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的事迹和精神200字(默默奉献的人物事例有哪些)

生活常识 2023-05-23 13:490生活常识www.shimianzheng.cn

默默奉献的人物事例有哪些

如下

1、詹天佑

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林俊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一刻。

3、邓稼先

被称为“娃娃博士”,学业有成,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及极佳的科研环境,毅然回到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他隐姓埋名前往西北大漠,开展核武器开发的理论研究工作,默默地为我国国防事业奉献光和热。

4、王进喜

大庆油田石油会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王进喜的豪迈誓言。他带领1205钻井队创造了5天零4个小时钻完1020米设计井深的最高纪录。在突然发生井喷时,为了保住钻机和设备,王进喜和战友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被誉为“铁人”。

5、焦裕禄

1962年,河南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侵袭,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被任命为中共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抗灾治害。他忍着肝病的折磨,奔波在田间地头,终于遏制了“三害”。

感动中国2014十大人物事迹 200字左右

1、于敏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2、朱敏才、孙丽娜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他们的足迹9年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

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3、赵久富

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

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

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队伍就要出发了,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

赵久富将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一天。赵久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5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误了移民的行程。

2013年,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4、张纪清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两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

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依旧捐款。

5、陶艳波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这些人物的感人事迹都有哪些

  1. 吴锦泉 事迹今年84岁,江苏省南通农民,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党员。平日里老人靠磨刀为生。近年来,吴锦泉曾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区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2. 林俊德 事迹纵死终令汗竹香事迹: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一刻。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3. 何玥 事迹何处春江无月明事迹: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脑死亡,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肾和肝捐给了三个人。

  4. 郎平 事迹女,汉族,身高1米84。祖籍中国天津,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教练员,1973年进入北京工人体育馆少年体校排球班练习排球,1976年进入北京市业余体校,同年入选北京市排球队;1978年入选国家集训队。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而羸得“铁榔头”绰号。曾入选中国体育劳伦斯奖第二届(1980年)十佳名单。

  5. 孙家栋 事迹 87岁,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拓展资料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元宵节前后推出,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主持人自开播以来由白岩松&敬一丹担任。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林俊德的事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林俊德一生奉献给核事业的科学家,工作到生命的一刻。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启示
  如何对待艰苦,如何对待收入?不同道德觉悟的人回答是不同的。在我们身边,不少人是工作在环境艰苦、劳动繁重、收入不高的岗位上的,正是由于他们崇高的敬业精神,才赢得了社会广大人民的尊敬。试想,如果没有亿万农民辛苦种田,没有千百万工人在茫茫沙漠荒山采煤、采油、修铁路,没有广大人民解放军在天涯海角守卫祖国大门,没有千万个清洁工人清扫城市拉圾,没有几千万人民教师、科学工作者理头于教学、科研,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吗?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用为人民、为社会、为祖国的态度去敬业,在道德上是高尚的,是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的。那种带着纯粹个人功利目的敬业的人,也可能成功一时,但一旦遇到外在竞争压力或其它原因,那种“敬业”精神就会迅速消失。,我们所说的敬业,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在第一次选择的岗位上“从一而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可以选择发挥特长的工作岗位,并想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同样离不开敬业精神。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一个从业人员只有在自已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青益求精,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是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偷懒耍滑,得过且过,还会被职业组织所淘汰。
  敬业和奉献是紧密联系在一走的。所谓奉献,就是一心为他人、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有这种境界的人,从事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也不是为了家庭的名利,而是为了有益于他人、人民、社会、国家和民族。奉献是在自始至终贯穿着敬业等优良职业道德品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我们社会,像雷锋、孔繁森、李国安、范匡夫等同志,之所以受到社会尊敬,就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社会作了无私的奉献。
  奉献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一个公民如果真正做到了奉献,他就能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奉献也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最高境界。一个公民如果真正做到了奉献,也就无论在什么场所,都能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和敬业。奉献是无私的付出。虽然,它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他也是社会主义公民做人的最高境界,一个社会主义公民能够无私地奉献自已的辛勤劳动、聪明才智,甚至自已的年轻的宝贵生命,这样的公民难道不是一个道德高尚、值得人们学习的榜样吗?雷锋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孔繁森同志也曾说“把自已当作泥土吧,认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就是他们无私奉献观的最好写照。

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及事迹

1、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一刻。林俊德中学和大学的学习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下。”马兰,这是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2、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

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扩展资料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元宵节前后推出,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主持人自开播以来由白岩松和敬一丹担任。

《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许多人物,其中有徐本禹、高耀洁、田世国、丛飞、王顺友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成龙、濮存昕、刘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季羡林、钟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黄伯云这样的睿智学者;

更有张荣锁、魏青刚、洪战辉、黄久生、王锋这样的普通百姓,还有郑培民、梁雨润、牛玉儒、杨业功、刘金国、刘跃进这样的党政高官。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及事例都有哪些

一、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
事迹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一刻。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二、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事迹: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三、杨科璋英雄归厚土 浩然天地秋

事 迹2015年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抱孩子,最终保住了孩子,但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杨科璋入伍以来共参加灭火救援战斗200多次,抢救疏散被困群众160多人。

四、卓嘎和央宗乡心正无限 凤德咏馀芬

事 迹父亲桑杰曲巴是个老民兵,放牧守边34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

父亲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他们知道,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五、何玥何处春江无月明

事迹: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脑死亡,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肾和肝捐给了三个人。

林俊德院士生命几小时仍坚持工作,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林俊德院士是我国的核爆专家,他在生命的几小时仍然坚持工作,让我们心疼感动的,也都为之动容。

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到了无限的科学事业当中去,把生死早已看淡,哪怕在生命的一刻,都不忘他所热爱的事业,这种感天地,泣鬼神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震撼,深深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中国精神,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精神,铸就了如今强大的中国。

林俊德院士

林俊德院士是福建永春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是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从我国的第1颗原子弹爆炸开始,见证了我国的全部核试验。他犹如一位冲锋在前沿的战士,在生命的一刻,都不舍得撤下阵来。以特有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

林俊德院士生命几小时仍坚持工作

林俊德院士被确认胆管癌晚期以后,他毅然放弃了手术,因为他担心自己时日不多,想尽快把自己的思想和技术全部传授出来。在生命的一刻,要求把办公桌搬到病房里,争分夺秒地整理资料,直到昏迷才被抬到床上。医生说让他休息一会儿,他说一躺下就起不来了。一直工作到到生命的一刻。看到这一幕,由于自己的笨拙,除了感动,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林俊德院士去世前的一段视频被爆出来以后,所有的国人都为之动容。为了科学事业,他鞠躬尽瘁。在他闭上眼的那一刻,老伴轻轻对他说你终于属于我了。听到这样的话,我泣不成声,是的,在有限的生命里,他们只属于国家和民族,直到躺下了,才属于爱人,才属于家庭。这种忘我的中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