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的赵国为什么还能坚
- 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的赵国为什么还能坚持几十年
- 为何李牧用兵如神,他若不死,赵国就不可能灭亡
- 在长平之战中,如果赵国换成李牧领导,赵国的胜算如何呢
- 如果赵国李牧不死,赵国有希望打败秦国吗
- 赵国名将李牧不死,赵国真的不会亡吗,李牧能挽救赵国吗
- 如果赵王不杀李牧,赵国会亡国吗为什么
- 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近40年后才灭掉赵国,原因在哪
- 长平之战后赵国苦撑38年,赵国为何还能坚持这么久呢
- 赵国名将李牧倘若不死,秦国还能顺利统一六国吗
- 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
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的赵国为什么还能坚持几十年
第一“邯郸保卫战”后,秦国摔了个跟斗,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赵国得到了短暂的和平,趁着这段时间,赵国赶紧休养生息,补充国力,后来,虽然赵国主动进攻不行了,赵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力量用于自保。,“邯郸保卫战”后,魏国和楚国获胜后,他们的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补充,无形之间也减轻了赵国的压力。
第二双方国情的变化
秦国“逼死”白起后,一时之间国家没有良将(王翦父子毕竟是后朝人物),而赵国,痛定思痛后,任用李牧、廉颇等名将,再加上长平之战,秦国坑杀战俘,致使赵国后来再打仗,几乎没有投降的。而且赵国知道,赵国再也经不起任何的败仗,于是赵国只要再打仗,肯定会拼死相博,就像现在的以色列一样,国家虽小,经不起失败,于是一旦打仗,一定会拼死斗争到底。
第三 赵国的名将们有一定的实力
“邯郸保卫战”后,赵国虽然取得胜利,国力实际上已经衰微到了极点。就像《权利的游戏》中,雪诺虽然获得了私生子大战的胜利,北境已经再也无法战斗了一样。于是,别的国家如“燕国”、“匈奴”等不友好国家准备来赵国趁火打劫。,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打脸,在燕国率领40万大军来攻赵的时候,良将廉颇亲自挂帅,在击败燕国后,不仅攻下了燕国的好几座城池,而且还直逼燕国首都,迫使燕国交付人质,割地求和。而李牧呢?他经常戍守北部代郡、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等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于是后来在于匈奴的大规模决战中,李牧先主动示弱于敌,之后以两翼包抄的战术出奇兵,一举击溃匈奴十万大军,震惊列国,同事也打出了赵国的威风。李牧廉颇的两场大规模使得战国名声大噪,也使得很多不怀好意的国家一时间再也不敢乱打赵国的主意了。
第四 李牧的军事指挥能力太强
后来,秦国与赵国再度交恶,李牧用兵如神,数次击溃了秦国,使得秦国大为头痛。直到后来用了“反间计”后,替换了李牧,赵国在无良将,于是没有多久,赵国也就灭亡了。
,虽然赵国的名将们很厉害,最主要的在于,“长平之战”秦国的副作用太大,导致赵国对秦国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如果“长平之战”后,白起可以乘胜追击的话,后期秦国也就不用吃那么多苦头了。
为何李牧用兵如神,他若不死,赵国就不可能灭亡
在秦朝大一统之前有过一段比较长的混战时期,那就是七雄并存的战国。乱世出英雄,“起翦颇牧,用兵最精。”这个时期的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可以说是当时功绩最为突出的4位将领。而巧合的是白起和王翦来自秦国,而廉颇和李牧都是属于赵国,战国四大名将来自秦赵两国,是否也在暗示当时竞争最为激烈的就是这两个国家呢?言归正传,今天野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赵国李牧的传奇故事,因为有人曾说,如果李牧不死,或许赵国就不会灭亡,那么秦国大一统的历史就可能改变了。李牧真的如此厉害吗?
李牧的战绩
有人说李牧的战绩堪比白起,虽然在战国四大名将的排名上,李牧是排在了末位,而白起是首位,不过他们俩却都有一个相同的封号,那就是“武安君”。武安者,就是以武功治世闻名天下,简言之就是军事卓越战功彪炳。而李牧可以获得和白起同样的封号,说明他在用兵谋略方面有其突出的成就。不仅如此,李牧还是一位为国为民的仁将,和白起坑杀将士的做法大相径庭。
李牧戍守北部边境的时候,严明治军宽仁待人。将士们驻守边关虽然辛苦,但也是顿顿有肉吃。匈奴人分布广,地形复杂,所以李牧并不主动出击,而是坚守城池以逸待劳,卓有成效地保卫了边关百姓的安宁。你以为这镇守边关不足以体现李牧的能干,那么我们换个人看看。赵王换了个将领之后主动出击却损兵折将,百姓也受到了很大的侵扰,对比之下孰优孰劣高下立现。
李牧的战绩主要还是在抵抗强秦上,当时秦国的强大已经是不言而喻。经历过长平之战的惨痛教训之后,李牧重新整顿军队对抗秦军。如果说一次打赢秦军是侥幸,那么两次打退敌人还重创秦军,那么这就是李牧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的体现了。当时秦国强盛,装备和战斗力都在赵军之上,后来李牧面对的还是作战指挥能力不亚于自己的将领王翦。这是一场明显的以弱胜强的战局。
李牧死,赵国亡
战场上的李牧能攻能守,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谋无不中,攻无不破,就连同样十分能干的王翦也毫无信心能够战胜李牧。李牧的优秀统帅才能让秦军忌惮,于是使出了反间计,散布李牧叛变的流言。一方面有廉颇出走的例子在先,而赵王又是一位没有头脑的君王,再加上李牧领兵打仗的时候总是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对于赵王的命令并没有完全听从,所以引得赵王对他更加猜忌不已。最终一代优秀的将才李牧还是被冤杀了。在他死后3个月,赵国就被灭国了。
李牧不死又会如何?
那么如果李牧没有被冤死,还能够继续带领赵军抵抗秦军,是否赵国就可以免遭灭亡的结局呢?
这个答案也是值得细细琢磨的。秦国攻打赵国,王翦领军,几乎是倾国之力。而李牧攻守兼备,还擅长出奇制胜。所以如果没有反间计,王翦和李牧之间的胜负是很难说的。也可以说王翦并不一定能够打败李牧,一旦秦军大败而归,至少也是需要休整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之后事态如何变化就不一定了。倘若赵国能够换一位聪明能干的君王,再有李牧这样优秀的军事将领加持,那么秦国的大一统事业恐怕不泡汤也要延迟许久才能完成。
这些都只是假设而已,在当时的历史事实之下,秦国的国力强大,足以傲视其他六国,而赵王又昏庸无能,所以失败被灭也是必然的结局。李牧的出现只能延迟赵国被灭的时间罢了,但想要改变整个政治格局也是无力回天的。
在长平之战中,如果赵国换成李牧领导,赵国的胜算如何呢
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觉得,李牧在长平一战后还能让赵国支撑了20多年,李牧一死,赵国就被灭,所以,如果当时就让李牧指挥长平一战,会不会就没有赵国的惨败了。历史不能假设,但假如真的是李牧指挥长平一战,结果也未必就能改变。
长平一战不只是前线战争,更是国力比拼,外交斗争。
一、国力上,秦国的实力远胜过赵国
秦国人口数倍于赵,食粮产量更是远远跨越赵国。赵国仅有支持上来的上风便是后勤路线比较短。起初秦国发起百万大众开挖运河,运输食粮的速率比赵国还快。赵国总人口本来就比秦国少,四十五万士兵曾经相当于天下总动员,而秦国六十万雄师出动,关于秦国尚无达到支持不下去的境地。后来赵国到了春耕,田地荒废无人耕作,国内十几岁的娃娃都要派来上战场。
二、内政上,秦国君主精明强干,赵国君主昏聩无能
当时,秦王嬴稷雄心勃勃,一心为统一天下努力,重用能臣,在长平之战中不仅秘密派白起上阵,还运用丞相范锥的建议,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贿赂赵国丞相郭开,天天讲廉颇的不好。赵孝成王是个耳根子软,又心浮气躁的主儿,看廉颇天天坚守不出,也很着急,觉得廉颇是老了,畏战。于是,决定换将。
当时李牧还年青,尚未出头。名将乐毅弃燕投奔赵国不久,被封于观津,担心他并未全心全意归附赵国。赵王则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于是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三、外交上,赵国没能联合其他国家,战争初期在议和和战争间摇摆不定,导致自己失去外援
由于赵国处于四冲之地,西北东南都有国度,赵国也不老实,总是去欺侮这些国家。到了长平之战前期,更是连食粮都借不到。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想亲自率领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
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如果赵国李牧不死,赵国有希望打败秦国吗
如果说李牧不死,赵国取得几场乃至十几场战争的胜利我认为都是可能的,赵国最终打败秦国是不可能的。赵国长平之战惨败于秦国就定下了之后的基调,后续的赵国基本就已经剩下挣扎求生的节奏,而基本失去的翻身的可能。之所以赵国长平之战惨败于秦国,其实也是侧面反应了赵国当时综合国力弱于秦国。
赵国进行的改革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是一场着重于军事方面的改革,它将赵国原本就强势的军事实力提升了一个档次。而在赵国本身存在的政治、经济、法治、农业生产等相关方面并未作出相应地方措施来改善,赵国仅仅依靠其超强的军事实力在进行武力扩张,无形之中会使得其本身就很羸弱的农业生产支撑不住庞大的军事开销。也就是赵国长时间的东征西讨只不过是热热闹闹而已,他本身的综合国力未得到显著的提高,反而使得自己陷入国库空虚的窘境。
长平之战一战中就暴露出来赵国国力不行的缺陷,本身赵国的邯郸距离上党郡比咸阳近的多,赵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率先坚持不住了,自己主动出击才会陷入被动。而秦国距离上党山高路远,却能依靠其雄厚的综合国力熬到,这强大的综合国力早在当时商鞅变法之时就已经定下了基调,商鞅变法在军事、农业、法治、军事等发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借助变法使得秦民好战之风得到充分的发挥,虎狼之师而成。在赵国败于秦国之后,李牧的存在也只能是维持赵国苟延残喘而已。赵王迁时代的赵国,已经是到了赵国最艰难的时刻,面临内忧外患。秦国当时国富民强,就算不和赵国打,拖都会将赵国拖死,这是一个人不能改变的,因而可以讲,及时李牧不死赵国依旧是不可能最终战胜秦国。
赵国为何名将众多
个人认为是由于赵国身处的地理环境有关,赵国地处中原与游牧民族连接交汇之处,在长期的生活与游牧民族的斗争的过程中深受当时游牧民族的影响。崇尚武力,民风彪悍已成为赵国国民的标签,燕赵自古以来多慷慨悲昂之士,在长期这种环境之下,赵国名将因而就会多一些。
时针
简单的说几句李牧,李牧之死与其说是他自己的悲哀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赵王迁在当时那种环境之下已经到了草木借兵的程度,而赵国自古以来就是政变频发,加上前不久老将廉颇的冲冠一怒,率兵反叛更加使得赵王与大将之间毫无信任可言。而李牧又恰恰是一个自信的近乎执拗的人,在这种情况之下,赵王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杀害李牧。李牧的死亡之是加速了赵国的灭亡,李牧不管生与死都不会阻止影响到赵国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赵国名将李牧不死,赵国真的不会亡吗,李牧能挽救赵国吗
就算赵国的李牧没有被杀,赵国依旧是逃不掉被灭的命运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此时的天下大势已经注定了,那就是秦国一统天下,这种天下大势是不可能被李牧一个人而阻挡的,而去秦国能够比拟李牧的人也不少,以李牧一人之力难以对抗整个秦国。
赵国这方面,其实当年长平之战后就已经注定了赵国被灭的命运了。这就是因为白起了,他直接坑杀了赵国四十万成年人,要知道此时赵国参加长平之战的士兵已经算得上是赵国所有的士兵了。这也很好说明,当年白起放走了两百多个未成年人,如果赵国真的还有兵力的话就不可能让未成年人上战场了。
而之后虽然李牧带着赵国成功多次击败了秦军,此时的赵军只能用”哀兵必胜“来讲了,可是就算是赵国击败了秦国,因为长平之战的原因,根本就不能对秦军造成歼灭的效果,也就是说只能在防守战当中击败秦国,而不能让秦国伤筋动骨。
这样就导致,李牧虽然可以击败秦国,秦国根本就不需要休息整顿,直接就能够对赵国发动攻击,这也就让赵国根本就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本来就是出于人口稀少的赵国是坚持不了这样的持续作战的,赵国就算有李牧的带领也不可能一直带着垂危的赵国击败强势的秦国的。
而去此时的天下可以看出根本就不可能再阻挡秦国一统天下之势了,在这之前韩魏已经被秦国灭了,已经不能再联合六国一起抗秦了,再加上此时的赵国不光是要面对秦国,还需要对抗燕国,就算是赵王一直相信李牧,一直重用李牧都不可能让李牧拯救赵国的。
如果赵王不杀李牧,赵国会亡国吗为什么
李牧是赵国的将领,也是战国的四大名将。在战国末期,赵国与秦国都是两大强盛国家,由于赵国毗邻秦国,是当时秦国完成统一天下称霸事业的拦路虎与最大的阻力。李牧早年时候多次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在秦灭赵的战争中,李牧多次成功击退了秦军对赵国的进攻。可惜赵王也不是一个明君,到了后来,秦国使用狡猾的反间计,离间李牧与赵国国君的关系,使李牧最终被赵王所杀。可以说,赵国这是一种自毁长城的举动,不久之后赵国也被灭国。有些人也奇怪,如果赵王不杀李牧,赵国会亡国吗?
我们看看李牧与秦军相战的整个过程。在李牧统帅赵军之前,赵军与秦军交战几次,都是很难抵御秦军的进攻。当李牧上任之后,一方面加强赵国士兵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寻找反攻的战机。这样,在李牧精心安排下,在公元前234年,李牧在宜安地区与秦军大战,使秦军几乎遭遇全军覆灭的命运,秦军主帅只能仓皇而逃。
公元232年,秦军又再一次分南北两路进军,李牧也是沉着应付,又一次大败秦军。在公元230年,秦军又一次进攻赵国,李牧率军采取防守的策略,坚决不主动出击。
当时秦国将领王翦就认为,如果先把赵国灭掉,就要把李牧除掉,就采用了反间计。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没有李牧,秦国肯定也能灭赵。因为秦国国力是当时战国的诸侯国中最强大的,战争拼的也是一种国力,有着统一天下的资本。如果秦国长期攻打赵国,赵国也支撑不住,也会灭掉。
秦国将领王翦使用反间计的目的,就是李牧坚守不出,是秦军难以正面对抗,秦军也是不想浪费时间。如果秦军真的想打,可以把其他国家都灭掉,到时候一起为围攻赵国,那时候赵国也是无力反抗。虽然李牧厉害,但面对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的王翦时候,军队战斗力是决定性因素。在这一点,赵国比不过秦国。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国的国内,当时赵国国内出现了特大的旱灾,颗粒无收。秦军又联合了燕国弄东西夹击,赵国可谓是雪上加霜。要知道,战争拼的也是粮草,没有粮草,一切都是不攻自破。如果打持久战,赵国由于缺乏粮草也会被饿死的。
可以看到,赵王不管杀不杀名将李牧,最终结局都是灭亡。而且,赵王也不是一个明君,从反间计可以看到他喜欢听信谗言,也很难使赵国强盛,抵御强大的秦国。秦国统一天下也是一种大势所趋与人心所向,是任何人改变不来的。
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近40年后才灭掉赵国,原因在哪
一、
坐在王宫的秦昭襄王,一脸郁闷,甚至差点把面前的案牍扔在范雎的脸上。
邯郸之战打了这么久,秦军愣是没有攻下这座近在咫尺的城池,反而损兵折将,一座城怎么就那么难打呢?
秦昭襄王想不明白,难道王陵、王龁真的比不上白起吗?
可是明明白起在长平之战已经几乎消灭了赵军主力,如果在当时没有听范雎的进言,而任由白起攻打邯郸,是不是赵国早已经灭亡了?
秦昭襄王越想越生气,可是他最气的还是自己,谁让他没有分清局势,偏信了范雎的话?
不过想到范雎为自己所做的事情,秦昭襄王还是忍了,毕竟在他看来,这个外来户还是有几分手段,尤其是他提出的“远交近攻”,不正是为秦国指明了以后的大方向吗?
秦昭襄王的思绪飘荡很远,他一直以为自己将会成就灭国霸业,但眼看着邯郸久攻不下,而他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糟糕,焦急的心情支配着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攻打邯郸。
可是他失败了。
邯郸非但没有打下来,连带着秦国也遭遇了一次大败。
邯郸城成了秦昭襄王一辈子也迈不过去的坎,直到秦昭襄王闭上双眼,他也没能完成秦国几代君主迫切希望完成的灭国成就。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给了嬴政一个机会,不然他又怎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始皇帝。
但仔细想想对于秦昭襄王来说,确实挺可惜的,毕竟他离灭赵只有一步之遥,而这种机会也是稍纵即逝。
从长平之战赵国被打残,到赵国完全被灭,这中间整整近40年。
那么问题就来了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近40年后才灭掉赵国,这中间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因素有很多,我们逐条来分析。
二、
长平之战后为何是灭赵的黄金时期?
放眼战国末期,能和秦国一争高低的山东诸侯,只剩下了赵国,赵国的强和秦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赵国仅仅是军事上的强,秦国则是综合国力强。
仔细想想,其实这两个诸侯国就好似二战之后苏联和美国,苏联也是强极一时,甚至在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军事上还能压过美国一头,可是最终苏联还是被拖垮了。
赵国也是如此。
秦国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必须先搬掉赵国这块堵在家门口的大石头,经过长期准备,秦国切断了韩国上党地区和国都新郑之间的联系,继而想把这块地占为己有,顺带以此地为根基,压制赵国和魏国。
但谁知,韩国的上党郡郡守冯亭直接把此地送给了赵国,本着有便宜不能不占的原则,赵国接住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但这块馅饼却是铅做的,会要命的。
就这样为了争夺上党地区,秦赵开始撕破脸,谁也没想到,这场争夺地盘的闹剧会演变成秦赵之间的大决战。
长平之战的细节,我们就不多说了,结果是白起坑杀了赵国几十万的青壮年。
紧接着白起率军直逼邯郸,不过在白起围困邯郸之前,他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240名年纪小的赵人放回了邯郸。
这并不是白起好心,而是要摧毁邯郸人抵抗的意志,因为悲痛会在短时间内消磨一个人奋起的心。
事实上,此举也产生了巨大效应,在白起到来之前,邯郸城内一片哀嚎,有哭丈夫的、有哭儿子的、也有哭爹的。
所以白起这时候如果能攻打邯郸,易如反掌。
只是可惜,秦国出了一个范雎,他嫉妒白起的功劳,最终以士兵疲惫为由劝秦昭襄王让白起退了兵,灭赵的黄金时期就此消失不见。
三、
邯郸之战中秦国为何会惨败?
白起退了兵,赵国人也逐渐从悲痛中站了起来,而这种悲痛化成了反抗秦人的力量,也化成了对秦人的愤怒。
所以当秦昭襄王命令王陵进攻邯郸的时候,秦军遭到了空前顽强的抵抗。
这也好理解,比如说一个人被吓傻的时候,根本没有抵抗之力,如果一旦认清自己如果不反抗就得玩完的时候,他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来反抗,哪怕只是挣扎一下,也不肯束手就擒。
赵人就是如此。
秦国的退兵,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他们认清了秦国的面目,开始从三个方面着手反抗
其一,调动赵人对秦人的恨意,鼓动国人宁死不降的决心。
其二,从代地调回正在抵抗匈奴的骑兵精锐,回防邯郸。
其三,效仿秦国搞外交,积极游说山东六国合力抗秦。
前两个方面让秦军短时间内无法攻下邯郸,而第三方面则让秦国吃了一个大亏。
在邯郸之战打响之后,秦国灭赵之心暴露无疑,山东诸侯人人自危,这时候平原君赵胜和信陵君魏无忌站了出来。
信陵君耍了一手围魏救赵,平原君门客毛遂自荐说服楚国出兵救赵。
就这样,山东诸侯的合纵抗秦队伍一下子被拉扯了起来,在信陵君的带领下,合纵队伍一路高歌,王龁被打的节节败退,退回了河东地区。
而邯郸之战,秦军损失了近20万人,再加上长平之战中伤亡的几十万秦人,秦国可以说几乎被打空了,这也为山东六国苟延残踹争取了几十年时间。
四、
秦灭赵之战中赵国为何不能创造奇迹?
公元前230年,秦国恢复了元气,灭六国之战正式从韩国为起点拉开帷幕,打酱油的韩国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便被灭国了。
接下来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
可是这次又秦国又碰到了钉子,因为赵国北部的骑兵早被调了回来,一同回来的还有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
同为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在李牧的手中也没有讨到多少便宜。
可是赵王昏庸,听信了秦国的离间计,自毁长城除掉了唯一可以抵抗秦国的李牧,正所谓李牧在,则赵国存;李牧死,则赵国亡。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即便李牧不死,赵国一定就不会被灭亡吗,也不是,李牧的存在只是延缓了赵国的寿命,并不能救赵国。
经过和秦国的数次大战,赵国也不好受,相比较秦国来说,赵国恢复元气的速度很慢,所以即便是李牧打了胜仗,但赵国的兵力却一直在减少,综合实力自然也在不断被削弱。
可以说,秦灭赵之战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只在军事上强的赵国,自然不能创造奇迹,拖垮各方面都更胜一筹的秦国。
五、
长平之战对于秦国来说,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秦国赢得并不漂亮。
如果不是白起坑杀了那么多赵军,谁输谁赢或许都没个定论。
正是因为有坑杀一事,使得赵军主力不复存在,也摧毁了赵人的心理防线,沉浸在悲痛之中的他们忘了该抵抗,秦昭襄王却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以至于给了赵国人喘息的机会,这一喘息便让时局产生了变化。
等到邯郸之战时,秦国已经失去了天时、地利和人和,自然只能一败涂地。
所以,长平之战后的秦国不是不想灭赵,而是灭不掉了。
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秦军的巨大损失,使得秦国在短时间内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战争,于是秦国和山东六国才有了短暂的和平期。
这也是为何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在近40年后才灭了赵国的原因所在。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长平之战后赵国苦撑38年,赵国为何还能坚持这么久呢
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损失了几十万年轻力壮的士兵,却仍然可以苦撑三十八年之久,那么为什么赵国在损失了全国基本上所有的有生作战力量之后,还可以凭借着一群老弱病残存在长达三十八年呢?我认为这其中主要的原因便是由于赵国末期赵国是出现了诸多的名将的,而这些老弱病残在名将正确的指挥之下,赵国也得以残喘延息了长达三十八年之久。
其实如果当年的长平之战,赵国不去听信秦国的谣言,不用赵括取代廉颇,那么是否还会损失四十余万的军队、秦国是否在可以统一七国这还尚未可知。在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之后,燕国去进攻赵国的邯郸。而在这场邯郸之战当中,赵王重新任用廉颇,而廉颇也是带领着赵国的一群老弱病残,抵抗住了前来偷桃子的燕军,甚至还一直打到了燕国的都城。后来廉颇因为犯了事情逃往了魏国,赵国也仍然是有将军取而代之的,后来人带领着军队,继续抵御侵犯的燕军和秦军。
除此以外的赵国,在期还有一个更厉害的人,那就是李牧。再加上幸运的是秦国的名将白起因为反对秦王的命令而被秦国赐死,在这短时间之内,秦国在一时之间也没有什么名将打的过赵国的李牧,赵国也获得了一个可以继续存在的机会。
赵王在有着廉颇因为他赵王听信谣言而罢免廉颇,然后导致长平之战惨败的先例在前,赵王他还是不知悔改,后来李牧居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被赵王不再信任而被撤离了官职,就此赵国也就失去了抵抗秦国的最大的依仗,很快就被秦国灭亡了。所以赵国从一个强国而衰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赵国名将李牧倘若不死,秦国还能顺利统一六国吗
1、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赵国在被秦朝灭掉之前,曾有一位名将李牧,抵挡过秦国多次进攻。从客观角度看,李牧如若不死,也很难阻挡秦国统一六国的脚步,即便他可能会影响秦统一六国的节奏。
2、秦统一六国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战国后期,秦国在战国七雄中拥有基本最为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与当时的生产力相匹配。在内政方面,秦国商鞅变法之后,法家思想在多位秦王的治下承袭了下来,执行的过程中,秦国对内统治方面相对其他六国而言赏罚分明,更容易凝聚人心;经济方面,秦国坐拥关中之地,在修建部分重要水渠之后,农业发展更为有利,为耕战提供了较强的物质保障,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六国进攻秦国较为不易;军事方面,秦军拥有相对更强的军事科技,且秦军经过多年征战,相对战斗力更强。,秦统一六国的大趋势,并不会因为赵国将领李牧的出现而有大方向上的改变。
3、反观李牧所在的赵国,赵王相对而言较为昏庸,内政方面奸臣频出,经济方面赵国所处的河北地区在春秋战国连年战争后受损更为严重,能给赵国提供物质保障能力相对偏弱。,即便赵国出现了李牧这样的名将,也很难在历史中发挥利挽狂澜的作用,最多只能让赵国苟延残喘。毕竟,我国古代时期的统一战争,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几个方面的综合因素,而在这几方面赵国显然不及秦国。,即便李牧不死,赵国也不可能替代秦国,起到统一六国的作用。
4、同样,秦赵两国之外的其他五个国家,君王整体资质和内政治理方面也相对平庸,割据一方尚可,统一天下是基本难以实现。因而,一旦秦国发起灭六国的统一战争,赵、燕、楚、魏、韩、齐等国也只有招架之力,被秦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
李牧不死赵国也撑不了多久,当时秦国的实力要强于赵国,秦统一六国是迟早的事情。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