枕》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从这几首咏柴窑器的诗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赏到柴窑器物,他还亲自睡过柴窑如意枕。否则,他老先生不会有“睡醒总如意“的感受。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传说蒋介石出逃台湾,把故宫内藏的柴窑器带走了。
3. 上海博物馆和北京近来发现有两件柴窑器。上海博物馆有件产于五代的“白瓷镂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镇产品,又非定窑产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专家对此碗认定为五代时产品,为北方瓷,既非定窑产品也非景德镇产品。
,北京、上海专家得出相同结论一、两件器物同为五代时产品。二、两件器物均为五代时精美白瓷。三、同为豆绿色。四、同为黄土胎。五、釉汁很薄。六、声如磬,从白釉碗上可以听到。七、从瓷化程度看,同现代瓷没有差别,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窑可以做到。
综合分析,上海博物馆的“白釉枕“其品质应在当时景德镇和定窑之上。加上北京“白釉碗“的佐证,可以断定除柴窑外,不可能有别的窑口能烧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由此,可以断定“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应为柴窑产品。从而解开中国柴窑史的千古之谜。为此,现提供一件精美柴窑碗,供同仁们鉴赏。
汝 窑
汝窑因地处河南汝州而得名。汝窑烧造时间较短,产品稀少,据著录的汝窑器全球不超过百件,主要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内。其器胎质有厚薄之分,质地均很细腻,呈香灰色,故有“香灰胎“之称。
汝器釉面一般多有开片,常说的蟹爪纹,无纹片的极少,以天青、卵白、粉青为特色,天青为佳,有深浅之分,卵白接近于鸭蛋青,釉面大多失透,粉青以青绿为主调的釉色,青中泛绿,大多透亮,有浓淡之分。
汝窑烧制颇为考究,碗、盘、洗等器皿一般多采用满釉支烧,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状,俗称“芝麻钉“,个别支钉呈不规则的小圆形。支钉以三、五、六枚,支钉一般紧足跟,支钉断面呈现白色,是硅化形成的。后仿者无法做到这一点。传世的器型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尊、三足洗、椭圆形水仙盆、十瓣葵花口碗、撇口碗、葵瓣式盏托及各式盘、碟等。个别传世的汝器底部刻有“奉华“铭文,是为南宋高宗德寿宫的配殿“奉华堂“的用器,另有底部带“蔡“字的,是为蔡京(徽宗时太师)蔡修(徽宗驸马)父子的私人用器。有的足底刻有“甲、乙、丙、丁“等铭。汝窑器是北宋末(宋徽宗)定烧御用品,胎质细,近香灰色,原因是胎泥中含极少铜元素。宋汝器多见鱼子纹开片,传世品中也有个别不开片的。清代唐英仿烧汝瓷使用了仿铜骨无开片汝釉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只天青无片纹水仙盆,是现今存世唯一可见的无纹片的汝窑器。
汝器烧制考究。历代均有仿制,唯清代所仿汝器,略得宋意,但“香灰胎“这一特征,让仿者望尘莫及。宋汝器迎光斜视,微现红色,迄今仿品,很难有乱真之作。
从近代考古与汝瓷工艺角度看,汝瓷的烧造时段大致可分为北宋早期、中期、晚期(金代)及元代。早期汝瓷釉色莹润,但少装饰,造型简单,为青瓷特征。中期汝瓷则造型多,重装饰,釉上出现密纹开片。晚期为鼎盛期,掺玛瑙入釉,产品工艺日益精湛,但烧造时限仅仅有二十年,产量有限,进入南宋已成“近尤难得“之稀物。晚期对峙与金代,由于技艺南流,金人入主中原,汝器顺势而下,仅可烧制简单一般汝器了。元代起,金、元中原大战,技艺失传,所谓汝瓷已成了厚胎青瓷,且受北方游牧生活的习俗影响,此时的汝器,几乎全部半釉露胎,鉴时不可不察。
汝瓷由北宋创烧后,发展为宫廷御器,到了元代已近尾声,明代即彻底停烧,历程300余年,在中华青瓷史上创造了辉煌一页。
官 窑
官窑就是指朝廷指定的窑场,产品为宫廷用器。宋代的官窑主要是指北宋汴京(开封)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
官窑器胎多呈黑灰、深灰或黑褐色,也有灰白米黄等色。其中米黄釉色是由器物所置窑位的温度较低和还原气氛不够产生的。官窑胎土淘洗精细,胎质细腻,胎有厚薄之分,因胎的含铁量高,故器物口沿釉薄处与足端无釉处分别呈现黄褐色和赭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官窑器釉色以青釉为主,其中以粉青最佳,另有淡青、灰青、青绿、米黄等色。釉面一般不太透亮,一部分呈乳浊状,多有开片,称为蟹爪纹。从传世产品看,薄胎釉厚,厚胎釉薄,薄胎厚釉多为小件,其釉往往超过胎的厚度,这是多次施釉的结果。
郊坛下官窑的器型除日用的碗、盘、洗、碟外,还烧有大、中、小各种尺寸的陈设瓷和祭祀用器。其中有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如贯耳瓶、鬲式炉、盏托、三足尊、出戟尊等。官窑瓷器的圈足总有不规则的感觉。后仿者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器物足端处无釉,用大于圈足的垫饼垫烧,也有用支钉支烧的,但支钉痕的断面呈灰色,与汝窑支钉的断面不同。
古月轩的古月轩之谜
习惯上将彩绘精细入微、画面多配以诗、印,并有料书乾隆帝年号款的珐琅彩瓷称为“古月轩”瓷。“古月轩”指何物,在清末已众说纷纭了,今人更是无据可依。 清末《饮流斋说瓷》说“古月轩凡三说一谓古月属于乾隆之轩名,画工为金成字旭映者也;一谓古月轩系胡姓人,精画料器,而乾隆御制仿之也;一谓古月为清帝轩名,不专属乾隆,历代精制之品,均藏于是轩也。三说者,所闻异词,所传闻又异词。”而清宫内府其实并无“古月轩”,各种传说显系讹传。传世有署“古月轩”红款之鼻烟壶,均系伪品。
而到了民国时期,著名的古玩商人赵汝珍在其专著《古玩指南》一书中,根据自身条件详细研究,并且前人之说,确定“古月轩”就是珐琅釉及珐琅彩之瓷或料器也。,他也认为“古月轩”之瓷器、料器康熙之时就已经出现了,“古月轩”之款却在乾隆时出现,故“古月轩”主人,是乾隆时人也。
但近代有些学者认为,“古月轩”是宫廷里退休返家的师傅,在回家后自己开设的小窑烧制。更有说“古月轩”纯属晚清民间子虚乌有的传说,并无真正来历。
以上说法有的完全错,有的不全面。据目前所见实物和史料,可以断定“古月轩”不是乾隆或清代所有皇帝的佚名。“古月轩”也不是某位胡姓工匠把姓一分为二,即使真的有某位工匠制作料器或瓷器相当精美,大清皇帝也不会把他的轩号移植到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