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英烈江姐之子如今定居美国,被问到为何不回国他怎么回答?江
- 革命英烈江姐之子如今定居美国,被问到为何不回国他怎么回答
- 江姐之子定居美国,被记者问到为何不回国,他是怎么回答的
- 江姐抗日牺牲, 公派留学的儿子却不回国发展, 为什么
- 江姐为国牺牲已有70年,后代子女今何在
- 江姐后人如今过得怎么样
- 江姐的儿子彭云
- 革命烈士江姐的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问为什么不回国,他怎么回答
- 历史上的江姐指的是谁她后代是干什么工作的
革命英烈江姐之子如今定居美国,被问到为何不回国他怎么回答
江姐是我国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革命精神一直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赞誉,而且永远都被人民所铭记。江姐原名江竹筠,她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很早就被卖去当了童工。不过她有幸接触到了新思想的影响,而她也很早就在心中奠定了革命的信念。在参加革命以后,江姐结识了自己的革命伴侣彭咏梧,两人志同道合,非常恩爱,很快就有了儿子彭云。但在彭云出生后不久,彭咏梧就被敌人残忍杀害,而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也被关进了渣滓洞中。
在重庆解放前夕,江姐等人一同被敌人秘密处决,成为了黎明前黑暗的献祭者。而在被害之前,江姐曾给表弟留下了一封遗书,拜托他帮忙照看自己年仅2岁的儿子。在这封遗书中,写有这么一段话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这番话让人非常感动,其中不仅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深期盼,也是一位革命者对后代的殷殷寄望。
后来彭云果然也没让母亲失望,他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后来还考上了我国第一批公费留学的留学生。在美国学成之后,彭云也想第一时间回到祖国建设,但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认为还是在美国的发展将会更好,他便选择留在了美国,后来还成为了美国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如今时光荏苒,彭云也已经成为了一位七旬老人,不过对于他没有遵照母亲遗愿回国效力,而是选择了定居美国。
当记者在问他为何不回国时?他却如此回答当时青春年少,总是不能轻易做决定,而在百般踌躇之中,就错过了最佳回国的时间,最终不得不留在美国。如今我已经年过七旬,身体条件也不允许我奔波,所以我可能会客死异乡,兴许这就是我不遵从母亲遗愿的报应吧。作为革命英烈的后代,我们相信彭云心中有着一颗赤子之心,而他未能遵照母亲的遗嘱,或许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吧。但不论如何,我们都尊重他的选择,因为这也是他的权利。
江姐之子定居美国,被记者问到为何不回国,他是怎么回答的
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能安稳的吃上每一餐饭,能安稳的睡上每一晚的觉,哪怕一顿外卖,一个快递也好,不要以为是因为科技的足够发达。一切安稳的根基,都来自于和平。
而如今的和平,是用怎样的血与泪交换而来,是用多少次勇敢的革命战士的牺牲交换而来,每一寸开着花朵,种着树木的土地,曾经因为战乱寸草不生。
一个个革命先烈,是用整个生命去诠释对祖国深沉的爱。如今所有“抛头颅洒热血”的口号,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以全部的赤诚和勇敢升华而来。
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在面对敌人惨绝人寰的行为,一些女性革命烈士,依然有着同样的顽强和不屈精神。有一个令人心痛又充满敬畏的名字,在所有历史课本中,从不缺少的名字,江姐,世世代代都被人铭记。
江姐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付出和牺牲,是很多人无法匹敌的。她对于祖国的爱曾感动了无数后人。
江姐的儿子,这位伟大女性革命烈士的后代,却定居美国。对于一些直指人心的提问,他又将怎样回答?
江姐悲壮的一生
江姐,原名江竹筠,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在短短29年的人生里,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事业。
1939年,江姐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为党为国奉献的一生。入党后的江姐一直向往革命圣地延安,但此时党却要她留在重庆作通讯联络工作。江姐服从组织安排,从此开始了艰苦的地下斗争工作。
当时正是处于国共对抗的特殊时期,地下活动的危险程度极高,但江姐并未有惧怕和后退,依旧坚持工作,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1945年,与时任重庆市委任第一委员,负责组织宣传工作的彭咏梧结为伴侣。一年后,两人有了爱情的结晶,儿子彭云降生。
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普通百姓的生活都是水深火热,何况从事地下工作的夫妇二人。或许两人因共同的理想,结合在一起,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在极度危险的生活中,才能苦中作乐,让生活继续下去。
好景不长。1948年春节前夕,武装组织暴动时,彭咏梧不幸被捕,不久后就牺牲了。敌人残忍的将他的头颅割下挂在城头上,以此示众,警示所有地下党员。
江姐此时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伤痛,但在伟大的事业面前,依旧坚持党的地下工作,丈夫的牺牲,让她悲痛但无畏惧。
更加不幸的是,1948年6月14日,江姐也同样不幸被逮捕,她被关进了重庆渣滓洞监狱。那里是关押革命工作者的地方,如同地狱一般,对共产党员进行非人的对待。
在被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中,江姐说出来了“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最终敌人无奈,将江姐杀害。
临终前,江姐将儿子彭云,她唯一的骨肉,托付给了表弟。信中唤着他的小名云儿,诸多不舍和无奈。
烈士后人定居国外引争议
江姐的儿子彭云,虽然无法在父母身边安稳的成长,从小便接受了亲生父母被国民党残忍杀害的,令人充满愤懑的事实。
出生在这样伟大的烈士家庭,自有一种宿命般的使命感,从小便受到革命教育的熏陶。这个失去父母,可怜的孩子,并没有选择拿起枪来,从军为母报仇,他依旧在自己的领域里,成为了佼佼者,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作为这样高大人物的后代。
1977年,彭云参加了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不仅如此,紧接着,彭云作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美国留学,并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任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彭云在学习知识的一路上,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无疑是令人满意的,也足以告慰牺牲的父母亲。他终究还是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才,对这个人类社作出贡献。
彭云早已定居在了美国。后人不禁会发出一个疑问革命精神难道不会遗传吗?这个有些幽默的问题,也充满着令人费解的东西。
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怎样的生活,怎样的职业,才算是符合这一身份。在江姐的后代中,怎样将以死报效祖国的精神延续下去,才能始终保持这种伟大的精神永远鲜活,永远可以充满教育意义。
江姐的儿子,成为了这样高尖端人才,人们心里也会充满安慰。这个英勇的女人,起码有了一个成才的孩子,没有因为失去父母而堕落不堪。
但或许人们的疑惑在于,一直在革命精神熏陶下成长的彭云,为何不选择留在这个母亲誓死保卫,为此献出生命的国家。
应该包容还是应该质疑
一份优秀的人生履历表,看起来应该是让很多人都充满羡慕的。作为子女来讲,父母可以以此为傲,整个家族可以光宗耀祖。
凭借自己努力等来的优异成绩,得到人们的认可这大概是无可厚非的。作为革命英烈的后代,是否人们因为所受到的英雄主义教育,而看待他们的成就会戴着一副有色眼镜。
对于江姐,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记忆深刻的女中豪杰,为新中国的建设和成立,有着卓越功勋的伟大女性,对于她的后代,她唯一的儿子,究竟是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对待,还是应该对他有着更高的要求。
江姐的儿子彭云,在马里兰大学学习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如果按照江姐对彭云的期待,他学成归来,一定是要报效祖国的。他却选择定居美国,并在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担任了终身教授。
人人纷纷对彭云投来了疑惑的目光。想必曾经,他也承受过很大的压力。在有记者直接提问他,为什么不回国时,他的回答似乎是平静的。
他说“总在想该不该回去。也曾经努力过,但想不好回国做什么,似乎找不到着力点。原来想做出大东西就回来,但还没等做出来就老了。”
或许在国外求学的日子,已经让他有了相对习惯和舒适的生活方式。人一旦建立了某种生活上习惯,方向,找到了平衡感,便很难再脱离开步入正轨的生活或者工作。
彭云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只能是顺应这种命运,无从选择。对于祖国,他大概也是有一种爱的,只不过这种爱或许看起来有一些朦胧。
他想要为这个国家的建设出一分力,完成母亲遗愿,将父母未完成的事业继续下去,为建设更好更强大的国家不断努力。只是在想要大有作为的时候,能力尚浅,只能继续充电,就在这样一种安稳的生活状态下,他已慢慢的老去。
为祖国,看似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如果真正让他脱离开美国的工作坏境,回到国家,重新开始,他又似乎无从下手。
如今江姐的儿子,已是一位垂垂暮年的老者。很多事情更加力不从心。很多东西,在年轻时错过了,便是错过了。
小结
有时候某种身份或许会成为一种束缚,我们每个人的出身无从选择,降生在哪便是哪。就像作为江姐的儿子,作为一个革命烈士的后代,这样的身份是天注定。
我们每个人,曾在江姐身上受到过多少爱国主义的教育,从此为自己的祖国尽心尽力的思想便根深蒂固。
而作为江姐的后代,这样有着爱国血统的后代人,理所应当的要将父辈那种无畏一切艰险的爱国精神延续下去。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受到的教育,所经历的人事物,会让人有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定居美国,或许并不代表什么。只是在以另一种方式,默默的实践母亲的遗愿。
彭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事业有成,下一代出色,他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作为江姐的后代,究竟怎样的活法是所谓“正确”的,只有等待历史来评判。
江姐抗日牺牲, 公派留学的儿子却不回国发展, 为什么
在我们今天,国富民强,却仍然忘不了曾经为了建设新中国,为了中国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们。在这些烈士中,江姐是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就接触到的革命烈士之一。那么江姐为国献身了,她的后代至今在哪里呢?答案却出乎意料,因为江姐唯一的儿子选择定居美国,而不是回国发展。这是为什么呢?
江姐全名叫做江竹筠,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与另一个革命人士扮演夫妻,潜伏在敌人眼皮下,以获得敌方情报。任务还没有结束,她与假扮夫妻的彭咏梧建立了感情,从而生下儿子彭云。在彭云3岁的时候,被特务抓获的江姐被处决,并且毁尸灭迹。
江姐去世后,留下的只有一封遗书。写下这封遗书的过程也很艰难,她将竹筷的一段磨尖,把棉花烧成灰,加点水就当做墨水,用磨尖的竹筷一字一画写下对儿子的思念还有期盼。通过看守的手才到达江姐的表弟谭竹安的手里,如今保存在我国的博物馆中。
江姐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能够为国效力,为新中国解放努力。彭云也非常聪明,尽管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光环下,仍然低调地成长。并且在中美关系刚刚缓和的时候,他更是考取并成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的其中一员。在美国,彭云考取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回国在中科院呆了一年,又回到美国,从此就在美国工作生活。
很多人对他不回国十分不满,说他忘记了自己母亲的遗愿,面对这些质疑,他说,自己老了,本来想取得成就再回国发展,没想到一眨眼,还没做出什么就已经老了。这个原因听了让人既心疼又心酸,他觉得自己老了,不能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了,所以就干脆在国外进行着自己的研究。
面对母亲的遗愿,已经72岁高龄的彭云说自己只完成了一半。彭云的儿子彭壮壮却毅然放弃美国诸多公司给出的优厚待遇,回到中国继续着父亲没有完成的遗憾。目前,已经在微软的高层任职,在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
尽管彭云没有回国发展,但他一直都心系祖国,既然这样,在哪里发展都可以。你怎样看待彭云的做法呢?
江姐为国牺牲已有70年,后代子女今何在
纵观古今五千年,悠悠历史育古今。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在这历史之中,则是诞生了很多的文明,而这些文明又是人民创造的,文明有孕育着人民,自然之间则是相对处于和谐循环的状态,也正是这样,文明才得以永存,人民才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畅游这历史的长河。
这次失眠网小编要说的这个人物,就是一个伟大的女英雄,女中豪杰。她的名字叫做江竹筠,江湖人称江姐。她的故事出现在一部经典的小说《红岩》中,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她的故事了。江姐出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她的出身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婚姻失败离婚了,在婚后和母亲回到舅舅家生活,生活非常困难。
因为生活的困难导致了她早早出去打工,在十岁的时候做了童工,主要是织袜子,由于她个子交矮,让她没有办法工作,每次工作的时候她必须紧紧拉着机器才不会掉下来,老板看她可怜给她做了一个木凳,她靠着这些钱来养活母亲并去学校上学。1939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重庆的中国公学,并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上要其在重庆做通讯联络员。她便开始学习起了会计,学习博算盘珠子,因为她要用这个会计的身份来作掩护。
她被安排跟另一位男同志扮演夫妻以便搜集情报,就像《潜伏》里边的余则成他们那样。而江姐也是因为这次行动不幸被敌人抓获,并且对她严刑逼供,对她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但江姐宁死不屈,没有向敌人透露半点情报。而她也惨死于敌人之手。
在她牺牲的时候,唯一的儿子彭云才仅仅3岁。江姐离开了,她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替她完成任务,所以她留给儿子的遗愿就是希望她的儿子能够追寻着自己的脚步去建设新中国为志向,能够为了共产主义的革命事业而奋斗到底。
长大后的彭云到美国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并定居在美国。彭云作为英雄的后代,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很多人询问过他都在美国的原因,彭云只说了5个字,他已经老了。字字透出老人的无奈。他父母的事迹确实让人铭记,但身为一个老人,也想要享受安稳的晚年生活。
江姐后人如今过得怎么样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多少人听着这首歌曲默默流下眼泪,红岩中的江姐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他在托孤的一刻,用鲜血写下了遗嘱,两个月后江姐就去世了,而这封托孤的遗书也就成了江姐的希望,那么现在江姐的后人过得怎么样呢?
彭云就是江姐和彭咏梧唯一的儿子,江姐两个人的相遇就像电视剧《潜伏》里面的一样,本来是假夫妻后来就有了孩子,在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坚决不透露半点消息。1949年8月,江姐在监狱里面给彭云的“舅舅”写信,于是彭云就与彭咏梧的原配谭正伦一起生活。
谭正伦对待彭云就像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彭云继承父亲的聪明才智,在学校里面学习什么东西都很快,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再加上母亲的光环,彭云在学校里也是一直受着“特殊待遇”。在班级里面一直是班干部,在学校里面的竞赛也都是名列前茅。
后来彭云考上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彭云便到美国学习,在美国彭云取得了博士学位,后来有成为马里兰大学的终身教授。就这样彭云在美国一留就是几十年。
当记者询问彭云是否要回国的时候,彭云说“总在想该不该回去。也曾经努力过,但想不好回国做什么,似乎找不到着力点。原来想做出大东西就回来,但还没等做出来就老了。”彭云生称以后有机会还是会回国的,不过母亲的遗嘱他只做到了一半。
江姐的儿子彭云
在央视的《流金岁月》里披露了江姐的儿子彭云是美国人,任美国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的终生教授。在电视机前很多人无比震惊,我们以为江姐的儿子一定是像他妈妈一样报效祖国(不一定是牺牲生命),上了年纪的老人立刻震怒了。 当观众们在电视节目里看到江姐的孙子彭壮壮在观众面前证实这一事实后,人们愤怒了,江姐的儿子变成美国人是对先辈的不恭;用市井老套的语言来评价是“人心不古”“数典忘祖“。江姐的儿子彭云由父亲的原配谭正伦抚养成人,后考入哈工大,1980年公派出国留学美国,后在美国定居。后来彭云的儿子彭壮壮也到了美国,据说也和父亲一样成绩卓著。有的老革命当时看了这期《流金岁月》之后,就给电视台打电话说,江姐是在“中美合作所”里被美国人杀害的,她的儿子怎么还到杀害自己母亲的国家去?江姐的儿子学成之后为什么不为祖国做贡献?先辈们当初赴汤蹈火不惜牺牲生命的壮举究竟是为了什么?江姐的儿子在哈工大学的是军事工程专业,毕业之后在飞机制造厂工作,后到美国留学改为计算机专业。公派的意味着是国家出钱培养他的,怎么也该报效一下培养过他的这片土地吧!他作为烈士的后代,没有为江姐为之牺牲生命的事业做出他的一点点贡献,从这一点说,他背叛了烈士,况且作为公派的留学生,不报效国家,于公于私,都是叛徒!有脸在央视夸夸其谈,江姐在天之灵不知是怎样的感想。我们崇拜放弃优越条件、克服重重困难险阻,毅然回国报效祖国国防事业的钱学森、钱三强们,鄙视对国家无所作为,却来摘桃子的杨振宁们,现在我鄙视又想起来他是江姐后代的彭云!
革命烈士江姐的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问为什么不回国,他怎么回答
引言
在我国近代社会中,曾经的侵略战争给我们国家留下了一段惨痛的历史。在这些战争中,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出现却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儿女特有的精神气节。
提到江姐,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所了解,作为一名革命烈士,江姐的故事深入人心,如果说江姐能看到现在的中国已经发展得如此繁荣,相信她的灵魂也会得到慰藉。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党,江姐的爱国情怀自然毋庸置疑,,彭云作为江姐的儿子,为什么他却选择离开中国、定居美国呢?
江姐的革命故事
江姐的故事相信每一个人都听说过,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中,但这种生活上的困苦却并没有磨灭她的意志。在江姐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来到工厂做童工了,此时的她虽然生活艰难,但心中却始终对未来有所期望。当江姐攒到足够上学的钱后,她就来到了学校,开始充实自己的思想。在读书期间,江姐接收到了十分先进的思想教育,就是这一时期内,她也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在共产主义的吸引之下,江姐也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之路。
1939年时,江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她也成为了重庆新市区的区委成员。在江姐进入到革命组织后,她也接受了一系列专业的训练。由于她非常聪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大量的特工技巧,,她也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赏识。在一次又一次特工任务中,江姐都能够为组织做出巨大贡献。
1948年6月14日,江姐在万县执行重要任务的时候,却被国民党逮捕了。面对着残忍的逼供,江姐却并没有就此屈服,在她的坚持之下,其他的地下党成员也没有被暴露。正是因为江姐的坚持,共产党解放重庆的事业才没有受阻,她对于新中国的贡献,是值得被我党永远铭记的。
彭云自身的人生选择
在江姐去世的时候,她的儿子才仅仅3岁,虽然说江姐因为革命事业而疏于对家庭的照顾,她在临终之前也为儿子留下遗言,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彭云能够继承革命先烈的愿望,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母亲的影响之下,彭云虽然失去了完整的家庭,但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后来更是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公派的留学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彭云也始终没有辜负祖国的培养,顺利拿到了美国的博士学位。
,就在彭云毕业之后,他却并没有回到中国,反而是选择留在了美国,成为马里兰大学的终身教授。面对这种人的疑惑,彭云也解释到
“我自己已经老了,虽然说也想履行母亲的遗言,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已经错过了回国的最好时机,现如今的中国已经变得十分强大了,即使没有自己的帮助,人们也能够生活得非常幸福。”
在他看来,虽然自己并没有回到祖国,但他却始终承认自己的中国身份,他也向大家表示,无论自己身在何处,他都会始终记挂祖国的发展。
虽然说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彭云的选择,但实际上他说得也没有错,毕竟爱国是不分时间和地点的,只要他的心中能够始终记挂祖国,那么就也是一种特殊的爱国方式了。作为江姐的后代,彭云自然会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但现在的中国相比于过去而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彭云这种身在异乡却始终记挂祖国的行为,其实也无可厚非。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我们都应该始终铭记那些革命先辈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的努力,如果说没有他们的奋斗,我们也难以拥有现如今的安稳生活。在革命先烈精神的影响之下,爱国的思想也将深深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在未来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实力为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江姐之子在美国》
历史上的江姐指的是谁她后代是干什么工作的
原名江竹筠,曾用名江志炜、江雪琴,出生四川自贡市。
1944年夏,江竹筠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1946年底至1947年初,参加领导重庆学生抗暴运动,并为市委机关报《挺进报》做了大量工作。江姐在临刑之前还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是写给安弟(江姐的表弟谭竹安)当时江姐是用筷子磨成竹签做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下这封遗书,“信里满载着江姐作为一名母亲,对儿子浓浓的思念之情。”而这封遗书现在保存在重庆三峡博物馆。2007年11月14日,在江姐牺牲58周年这天,这封人称“红色遗书”的文物终于向世人揭开尘封已久的秘密,信中大概说道“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上一年6月),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的在学习……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指江竹筠、彭咏梧两烈士的孩子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江姐的这封遗书展示了江姐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
江竹筠与彭咏梧及孩子合影
遗书提到儿子这封遗书是江姐写给表弟谭竹安的,约十二厘米左右,纸面粗糙,因年代久远,已开始泛黄。“这是江姐就义前的一封信件。”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江姐既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普通女性,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在信中屡次提到儿子彭云。工作人员说,人们都认为革命战士是钢铁铸成,其实英雄也有温柔的一面,江姐在生命的时刻,除了革命事业外,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孩子,“遗书字迹相当潦草,不时出现涂改墨迹,可见当时江姐心中对孩子的牵挂之情。”竹筷削笔烧棉做墨
江姐唯一的孩子—彭云在阴森恐怖的渣滓洞监狱里,江姐是怎样悄悄写下遗书,又是怎样把遗书送出监狱的?三峡博物馆有关人士揭开了谜底。当时,江姐住在渣滓洞监狱女二号牢房,工作人员说,在遇难前两个月,江姐给表弟谭竹安写下了这封遗书。当时,监狱中对犯人的控制十分严密,江姐根本无法弄到笔墨写信。后来江姐偷偷藏起一根竹筷,在看守不注意的时候,把竹筷一端磨尖当笔,然后拆开棉被,把一些棉花烧成灰,调些清水,就成了墨水。用自制的笔墨,江姐在一张草纸上写下了此信。遗书写好后,江姐通过一个看守,悄悄把信带出了监狱,辗转交给了她的表弟谭竹安。解放后,谭竹安将这封宝贵的遗书交给了博物馆并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