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传翻译(《旧唐书 房玄龄传》中的“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
《旧唐书 房玄龄传》中的“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什么意思
仆是自谦,阅人多矣,就是和各种人打交道多了,未见如此郎者,是没有遇过这样优秀的人。
古文 《为人大须学问》翻译
译文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应该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天下太平,我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中。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这不只是说说。我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觉得很是不对。”
原文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扩展资料
人物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治之年被称作“贞观之治,庙号“太宗”,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给翻译一下这段古文,房玄龄丞相的
高丽这个国家,是边远未教化的下贱族类,不足以用仁义来对待,更不必以平常的礼仪来要求他们。自古以来,养鱼养鳖都要为它们创造一个宽阔舒适的环境。如果真的要灭绝其种类,恐怕野兽到了末路也会奋力还击。况且陛下每处决一个死囚,都要三番五次的复查审核,吃素食、停止演奏音乐,大概是因为人命事关重大,感动圣上的慈悲之心吧。何况现在的士兵,没有一例是犯罪或暴戾之人,无故的把他们推上战场,死于刀锋之下,使得肝脑涂地,魂魄都无法回归故土,令他们的老父亲、孤儿、寡妻、慈母,望见战车掩面而泣,抱着尸骨心肝催裂,这足以使得(世间)阴阳不调和,(天地)和气受到损伤,实在是天下人的冤枉巨痛啊!况且兵刃属于不祥的器物,战争是件危险的事情,实在不得已才使用(发动)。如果高丽国违背做臣子的义务,陛下可以杀之;(高丽国)侵扰我们的百姓,陛下可以灭了他们;长此以往成为我大唐的祸患,那么陛下可以使他们消失算了。触犯了以上一条,即便是一天杀他万人,也不足为愧!
中间有一段我也给翻译进去了。有点长。
房玄龄传的翻译
玄龄幼年聪敏,博览经史,擅长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当时天下安宁,房玄龄便避开左右告诉父亲说“隋场帝本来没有功德,但欺骗迷惑百姓,不为后代长计,混等嫡庶,让他们互相争夺。现在虽然清廉公平,他们很快就要灭亡。“十八岁,本州考中进士,给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一向声称知道人,看到他深相嗟叹忧伤,对裴矩说“我见过很多人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年轻人。必成大器。”父亲病情绵延十,玄龄放心药饮食,不曾脱下衣服睡着。父亲最终,不吃不喝的五天。在唐太宗军巡行渭北,房玄龄拄着拐杖到军门拜见。太宗一见,就如旧相识,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既然遇到知己,尽心竭力,知道没有不为。贼寇每平,大家都争着要珍玩,只有房玄龄先收人才,导致的幕府。贞观元年,论功行赏,进爵位为邢国公,赐给他食邑一千三百户。
望采纳,谢谢!
房玄龄传文言文翻译
1、翻译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结交,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充足。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卜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从回本官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2、原文
旧唐书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璃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剐,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房玄龄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房玄龄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房玄龄传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璃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宫中,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剐,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B、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C、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D、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B、太子詹事是中国古代官职,是内侍职官之一,秦朝起开始设立,担任该职务的人掌管整个宫中的事务。
C、《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记载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
D、古代称诸侯之死为“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在唐朝,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到庶人则称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自由聪颖,阅读广泛,有孝心,在父亲生病期间尽心伺候。
B、房玄龄善用人,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
C、房玄龄做太子太傅后因非常担忧继母而离职,后来又恢复了原职。
D、李世民非常器重房玄龄,将其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委以重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5分)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5分)
参考译文
4、(3分)B
【解析】句意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
5、(3分)B
【解析】主要掌管皇太子宫中事务。
6、(3分)C
【解析】房玄龄是因继母去世而离职。
7、(10分)翻译
(1)(5分)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被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以因为,1分;翻译出被动结构1分;恶憎恶,1分;谮诋毁、说坏话,1分;状语后置调前翻译1分)
(2)(5分)如果他的病略能减轻,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微稍微、稍稍,1分;见通“现”,露出,1分;颜色脸色,1分;剧严重,1分;容面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便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
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申重结合,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被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
不久,他又从回本官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部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轻,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