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稷时期的丞相(求秦朝历代帝王宰相)
- 求秦朝历代帝王宰相
- 秦王赢稷的丞相叫什么
- 曾任三国丞相的孟尝君是个怎样的人
- 丞相在秦国是谁设立的在赢稷继位时有没有丞相这个职位啊
- 秦国名将赢摎简历资料 历史上真的有赢摎存在吗
- 田文在秦昭襄王这段历史上是什么角色
- 历史上魏冉是谁 魏冉的父亲是什么人
- 拨开层层面纱,樗里子或许才是助赢稷上位的关键人物
- 秦昭襄王嬴稷的儿子是什么人 秦昭襄王的丞相是谁
- 嬴稷和嬴政什么关系嬴稷是如何继
求秦朝历代帝王宰相
秦朝从始皇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之前都是称秦王。
说几个有名的吧
秦惠文王,赢驷。相国张仪
秦昭襄王,赢稷(赢驷之子)
相国范雎
秦始皇 ,嬴政(赢稷之重孙)
相国吕不韦,李斯
秦王赢稷的丞相叫什么
秦王赢稷的丞相叫范雎。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恩怨分明,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守。
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长平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
此后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郑安平降赵。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范雎失去秦昭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扩展资料
公元前264年,秦国进攻韩国的汾陉,夺取了它,并在靠着黄河边上的广武山筑城。五年之后,秦昭王采用范睢的谋略,施行反间计使赵国大上其当,赵国因为这个缘故,让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统帅军队。结果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国军队,进而围攻邯郸。此后不久应侯与武安君白起结下了怨仇,就向秦昭王进谗言而把白起杀了。
于是秦昭王任用郑安平,派他领兵攻打赵国。郑安平在战场上反被赵军团团围住,情况危急,他带领二万人投降了赵国。对此应侯自知罪责难逃,就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按照秦国法令,举荐了官员而被举荐的官员犯了罪,那么举荐人也同样按被举荐官员的罪名治罪。这样应侯应判逮捕父、母、妻三族的罪刑。
可是秦昭王恐怕伤害了应侯的感情,就下令国都内“有敢于议论郑安平事的,一律按郑安平的罪名治罪。”加赏相国应侯更为丰厚的食物,来使应侯安心顺意。此后二年,王稽做河东郡守,曾与诸侯有勾结,因犯法而被诛杀。为此,范睢一天比一天懊丧。
后来,有一天秦昭王上朝时不断叹息,范睢走上前去说“我听说‘人主忧虑是臣下的耻辱,人主受辱是臣下的死罪’。今天大王当朝处理政务而如此忧虑,我请求治我的罪。”
秦昭王说“我听说楚国的铁剑锋利而歌舞演技拙劣。这个国家的铁剑锋利那么士兵就勇敢,它的歌舞演技拙劣那么国君的谋计必定深远。心怀深远的谋略而指挥勇敢的士兵,我恐怕楚国要在秦国身上打算盘。办事不早作准备,就不能够应付突然的变化。如今武安君已经死去,而郑安平等人叛变了,国内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而国外敌对国家很多,我忧虑。”
秦昭王说这番话意思是激发鼓励应侯。而范睢听了却感到恐惧,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后来,范睢听燕国人蔡泽之言,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百度百科-秦昭襄王
百度百科-范雎
曾任三国丞相的孟尝君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个手段强硬的不倒翁,跟杜月笙有几分相似。其性格如下
1.胆子大,口味大。他本是自家的庶子,因四处显示才名与胆识,才靠舆论成为继承人的,,齐闵王很忌惮他。
2.记仇,强硬。他二次当齐国丞相时,找过前东家秦国的麻烦(鸡鸣狗盗的故事);当魏国国相时,找过母国齐国麻烦。是个狠角色!
3.以自己为中心。齐国呆不下去了,就去秦国;同理,也能去魏国。
4.擅长建立名声。关于他和食客饮食的故事,有点过于做作了,他刻意将之宣传;冯异的狡兔三窟之策正合他的意。
丞相在秦国是谁设立的在赢稷继位时有没有丞相这个职位啊
最早的丞相,有史可考的,是出现在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樗里疾甘茂列传》中也有记载“武王立……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悼武王,在历史上非常出名,出名原因不是因为生得伟大,而是因为他死得奇特,他就是跟人打赌,结果举鼎累得双目出血、绝胫而死的傻大个儿。可他在正事上绝对不傻,任命的俩丞相可是鼎鼎大名,右丞相樗里疾,可能大家没有听过,“智囊”大家知道吧?这个词的起源,就是秦国人称赞樗里疾的,可见其人之聪明;甘茂,大家从小就听说,“十二岁拜丞相”的甘罗,甘茂是甘罗的祖父,自然也不是小角色。
秦国名将赢摎简历资料 历史上真的有赢摎存在吗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馀县,首虏九万。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於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前255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五十三年(前254年),天下来宾。魏後,秦使摎伐魏,取吴城。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
赢稷是秦朝秦惠文王的儿子,是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是秦朝的一代明君,为秦朝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很大贡献。
他不仅是一个好皇帝,还是一个孝子,跟母亲芈八子感情非常好。前期与辅佐他的国舅关系也特别好,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两人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赢稷是秦朝继秦武王之后的秦朝国君,名称秦昭襄王。赢稷小的时候吃了很多苦,曾被送到燕国当过人质。
早年由于一直在燕国,他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主要是因秦武王突然逝世膝下无子的缘故。赢稷在位期间,秦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他执政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秦昭襄王在位后期,贡献非常大。赢稷登位初期,由于年纪尚浅,朝中都是由他母亲与国舅魏冉执政当权,后来听从范雎的意见收回了母亲与魏冉手中的权力。
赢稷真正当权之后,他封范雎为宰相,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当时秦昭襄王手上还有一名干将名叫白起,他曾是魏冉推荐的一名将领。白起带领军队先后战胜诸多国家,为秦朝占领了不少领土。正因赢稷手上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后来在贡献极大的长平之战又大获全胜。秦昭王在位期间占领的国土甚多,这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秦昭襄王赢稷统领秦朝时间非常长,逝世的时候享年七十五岁。他善于管理朝政,能够采纳良言,广纳贤才是秦朝一位非常好的明君。虽然后期也曾经被谗言迷惑过,他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是后人无法比拟的。他对秦朝的贡献可以与后期统一天下的秦始皇相提并论。
嬴稷的儿子
秦昭襄王赢稷是秦朝有名的一代君主,也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他是秦惠王儿子,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早年秦昭王在燕国当人质,后来秦武王意外逝世膝下无子,赢稷才被秦国从燕国带回继承皇位。赢稷继承皇位之后,封为秦昭襄王,后人简称他为秦昭王。
秦昭王在位期间秦国进一步发展扩大,国力昌盛,百姓富足,当时也算是秦朝鼎盛时期。赢稷当政时期,得到诸多良将辅助,这与他的丰功伟绩是密不可分的。赢稷在七十五岁的时候逝世,后来是子赢柱继承皇位。那么赢稷到底有几个儿子,为什么继承皇位的是次子赢柱呢?他的儿子到底是谁呢?
历史上记载,赢稷有两位皇子,长子名为秦悼当时被立太子。秦悼身世坎坷吃了不少苦,曾经被派去魏国当人质。当时由于诸多原因秦昭王也没将其接回。后来长子秦悼在魏国不幸逝世,这对于秦昭王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秦悼太子去世以后,朝中大臣都纷纷启奏秦昭王另立储君。后来秦昭王也知道自己年纪已高,随后立次子赢柱为太子。赢稷次子名叫赢柱,后称安国君,也称秦孝文王。当他的长兄秦悼太子在魏国逝世以后,赢柱继承太子之位。赢柱被封太子的时候,当时秦昭王年纪已高,后在公元前的二百多年逝世。秦昭襄王赢稷逝世之后,次子赢柱也就是当时的安国君继承皇位,后称秦孝文王。不幸的是,赢柱在位时间不像他的父亲秦昭王那么长。赢稷死后,赢柱先是服丧后来正式继承皇位没有多久便去世了。秦柱秦孝文王死后,由其儿子继位,名称秦庄襄王。
那么历史上秦始皇赢政与赢稷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赢稷在位时间极长,他去世的时候已经七十五岁了。赢稷膝下有两个皇子,长子名为秦悼年轻时被送燕国做人质,后来在燕国不幸逝世。赢稷死后由次子秦孝文王赢柱继承皇位,后称安国君。秦孝文王赢柱正式继承皇位三天后就去世了。安国君死后由他的儿子秦庄襄王继承皇位,简称秦庄王。
田文在秦昭襄王这段历史上是什么角色
战国时代的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是齐国贵族,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一起并称“战国四公子”。田文是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齐宣王田辟疆之侄。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国(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又称薛公,号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不分待遇贵贱一律与孟尝君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从,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同,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来表示谢罪。
秦国在秦昭襄王嬴稷当政时期,曾经派使臣赴齐国,面见孟尝君田文,邀请其赴秦国为相。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田文竟然爽快的辞去了齐国相国之位,随同秦使韩聂一起到秦国任相国。
孟尝君到了秦国以后,秦昭襄王立即封其为相国,并亲自为其开丞相府邸,田文却暗示门客偷盗秦国的文书,事情败露后遭到猜忌,遂又逃离秦国返回齐国。齐王听说田文在秦国的遭遇后感到愧疚,复用其为相,后因齐国内乱,他又逃到了魏国,做了魏国的相国。并协助魏王,联合秦国和赵国,帮助燕国一起攻打齐国,齐国大败。从此齐国开始敬重田文,齐襄王即位后与其修好,在田文死后还追封谥号孟尝君。
孟尝君田文以广招食客而闻名,以仁义获得声望,但他的一生经历却颇多坎坷。那么,历史上的孟尝君田文究竟是谦谦君子还是沽名钓誉之徒?这得从田文入秦开始说起,他本来是齐国的相国,在其封地薛邑被称为无冕之王,每次上朝回来数千门客在城门口迎接,前护后拥并高喊“薛公万年”,其排场之大可谓壮观。电视剧《大秦帝国》中有这样的场景,田文在与门客吃饭时跟所有人一视同仁,同样的饭菜,可是在回到自己的内室后,却与秦使韩聂一起吃燕窝!
田文要离开齐国的原因也是由于跟齐王吵了一次架,由于齐王没有听他的劝阻,却赞同苏秦谋划的取楚国淮北之地二百里,此举受挫后齐王和苏秦被田文讥讽,齐王恼怒与其争吵,于是田文下决心辞去齐国的相位,应秦昭襄王之邀赴秦。仅仅因为政见不合,在国家利益受损时就当面讽刺君王,由于受到几句训斥,就背叛自己的国家而去侍奉敌国,这就是以仁义闻名的孟尝君。
真正让孟尝君田文放着齐国的相国不做,跑去秦国的原因,还是由于其本人喜好虚名,沽名钓誉。战国时期两大强国就是齐国和秦国,他已经是齐国的相国,如果能够再去秦国当相国,那就是名满天下了,自己的美名就能让所有国家拜服。秦国宣太后对孟尝君田文入秦的真正动机做了精确的分析,只是为了虚名,并没抱负和真心的,只会享受虚荣,一旦秦国有一点风吹草动必定摞下烂摊子让别人来擦屁股。后来的事实证明宣太后所断,田文逃离秦国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说服齐王联合魏韩三国借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名攻伐秦国。
据《史记》记载,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这段话的意思是,田文经过赵国时,赵国人听说田文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他。田文听了这些揶揄他的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仅仅因为几句话,杀数百人而毁县,此时的孟尝君仁义何在?
孟尝君做的最为出格的一件事,是身为齐国王室贵族,却在齐国面临生死存亡时扮演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出兵灭掉宋国之后,南侵楚国,西侵三晋,甚至想灭掉周天子取而代之。燕昭王则抓住这个机会,命乐毅为统帅,联合秦、魏、韩、赵等国一同进攻齐国,攻占齐国70余城,甚至占领了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出国逃亡,被楚将淖齿所杀。
这个时候,孟尝君在哪里呢?原来,齐湣王灭宋后,打算除掉孟尝君,孟尝君便跑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相国。燕国进攻齐国时,他奉命联合秦、赵等国同燕国一同讨伐齐国。也就是说,齐国差一点被灭亡,其实有孟尝君的“功劳”。
以“养士”闻名的孟尝君,其实并非传说中的高风亮节,实际上只是一个沽名钓誉之徒,其心胸狭隘,关键时刻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他接纳的所谓士人,大多是罪人逃亡者、鸡鸣狗盗之徒。《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有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这就使得孟尝君的封地薛地增加了很多的犯罪分子和暴力分子,直到汉代的司马迁去薛地考察时,薛地的民风都是很差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老的名句,孟尝君自己也变得和这些暴力分子一般无二,都成为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孟尝君的结局,虽然得以寿终正寝,在其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他的爵位而相互争夺、攻讦,被绝嗣。他的领地薛邑,也为齐、魏共同攻灭。
历史上魏冉是谁 魏冉的父亲是什么人
魏冉,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政治家。魏冉的父亲历史中没有记载。魏冉在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王,亦帮秦昭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
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
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扩展资料
秦昭王三十六年,当时相国魏冉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这时有个魏国人叫范雎自称张禄先生,讥笑魏冉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
秦昭王于是任用了范睢。范雎向秦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魏冉在外事上擅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之家富有。这使秦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魏冉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去。
拨开层层面纱,樗里子或许才是助赢稷上位的关键人物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之子,他少有神力,勇而好战。公元前310年,秦武王继位,3年后,他在与乌获、孟贲比赛举鼎时因用力过猛,流血过多而亡,时年23岁。
秦武王死后,由于没有儿子,他异母弟——19岁的赢稷继位,赢稷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昭襄王。他在位56年,在位期间使秦国国力突飞猛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死的时候,赢稷还在燕国当质子。秦武王死后,燕国把赢稷送回秦国,之后才被拥立为秦王的。 (注《赵世家》说赢稷是赵武灵王送回去的,但秦国没必要这样做绕弯,赵武灵王也左右不了燕国,《秦本纪》的说法更可信。不过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谁送都一样)
,如果没有秦国方面的要求,燕国不可能主动把赢稷送回秦国去继位的。道理很简单——燕国怎么知道赢稷回去后就一定能继位?假如没有十足把握,冒失的把赢稷送回去,万一赢稷没能继位,燕国岂不是会得罪新任秦王?秦强燕弱,燕国怎么会不考虑其中的风险?
,可以肯定的是 燕国敢送赢稷回秦国继位,那一定对赢稷继位有很大的把握,这侧面说明,在秦国方面,有一股很强大的势力在支持赢稷。
那么,是谁在秦国主导了这一切,提出迎立赢稷并使他成功上位的呢?
请看《史记·穰侯列传》的记载
而魏厓(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
魏冉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也是赢稷的舅舅。魏冉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时期就已在秦国为官,此人素有贤名,又与赢稷有亲缘关系,提出迎立赢稷,顺理成章。
,魏冉虽然想迎立赢稷,但他有这么大的能力实现他的想法吗?恐怕没有!
以上这段话说秦武王死后 “诸弟争立” ,既然大家都争着当秦王,至少说明一点 这些王兄王弟们自然不会单打独斗,背后定各自的势力支持。那么,魏冉的势力足以压倒其他人,使赢稷上位吗?答案是没有可能。
,魏冉是楚国人,在秦国没有根基。,他虽然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时就已在秦国为官,但在《史记·秦本纪》和《史记·穰侯列传》中,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时期都没有魏冉活动的痕迹,也没有魏冉发挥才智、建功立业的记载。《史记·穰侯列传》中,对他这段时间的活动,仅有 “任职用事” 四个字的描述。
这说明,秦武王死的时候,魏冉的官职并不大 (按假如官职大到可以决定国君继承人的程度的话,不可能没有相关的事迹,也不可能不写明是什么官职)。 凭他当时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压倒他人,使赢稷上位。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 魏冉一定是联合了一个在秦国势力很强的人,一个各方面都吃得开的人支持他。正因为有了这个人的支持,赢稷才得以成功上位的。
那么,谁具备这样的实力,可以帮助魏冉顶定乾坤,压倒其他人,确保赢稷继位呢?
综合当时秦国的局势看,秦国有两个人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两个人就是樗里子和甘茂,当时他们分别是秦国的左右丞相,权力极大,无论谁支持,都有一定的分量。 而魏冉联合的这个人,应该是樗里子(即赢疾),而非甘茂。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甘茂虽然是秦国丞相,但他不是秦国人,与魏冉一样,他在秦国的根基也不深,在赢氏宗亲中,他的话并不管用。 而樗里子是秦惠文王的弟弟、秦武王的叔叔,又是当朝丞相,在国家行政机关的地位与甘茂一样高,在赢氏宗亲中的地位则比甘茂要高出太多。 魏冉要找人支持,自然是找更有实力的樗里子,而非在秦国根基不深的甘茂。
,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秦昭襄王继位不久,苏代曾对宣太后的外族、备受重用的向寿说过 “甘茂党于魏,王不信也” 的话。要知道,秦武王的王后就是魏国人,秦武王死后,他的王后并不赞同迎立赢稷,之所以不同意,是因为不符合魏国的利益。 甘茂也是亲魏派,大家争王位时,他能保持中立就不错了,断不会与魏冉合作,魏冉也不会傻到找他支持。
第三,秦昭襄王继位后,樗里子比甘茂要风光的多。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秦昭襄王继位前,樗里子已是丞相之一,朝中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秦昭襄王继位后, “樗里子又益尊重” ,且直到去世,都一直深受器重。假如他没有在秦昭襄王继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对于他这样的权臣,打压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更加重用他?反观甘茂,秦昭襄王继位后,虽然暂时没有动他,但并不信任他。几年后,甘茂因被人谗言,恐被问罪,不得不逃离秦国,死在了魏国。从二人不同的结局看,帮助秦昭襄王继位的秦国权臣,自然应该是樗里子。
第四,《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说樗里子 “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 。既然是智囊,说明樗里子这个人脑子很好用,很有智慧,能力很强。“智囊”既然是秦人对他的称呼,说明“秦人” (泛指秦国朝中有地位的人,非一般的平民) 都认可他、佩服他。,他完全具备推赢稷上位的地位、实力和能力。
更关键的是,樗里子是和秦武王一同出使周王室的。,秦武王死时,他就在身边。秦武王死的突然,死前无论有没有指定接班人,作为秦国此时在秦武王身边唯一的大臣,他回国后完全可以说秦武王死前指定了赢稷继位。这样一来,赢稷继位就具备了法理性。
有了法理性,又有了樗里子的支持,秦国国内大部分人自然也就支持赢稷继位,其他人即使不服,也无济于事了。秦昭襄王二年,秦武王的另一兄弟赢壮起兵造反,但很快就被镇压。这件事再结合秦昭襄王继位后 ”樗里子又益尊重“ 的记载,侧面发映出樗里子在秦昭襄王继位以及平定赢壮的叛乱,一定是发挥了作用的。
综上,拨开层层面纱后,我们可以推断出,樗里子或许才是助赢稷上位的关键人物,魏冉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最多只能排第二。
-- END --
秦昭襄王嬴稷的儿子是什么人 秦昭襄王的丞相是谁
秦昭襄王赢稷的太子是赢柱,当了三天王就死了,他的孙子子楚当了3年秦王,然后就是他的曾孙嬴政,统一中国。
他的丞相先是穰侯魏冉,后来是范雎,是蔡泽。范雎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
嬴稷和嬴政什么关系嬴稷是如何继
秦昭襄王赢稷是秦国时期秦惠文王的儿子,他的兄长秦武王在一次太庙比赛中突然不幸胫骨断裂而逝世。秦武王突然暴死,举国上下一时手足无措。
当时武王膝下无子,为继承皇位之事,发生过诸多争议。而秦昭襄王赢稷当时还在燕国做人质,后来赵武灵王想尽办法把赢稷救回赵国,然后送回了秦国。当时秦朝的大臣很多都不同意赢稷继承皇位,还是在魏冉等人的大力支持下赢稷最终登上了皇位。赢稷是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继承皇位后期朝臣也没有过多议论,赢稷上位之后称秦昭襄王。
赢稷继承皇位后由于年纪尚小,都是由他的母亲宣太后执政,军事则有魏冉管理。随着年纪慢慢增长,赢稷开始处理朝中事务。朝中丞相甘茂向秦昭襄王赢稷提议,将韩国失地归还韩国,朝中有大臣对此事有异议,便不断向赢稷进谗言陷害甘茂。甘茂知道后非常担心,害怕惹祸上身,后来借机投奔了齐国,这使秦朝错失了一位大忠臣。秦昭襄王在位之初,他与楚国怀王算是友好,并与之结为盟友,还把秦国的上庸送给了楚国。后来其他几个国家一起攻打楚国,楚国把太子送给秦国当人质,秦国派兵救援楚国,当时还占领了诸多城市。
后来其他国家皇子与秦昭襄王共同面议之后,之前的盟约瓦解,秦国还归还了魏国的侵地,楚国人质太子也逃回了楚国。随后秦昭襄王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进攻楚国,楚国大败。当时秦国又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穰城,随即又占领楚国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