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姐姐出名时间(芙蓉姐姐和凤姐是怎么出名的)
芙蓉姐姐和凤姐是怎么出名的
芙蓉姐姐和凤姐这类的网红,都是外形比较一般或者不是很好,说话内容很夸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
芙蓉姐姐(1977-),陕西咸阳人,原名史恒侠(笔名林可),陕西工学院机械系毕业,曾是考清华大学研究生大军中的一员,由于网络拍客将其照片上传到水木清华、北大未名和MOP网站上,成为了网络上人气火爆的红人,被称呼为芙蓉姐姐。
罗玉凤,女,1985年9月生,重庆市綦江区人,因一系列雷人言论在网络上走红,被人称为“凤姐”。罗玉凤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主要研读经济类和《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书籍。
芙蓉姐姐什么时间出来的
早在2002年9月初,芙蓉在北大未名BBS上发布了她第一篇文章《北大,你是我前世最深最美的痛》。此文成为“未名”十大热门话题头条。
2003年12月,芙蓉姐姐的第一张照片贴在北大“未名”的BBS上。
2004年下半年,芙蓉姐姐以huobingker的ID开始在水木清华BBS的贴图版贴图。姿势特别,呈“S”形,引发众人回帖。成为BBS的十大热门话题之首。
芙蓉姐姐给自己的个人博客命名为“清水芙蓉+黑桃皇后+水媚妖姬=火冰可儿”(水木社区)。短期内点击率超过了十万次。清华和北大的学生为她成立了“芙蓉教”,编写了“芙蓉姐姐扫盲手册”。每天有五千以上的人在线等待有关她“妖媚的pp”。
芙蓉姐姐在社会上走红却是今年的事。2005年5月,有好事者将芙蓉姐姐的事迹从校园搬到了社会,从人气极旺的天涯BBS“娱乐八卦”版及其他各大BBS,社会上的人们知道了芙蓉姐姐。
从芙蓉姐姐由校园走上社会的,她开始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从6月初开始,每天有不下20家媒体在请芙蓉做采访,芙蓉姐姐开始有选择性地接受“大媒体”的采访。
2005年6月19日,在中国首部互动电影《谁说青春不能错》演员海选现场上,芙蓉姐姐意外现身,表演了歌舞、朗诵和小品,声称要做“内地吴君如”,其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2005年6月21日,由天涯操刀,以芙蓉姐姐为模特,陈墨摄影韩小邪配文而成的“天涯社区独家首发芙蓉写真———藕仍旧是藕”登上天涯BBS。
,芙蓉姐姐加入了博客中国-博客论坛-超级女声的五大斑竹行列,她们是“木子美、流氓燕、竹影青瞳、芙蓉姐姐、韩真真”。
现实中的芙蓉姐姐
芙蓉姐姐在现实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芙蓉姐姐在现实中是考研失败的小。她不是一个平常具有小资情调的文艺女青年,也没有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文字。她的文风平凡朴实,犹如她的相貌,并无过人之处。她有着一种执著精神,“语不惊人誓不休”,言辞极尽夸大之能事。她在自己的博客中将自己描述得气质高雅、有闭月羞花之貌,有迷倒众生的体态。大多数人看后都无比失望。这种反差让芙蓉姐姐受到很多攻击和嘲笑,有人认为她是自恋狂、神经病。
,通过最近几次网络视频聊天,可以发现芙蓉并不是像有人所说那样非疯即傻,而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说话轻轻柔柔,普通话也比较标准。当某专栏主持人让她唱一段歌的时候,她还表现出一种羞涩,并无做作之感。
最近,有网友曝出,芙蓉姐姐真名不叫林可,而叫史红霞,陕西武功县史家村人,曾就读于陕西工学院97级机械系。目前,芙蓉姐姐在北京一家电子出版社当图书。
据芙蓉姐姐在自己的博客中介绍,她叫林可,来自陕西,是游荡在清华、北大的校园“京漂”一族,她向往北大、清华,但三次考研均以失败告终,近期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每天不遗余力地以漠视世俗的执著在网上发布自己最新的自拍照和自述文字,从容貌、爱好、经历到择偶标准,无所不谈。
让芙蓉姐姐引以为傲的有自己的长相、身材和她的舞技。芙蓉姐姐说自己“我刚来报到的第一天,就以我出众的外表和气质,轰动了这所只有两三千学生的小学校。而自己的身材也曾经是‘166cm的身高,1尺六的腰围,不足90斤的体重,胸至少比现在大两倍,脸比实际年龄至少小八岁’,幼稚得要死,呼呼,瘦得像麻秆,全身的肉都集中在胸部和臀部。”不过最近因为长胖而略有走形,这让她颇为遗憾。
关于自己的人生经历,芙蓉姐姐更是写得惊天地泣鬼神,小时候得过白血病,成绩一直过人,1996年参加高考,却在高考战场上被人利用,结果只能去一所调配的大学读机械设计专业。1997年退学准备重新高考,圆自己的北大梦,谁知道高考前一天遇上车祸,“撞的是脸部,胳膊、腿也都断了,血几乎全换掉了”,还破了相。后来为了圆梦,她京漂三年执著于考研,未果———传奇般的色彩,比韩剧感觉还韩剧。
芙蓉姐姐只是想成就自己失落的东西
针对芙蓉姐姐现象,专家认为,从芙蓉姐姐的表现来看,应当是一种发泄。在北京京漂几年,考研三次都以失败告终,转而用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张扬个性。考上名牌大学研究生是一种实现自己的方法,通过网络成名也是一种,而且,这还是一种很聪明的方法。人总是有很多种途径来张扬自己,只不过芙蓉姐姐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方式。今后,类似的现象会越来越多的。
凤姐和芙蓉姐姐出名时间,是怎么出名的,她们的资料
几年来, 因善摆POSE个人表现而红极一时的“芙蓉姐姐”曾雷倒、呕倒无数网友,最近冒出的一位“凤姐”——罗玉凤更是“雷语”频频,敢说敢做,因而同样在网上迅速“蹿红”。在互联网时代,胆子大,表现自我,都有成名的机会,加在媒体的妙作,网民的好奇心,你也可以出名走红网络。
没有想到,有人竟然拿出南京大学女生宿舍3号楼的一副对联,将二人成名走红之事联系起来说,在十年前就“预言”了会有此二人将从亿万网友中脱颖而出,走红一时!这副对联也被某些好事的网友们称为“史上超强的预言对联”。
芙蓉姐姐是哪一年红的
芙蓉姐姐,其人最早出现在水木清华、北大未名和MOP网站上。之前是清华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从2003年底开始芙蓉姐姐以混迹清华、北大的边缘人身份在北大未名论坛、水木清华BBS发贴,尤其在2004年开始在水木清华BBS发表大量照片。芙蓉姐姐受到大量网友的揶揄和嘲讽,进而出名。名人效应迅速被网络扩散放大,进而被平面媒体炒作。
芙蓉姐姐最开始是怎么出名的
“芙蓉姐姐”(原名林可,网名火冰可儿)的那天,所有的谜,也许都解开了。林可,1977年7月19日生于陕西省某县,现供职于北京上地的一家电子出版社,任图书。参加过三次高考,三次研究生考试,北大是她的未圆之梦,清华是她的第二个未圆之梦。
正在网上“如日中天”的芙蓉姐姐也受到了媒体追捧,一贯号称“低调的”她此时也开始频频接受采访。本报记者与芙蓉姐姐取得了联系,在对她进行专访之前,通过邮件进行了沟通。对于网络上一些人的攻击,芙蓉只说了四个字“清者自清”。记者随后又采访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们都认为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芙蓉姐姐。
心理学家
她有轻度自恋和臆想
记者就“芙蓉”现象,专门采访了心理医生刘临玲,刘医生表示就芙蓉姐姐的做法来看,应该是有轻微的自恋倾向。不过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恋情节,只不过展现的方式不一样。“在公开场合暴露自己的照片,是想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她的文字和照片看来她很自我,但也说明她是个很有头脑的人,现在的社会‘裸照’ 和‘性’已经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和注意力了,而‘芙蓉姐姐’的出现正好顺应了大众的期待———另类。”
刘医生说,从“芙蓉姐姐”的表现中不难看出,她曾经受过打击———没有通过考试,出过车祸等等,她一直不甘于平凡,往往生活又不尽如人意,于是她选择了暴露自己来获取大众的眼球,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关注,但芙蓉这种做法无伤大雅,大家可以对她宽容一些。
教育学家
应该平和地看待“芙蓉”们
西北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庞晓虹认为,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美的、最吸引人关注的。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每个人都会有失落感。而女性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网络出现后,给大众一个自由不受约束的空间去表现自己,其实“芙蓉姐姐”的这种行为也就是这样的目的。
庞晓虹说,“芙蓉姐姐”的自恋倾向出发点是很精明的,现在社会比较容易接受性格张扬的人,她的出现满足了某些人的需求,她也得到了自我满足。追捧“芙蓉姐姐”的人,也在她的身上找到了共鸣,“芙蓉姐姐”把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实现了,她成了英雄,理应得到“膜拜”,而且“芙蓉姐姐”是很真诚的。 “芙蓉姐姐”这样的人只会有一个,毕竟社会变化速度快得惊人,一浪盖过一浪,“芙蓉姐姐”也会很快地被淹没在这个潮流之中,正如她自己说的,“大家压力大,叫着好玩而已。”其实大家对此并不要认真,本着娱乐的精神来看待她,既搞笑了大众,又开心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刘哲)
芙蓉姐姐与泛偶像时代的审美疲劳
这段时间网络论坛上最红的人,不是木子美,也不是什么竹影青瞳、流氓燕之类,而是“芙蓉姐姐”。传说每天都有5000以上的人在线等待有关她的消息。如今,有关她的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已经遍布网络的各个角落。“芙蓉教”也随着这股风潮迅速崛起。用某网友的话说芙蓉一出,谁与争锋,千秋万载,一统江湖!(6月19日《时代人物周报》)
芙蓉姐姐到底有什么特殊魅力?两个字———自恋。她在文字里总是表达她被众多追求者所困扰的苦恼,“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正是此女的自画像。而她三次高考和三次研究生考试,也被她的“险象环生”的经历所神话。芙蓉姐姐经典S型造型和舞姿,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位崛起于清华北大BBS,成名于天涯论坛的28岁大姑娘,正在利用网络无可比拟的繁殖能力成为众多学子和青年人的偶像。
这是个消费引领一切的时代,这种消费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消费原则强调的是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在这样的逻辑下,任何东西都存在着被拿来消费的危险,甚至包括人的尊严。“芙蓉姐姐”在网络迅速蹿红的背后,与其说满足了人们好奇的目光,不如说恰好迎合了某些人心中隐秘的欲求。她近乎疯狂自恋般的自信,不仅让整个事件充满荒诞的喜剧成分,正如专栏作者胡续冬所言,也包含了诸多真诚的因素,给人们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快乐和关于“做梦和自信”的感动。
在这个泛偶像的时代,有太多风采照人、气质高雅的“星”和学富五车、雄韬伟略的“家”,他们固然值得仰望和崇拜;,这也是一个反偶像的时代,当正统的 “偶像文化”被推到极致后,许多人产生“审美疲劳”,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颠覆传统、告别英雄、躲避崇高。“芙蓉姐姐”的出现和风起云涌正是如此“她颠覆了理想型偶像的高大全假大空,掏出大众心中的真、小乃至庸常的一面,甚至以反讽、自嘲的面目出现。”殊途同归的是,在民众的集体狂欢之后,所谓的反偶像,最终又走上了炮制偶像的路子。
反偶像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深刻的“反智主义”思潮。“反智主义”虽然是一个舶来词汇,但在中国的传统中并不缺乏,甚至在历史背景中演变成一场政治灾难。古代社会的“焚书坑儒”是一例,“文革”时期对文化和政治精英的迫害也是一例。
而今天大众文化中的“反智主义”,则作为对抗主流和精英的一种“亚文化”,搭上网络的快车,成为解构一切的重要武器。老板和上司的教训已经够多,而政治家、教授和学者、专家们的高智商、高知识和重要见解也让平头百姓在潜意识中不堪重负。对知识的“疲劳”之后,人们更愿意去听一个喋喋不休、超级自恋的女人的呓语,并从中找到快感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