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prose(柴之三记散文)

生活常识 2023-05-24 08:080生活常识www.shimianzheng.cn

柴之三记散文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讲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也就是现在说的民生问题。柴字位列三甲,可见在民生中的重要性。

  柴,《新华字典》上是这样注解的烧火用的草木。自从人类发现并应用了火,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柴火便成了人类赖以文明生活的必不可少的物资,烧水,煮饭,取暖,哪样离得开柴火?就在今天社会进入了新能源时代,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烧柴煮饭取暖仍是主要选择。如今大城市都进入了清洁能源的燃气时代,一回家打开燃气开关,噗的一声,绿色的火苗便窜上来,要多方便有多方便。可想起那二年,家家户户为了灶堂中的那点柴火,真是伤透了脑筋,怕是都有好多故事要说哦。

  一、青观山捡柴记

  文革前期,先是文攻,后是武卫,时值灌州“文攻武卫”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两派的机关枪和自动步枪在蒲柏大桥和运输二社之间打得乒乒乓乓的响,一时间街头空无一人,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此后一段时间,白天和晚上都不时有枪声响起,居民不敢上街,农民不敢进城,卖柴的自然也就没有了。灶前的柴火越来越少,眼看就没柴烧,煮不好饭了,咋办?舅舅说隔壁和我们差不多大的驹上山捡了好大一捆柴哦,驹的姨妈把他表扬惨了。我们那时只是十几岁的少年,不知大人“请将不如激将的”的套路,真还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样子,胸口一拍说,我们也去捡柴。第二天就出北门上了青观山。

  青观山是北门离城最近的一座山,就是现在都江堰景区的一部分,很早就是封山育林区了。山上树木茂密,四季长青,为了防止有人盗伐林木,还专门派了人守护看管,守山的人绰号叫“秋老虎”,在灌州还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但凡碰上有盗伐林木或捡柴的,敢下狠手,收缴工具算客气的,重者打你个鼻青脸肿。上山的人最怕的就是碰到“秋老虎”。

  两个少年别了把老弯刀雄纠纠地上了山,屁股后面还跟了一个尾巴,十岁的小表弟加明,他以为上山去是好耍,非要跟着我们。去就去嘛,我们又何尚不是抱着几分“好耍”的心态上的山呢。

  三个人在青观山上东转西转,这片林子钻那片林子,但见满眼苍绿,就是不见一枝枯木,偶尔看见地上有枯枝,捡起来也如香签棍般,哪象柴火嘛。不耐烦地加明说了句,捡不到柴,甘脆砍棵树子嘛。真是童言无忌,吓得我和加龙四下张望,好象“秋老虎”就在傍边听到似的。转啊转啊,突然我们眼前一亮,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出现在我们面前,树枝上没有一片树叶,和周围的苍绿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和家龙心中一阵狂喜,立马从腰间拔出老弯刀向枯树砍去。砍了几下发现有问题了,树干是生的,还有白色浆液冒出来。我和家龙琢磨了一会,估计树子是才枯死的,树干还没有干透,树枝可能要干得快点,于是便决定剃树枝。今天既然来了,好歹也要弄几枝柴回去才好交差嘛,不然咋对得起昨天的豪言壮语呢。于是我们便寻那大的树枝砍将起来。一边砍,一边还得四处张望,提防着“秋老虎”的突然出现。

  第一次上山捡柴就捡了三小捆,成绩还不错,把柴背回家,心里那个乐啊。

  晚上煮饭,干柴垫底,迫不及待地就将新捡的柴送进灶堂,树枝燃得吱吱吱的,冒着白气。三个少年心中充满了成就感。那顿晚饭吃起来都觉得特别香。

  晚上睡到半夜,突然感到身上庠庠的,还以为有了虱子,抓了几下没在意,一会儿咋觉得家龙也在抓庠庠,接着加明也抓起来了,越抓越庠,越庠越抓,从颈项抓到肚子,从手臂抓到大腿,越发不可收拾了,折腾了一晚上没睡好觉,第二早上起来一看,三个都成了胖官,大包连着小包,红肿一片,还不停地用手抓庠庠,脸上抓满了红萝卜丝丝。加民小弟庠得最凶,胯下都是红肿一片,小雀雀都肿亮了。三人连忙到医院去看,医生见状哈哈一笑说,你三个娃娃遭“漆痱子”了。开了点药,嘱咐我们回家去将息。

  原来我们把漆树当成枯树了。

  遭此一劫,从此不敢再提捡柴的事了。即便过了许多年后,一提起漆树,浑身都还有点庠庠的。

  二、成都送柴记

  132厂的枪炮一响,标志着成都的武斗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阶段,穿军装的没拿枪,没穿军装的提着枪满街跑,天空中不时有流弹飞过,闹得人心惶惶。

  家住成都市区王家塘街的舅妈来信告急,家中已无柴烧,农民不敢进城,买不到柴,家中有米无柴,眼看就成了“无柴之炊”了。正在着急之时,邻居曾叔也来诉苦,他在成都的爱人也捎信来,说是家中也快断柴了,要曾叔想办法弄点柴到成都以解燃眉之急。舅舅和曾叔一合计,托人在乡场上买了几百斤干柴,曾叔借了一辆架架车,由曾叔带队,加上我和表弟加龙,三人拖着架架车运柴到成都。

  曾叔不知在哪弄了辆英国莱铃牌的破自行车,将架架车的拉杠绑在自行车的后衣架上,说是由他骑车掌中杠,我和加龙拉“飞蛾”,就是在两边拉。

  当时正是初夏,天气也好,为了能当天拉到成都,我们天不见亮就出发了。

  说实话,当时我们根本就没想到从灌县拉柴到成都有多难,还觉得有点新鲜,有点兴奋。过太平街一段,简直是一路小跑,刷刷刷的就出城了。一直走到巨源,还觉得很轻松,等到了崇义,汗水出来了,腿软了,腰硬了,肚子好象也空了。见到路边有草地,就坐下来休息,问曾叔,还有好远哦?曾叔把烟点起笑着说,万里长征才走两三步呢。崇义场口的路边上有凉水摊,两分钱一杯的糖精水,咕噜咕噜一人喝了两杯,走呢,又上路了。

  走到竹瓦铺,我和加龙的体力已明显透支,真想倒下去睡上一大觉,空空的肚子急需能量补充,饿了,想吃饭了。曾叔看了一下表说,还早,再坚持一会,到安德铺去吃饭。我们没有表,掌握不了时间,只好听曾叔的。好不容易到了安德,天呢,中午过了,馆子里头没饭了。那二年吃饭要粮票,买饭要排队,过时不候。那象现在,到处都是饭店酒楼,只要你往门口一站,马上就有小妹前来招呼你。架架车拉出安德场口,我们实在来不起了,坐在地上就不想起来。曾叔见状,就说,要不我先用自行车驮两捆柴走,驮到红光镇放下,再转来接着驮,慢慢转运到红光镇,你俩慢慢走,不着急,这样就松活了嘛。此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于是曾叔就用他那辆破自行车驮着两捆柴先走了。

  又喝了两杯糖精水,我和家龙拉着剩下的柴继续前进。

  曾叔一去就不复返了。我们眼巴巴盼着的自行车再也没有转来了。

  两个小青年的腰弓成了九十度,一步一点头朝着红光镇前进。先是数公桩,后是数电杆,再后来是数脚步,一步一步终于捱到了红光镇。曾叔早已是饭饱茶足,点着烟在街头等我们了。见到我俩就说,我把你们等安逸了,我叫老板把饭给你们留起的。

  一股无名火气直冲脑门!碍于他是老辈,我们只有忍了。

  一人半斤干饭,鼎锅中的油汤汤舀了两碗,呼尔嗨哟,一扫而光。吃完饭,我们说走不动了,不走了。曾叔拿来我们也没办法。当晚便住宿红光。

  第二天一早出发,依然是自行车拖中杠,我和加龙拉“飞蛾”。车到西门车站,猛听得“嘎嘣”两声枪响,心中暗暗祷告,上帝保佑!行至无机校,就不断有人围上来要买我们的柴,我们连忙声明不卖。越往城里走,围的人越多,甚至有人还想动手。曾叔这时还有点男子汉的样子,大吼一声,咋子,要抢嗦!这才镇住场面。

  谢天谢地,几百斤柴终于送到了王家塘街舅妈家。周围邻居都向我们投来赞许和羡慕的眼光。舅妈也不停地夸奖我们。作为奖赏,一人一张猛追湾游泳池的游泳套票。

  三、泰安山砍柴记

  每到冬季农闲,社员同志们都要上山去捡柴。说是捡柴,其实就是上山一半捡柴一半偷砍树子。我下乡的地方是平坝地区,除了粮食问题,柴火也是一个令人烦心的事。平坝地区解决柴火问题主要是麦杆、稻草、油菜杆,麦杆还要留一部分作盖房材料,稻草还要留一部分作牛饲料,分给每户社员作柴火用的就不多了,柴火不够,只有向山上想办法了。

  盆地边缘的浅山已不知被捡柴的人梳理过多少遍了,连树疙瘩都被挖得干干净净,只有泰安山深处还有点树木,也日渐被蚕食,已见谢顶之状。革委会虽然三申五令禁止砍伐,却又解决不了百姓的燃烧之急,所以就出现了屡禁屡犯的情况。没办法就搬出了“群专部”来守山护林。“群专部”全称为“群众专政指挥部”,用“群专部”来对付捡柴的群众,现在看来是有点群众斗群众的意思,在那阵还是很管用的。

  时令到了冬至,队上的陈二陈三和水泉等几个来邀我上山捡柴,说是捡柴,可个个都腰别砍刀,我知道十有八九要被“群专”,不去。我在乡下也缺柴火,可仗着是知青,没柴烧时就跑到公房去弄点麦杆之类的来作柴火,队上也没怎么为难我,所以不想去冒这个风险。可架不住几个左拉右劝,陈二还叫他老婆给我做了一个饭团团,只好被他哄上了泰安山。路上,陈三才给我露了个底,泰国安山上护林的群专中有几个知青,特别“歪”,打架又凶又狠,请你哥子去,如果碰上了,好说话噻。原来一个饭团团还藏有如此阳谋。

  当年的泰安山不像现在有公路四通八达,从太平方向上山,只有走五里店上山翻白石片过味江河。白石片的山梁上有个必经的山口,正是群专设点检查的地方。走拢山口,果然看见几个戴着群专红袖套的人在那儿盘查,其中有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象是知青。群专的人对进山的主要是查带没带砍刀,带没带火,重点还是盘查背柴下山的人,一旦发现有生树或是砍过的痕迹,一律没收。

  顺利走过白石片山口,一行人直奔泰安深山而去。说实在话,捡柴我真的不行,在林子里钻来钻去,我就是找不到柴,而陈二陈三几个先是绑了个钩,瞧见那树上有枯枝,一钩,啪的就掉下一枝柴来,等到枯枝积累到差不多的时候,几个就露出原形,拔出藏在腰间的砍刀,寻那结实的杂木树动起手来,用枯枝将杂木树枝包裹起来,再用篾条捆个结实。乍一看,就是一捆干柴,还真看不出来破绽。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好歹也弄了一捆柴,跟着他们一起往回走。

  辛苦自不必说了。走到白石片山口,已是傍晚时分,想那几个群专的人该是收工了吧,正在暗自庆幸,却不料猛听得一声吆喝站到!我们是群专的,要检查!有个小伙子还得意地用大拇指指了指膀子上的红袖章。放下柴捆,陈二连忙上前说好话。群专的不依,硬要打开柴捆检查。陈二急了,把我往前一推说,他还是知哥呢,我们一路的。群专的几个一听说我是也是知青,口气立刻缓和下来。此刻我是被逼上梁山了,情急之下我想起塔中一个姓张的知青,我壮起胆子说我认识你们公社的知青张XX,我们是一个学校的。事有凑巧,张也在群专干这个拦路检查的活,只是今天没轮到他。一听说是张XX的熟人,又都是知青,群专手一挥,开路开路的。临走还说,二天要再来,先打个招呼哈,免得伤了和气。

  一行人顺利下山,到了五里店,将柴装上车,大家也没让我推车,直接就帮我把柴送回了家。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泰安山如今已成了青城后山旅游风景区,山上林木森森,流水潺潺,鸟语花香,风景如画。每每想起当年的上山砍柴,心中总有一点点的不安和愧疚。

写茶俗的散文

篇一茶与礼俗茶与婚礼

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缔婚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其实,茶叶文化的浸渗或吸收到婚礼之中,是与我国饮茶的约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

男娶女嫁时,男方要用一定的彩礼把女子交换或买过来。

由于婚姻事关男女的一生幸福,所以,以大多数男女的父母来说,彩礼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更重视和更多的还是那些消灾祐福的吉祥之物。茶在我国各族的彩礼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点,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有这样一段说明“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

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从字面上看,好似只讲茶在婚礼中的意义,与茶叶的列入缔婚彩礼无关。其实,只要稍加分析,还是能够理出茶在婚姻礼仪中的一个发展过程的。

《七修类稿》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一部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彩礼中的茶叶,已非像米、酒一样,只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列选,而是赋予了封建婚姻中的“从一”意义,从而作为整个婚礼或彩礼的象征而存在了。这就是说,茶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经历过日常生活的“一般礼品”和代表整个婚礼、彩礼的“重要礼品”这样两个阶段。作为生活用品的列选,如《封氏闻见记》所载古人亦饮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大致最迟不会迟于这本书成书的唐代中期。至于作为首要的彩礼,俗称“女子受聘”,谓之“吃茶”,这极有可能是宋以后的事情。因为,据查考,在唐代以前的婚礼物品中,有反映男尊女卑的东西,但没有要求妇女“从一而终”的礼品。

宋期是我国理学或道学最兴盛的时期。元朝统治者也推崇理学为“国是”,鼓吹“存天理,灭人欲”,所以,要求妇女嫁夫、“从一而终”的道德观,不会是宋朝以前,很可能是南宋和元朝这个阶段,由道学者们倡导出来的。我国古代种茶,如陆羽《茶经》所说“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由于当时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一般认为茶树不宜移栽,故大多采用茶籽直播种茶。

,也如《茶经》所说,我国古人只是认为茶树“植而罕茂”,并不认为茶树不可移植。可是,道学者们为了把“从一”思想也贯穿在婚礼之中,就把当时种茶采取直播的习惯说为“不可移植”,并在众多的婚礼用品中,把茶叶列为必不可少的首要礼物,以致使茶获得象征或代表整个婚礼的含义了。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等,即是我国旧时婚礼的遗迹。下面,列举一些我国各族婚礼中应用茶叶的习俗。

订婚,也叫订亲、定亲、送定、小聘、送酒和过茶等等,民间称法很多,差不多一地一个说法。在旧时,订婚是确定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仪式,只有经过这一阶段,婚约才算成立。我国各地订婚的仪式相差很大,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男方都要向女家送一定的礼品,以把亲事定下来。如京津和河北一带农村,订婚也称“送小礼”;送的小礼中,除首饰、衣料和酒与食品之外,茶是不可少的,所以,旧时问姑娘是否订婚?也称是否“受茶”。送过小礼之后,过一定时间,还要送大礼(有些地方送大礼和结婚合并进行),也称“送彩礼”。大礼送的衣料、首饰、钱财比小礼多;视家境情况,多的可到二十四抬或三十二抬。

但大礼中,不管家境如何,茶叶、龙凤饼、枣、花生等一些象征性礼品,也是不可缺少的。茶叶还带有“从一”的含义。女方收到男家的彩礼以后,随即也要送嫁妆和陪奁,经过这些程序以后,才算完聘。女方的`嫁妆也随家庭经济条件而有多寡,但不管怎样,一对茶叶罐和梳妆盒是省不掉的。

茶叶在婚礼中作为“从一”的象征,过去主要流行于汉族中间。,我国多数民族,都有尚茶的习惯,所以,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个民族。如云南佤族订婚,要送三次“都帕”(订婚礼)第一次送“氏族酒”六瓶,不能多也不能少,另再送些茶叶、芭蕉之类,数量不限。第二次送“邻居酒”,也是六瓶,表示邻居已同意并可证明这桩婚事。第三次送“开门酒”,只一瓶,是专给姑娘母亲放在枕边晚上为女儿祈祷时喝的。云南西北纳西族称订婚为“送酒”,送酒时除送一罐酒外,还要送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云南白族订婚多数和汉族一样,礼物中少不了茶。如大理区洱海边西山白族“送八字”的仪式中,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中就都有茶。例如住在洱源的白族男女合过“八字”可以成婚的话,男方要向女家送“布一件,猪肉三块(一块带尾),火腿一只,羊一只(宰好),茶叶二两,银圈一个,耳环一对和现金若干,并附‘八字贴’一张”。女方把礼物收下,婚事也就算定了下来。居住在云龙的白族订婚的礼物为“衣料四包,茶二斤,猪肉半爿或一只腿”等。

至于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的情况,有作礼物的,但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所以,有的地方也直接称结婚为“吃茶”。汉族“吃茶”和订婚的以茶为礼一样,茶在这里都带有“从一”的意思;但我国其他兄弟民族结婚时赠茶和献茶,则多数只作生活中的一种礼俗。如云南大理区的白族结婚,新娘过门以后第二天,新郎、新娘早晨起来以后,先向亲戚长辈敬茶、敬酒,接着是拜父母、祖宗,然后夫妻共吃团圆饭,至此再撤棚宣告婚礼结束。洱源白族结婚,一般头天是迎亲,第二天正客(正式招待客人),第三天闲客(新娘拜客);新婚夫妇向客人敬茶是在第三天。在接见时,男方还要分别向新娘及其父母、兄弟送礼。送给新娘的礼物,主要是成亲当天新娘穿戴用的服饰;送给新娘父母的有布二件,其他主要是猪肉、羊肉和酒茶一类女方谢客用的食品;送给新娘弟弟的礼物为……“酒半壶,茶叶二两,猪肉一方”。很明显,洱源白族结婚时,茶叶不送新娘及其父母,只送给其弟弟,这种茶,在婚礼中就不具有汉族那样的特殊含义。这一点,还可举滇西北的普米族的婚俗为例。普米族嗜好茶叶,他们从订婚到结婚也很繁琐,订婚以后要二三年才结婚。宁浪地区的普米族结婚,还残留有古老的“抢婚”风俗。

男女两家先私下商定婚期,届时仍叫姑娘外出劳动,男方派人偷偷接近姑娘,然后突然把姑娘“抢”了就走。边跑边高声大喊“某某人家请你们去吃茶!”女方亲友闻声便迅速追上“夺回”姑娘,然后在家再正式举行出嫁仪式。非常清楚,这里所谓请大家“吃茶”,和汉族婚俗中所说的“吃茶”,明显不是同一回事。再如西北的裕固族,结婚第一天,只把新娘接进专设的小帐房,由女方伴新娘同宿一夜。第二天早晨吃过酥油炒面茶,举行新娘进大帐房仪式。新娘进入大帐房时,要先向设在正房的佛龛敬献哈达,向婆婆敬酥油茶;进房仪式结束后,就转入欢庆和宴饮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向新郎赠送羊小腿的礼俗,实际是宴饮时由歌手唱歌助兴的一种活动。仪式开始,由二位歌手,一位手举带一撮毛的羊小腿,一位端一碗茶,茶碗中间放一大块酥油和四块小酥油。茶代表大海,大块酥油代表高山,然后说唱大家喜爱的“谣答曲戈”(裕固语“羊小腿”)。这里,在裕固族的婚仪中,茶又只代表大海的意思。

如前所说,我国大多数民族,都嗜好饮茶;我国各族婚礼,五光十色,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用茶来作礼仪。所以,上面所举的例子,只是沧海一粟,如果把我国婚礼中派生的茶叶文化现象全部搜集起来,则将是一幅极其绚丽的历史风俗长卷。

篇二世界各国不同的茶俗介绍

泰国茶俗

历史悠久的泰国,在风俗习惯和礼仪上也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性。

泰国北部地区、缅甸和云南地区相似,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

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将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时拌入食盐、生姜、花生之类,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因为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印度茶俗

印度人饮茶方式很特别,他们把茶倒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在印度如果用左手递送茶具,就会被看作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他们喝奶茶,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蒄的“萨马拉茶”。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该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设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试味,再核定等级和价格。

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红茶,城乡茶馆普遍,出门饮茶也方便。

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离浓味红茶,用沸水冲泡,再在茶汤中添加糖、奶或柠檬共饮。

篇三英国下午茶文化的起源

英国的下午茶,源起于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也称维多利亚下午茶。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最为强盛的时代,在全球各地占据着很多殖民地和附属国,自诩为“日不落帝国”。国家的强大和富足,促使人们注重追求有品位的生活,特别是一些豪门贵族更是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希望追求新的刺激,来填补生活的空虚和无聊。在1840年的下午,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睡醒了午觉,觉得心无寄托,百无聊赖,却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大约在4点钟,忽然觉得有点饿的感觉,就让女仆到厨房给她找点吃食。女仆到厨房一看没有合适的食物,就索性给夫人烤了几片点心,沏了壶红茶端了过来。贝德芙公爵夫人吃着新烤的面包,喝着红茶,觉得很受用。几天后,贝德芙公爵夫人的几位好友造访,公爵夫人就命女仆,用点心和红茶招待好友。不料这些好友异口同声地赞美,回去后纷纷造访,并逐渐扩大延展,就形成了流行于英伦三岛的下午茶。

随着下午茶的广泛流行,下午茶这种饮茶方式变得越来越繁复,从喝下午茶的器具,饮下午茶的摆设,以及配下午茶的茶点,都越来越讲究。在下午茶的茶具方面,瓷质茶壶很讲究,很精美,还要根据招待客人的多少来选用大小不等的茶壶和茶杯,此为还要备有糖罐、点心盘、果酱、奶油,以及叉子、餐巾、托盘垫等器物,这些茶具的摆设也有严格的要求。精美的茶具,优雅的客厅,在饮下午茶时还有用悠扬的古典音乐来陪衬,这样,饮下午茶时的心情轻松而自在,形成了简朴而不寒酸,华丽而不庸俗的优雅的气氛。

饮下午茶的时间是下午的4点钟,饮用的下午茶多为红茶,如大吉岭红茶、伯爵茶(以中国红茶为基本茶,加入佛手柑调制而成)、火药绿茶、锡兰茶等。饮下午茶时配备的茶点有熏鲑鱼、火腿、蛋糕、三明治、英式圆形松饼、果酱、奶油和水果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那种洋溢着维多利亚氛围的下午茶,已渐渐失宠,饮下午茶的形式,在家庭、办公室所还依然保持着。每天下午3点半左右都还少不了要喝一次下午茶。一般是几个白领围坐在圆桌旁,品着下午茶,吃着点心,稍作休息和精神调整。至于蓝领往往没有这么悠闲,他们常常是晚上下班之后,在吃晚饭时,边吃饭,边饮茶。这就失去了悠闲的情趣,完全是出于生理需要来饮茶了。

篇四艺术新娘茶绝对抢眼

新娘茶,作为古俗,代代相袭,流传不息。话说新娘在拜堂后的第二天,第一件事就是亲手泡制香茶敬献公婆及男家亲眷。,坐在川流不息的城市里吃饭的人,十有八九没有经历过这种乡下规矩。

晚上七点多时,厅堂里红烛闪烁,新娘在小姑引导下,莲步轻移,登堂向四周客人施礼。献上新人果子,里面有红枣、花生、桂圆和瓜子,预兆新娘早生贵子。然后是煮水泡茶。新娘泡制的是冰糖桂花茶,是取甜蜜之意,赐于亲人以吉祥如意的祝福。

茶艺最重要的就是程序和规矩。新娘敬茶也有序、重礼。按照考证出来的程序,敬的第一杯茶,是上方的公婆,然后按下左、下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顺序相继敬茶。如果客人分列而席,那自然也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了。但餐厅里高朋满座,分不清孰亲孰疏,只好拣着顺手的客人上茶。原来以为自己置身事外的顾客,对突如其来的“厚爱”顿生受宠若惊之感。一桌印巴客人喝了“新娘”敬上来的茶后忍不住嘀咕中国人吃饭还捎带搞行为艺术?

川流不息的茶艺表演,也许只是餐馆丰富就餐气氛的方法。但饭桌上喝茶的传统确实应该有所光大,代代相传,并发扬于世界各地。

篇五汉族的饮茶风俗介绍

以茶敬客。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即使不是富裕人家,也得有“粗茶淡饭”。家里来了客人,不请吃饭可以,但不敬茶就显得不礼貌了。下面就 汉族的饮茶风俗 做一介绍。

在汉族饮茶风俗中,除了广东福建等地的工夫茶以外,讲究一些的一般是用盖碗来泡茶。许多地方都有用盖碗泡茶的习惯,但以四川最有代表性。不但茶馆里用盖碗,普通家庭里也喜欢用盖碗。盖碗是三件套,盖,碗,托。用盖碗泡茶确实既方便有实用,既可揭盖闻香,又能观赏茶汤。能趁热喝,还不烫手。早在唐代就有了带托的茶盏了,据说是唐代府尹崔宁的女儿发明创造的,她嫌端茶盏时烫手,就想了个办法,把蜡烛烤软,上面放个小碟子,就成了盏托,不烫手了,传到工匠那里,就制成了带托的茶盏了。四川的茶博士用盖碗沏茶成了一门技术,甚至是绝技。长嘴大铜壶,青花瓷盖碗,茶托茶碗一串串从茶博士的手里飞出去。令人眼花缭乱,却都能准确地落在客人的桌前。茶博士离得很远冲茶,如同蜻蜓点水,有的还能做出花样动作,高难度动作。

客来敬茶是热情好客的表现,也是传统的礼节和传统的美德。“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句宋代的诗说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客来敬茶的礼俗。客来敬茶,要问客人喜欢喝什么茶,是绿茶,花茶,红茶还是乌龙茶。如果家里只有一种茶也就罢了。要拿出好茶来招待客人,决不能以貌取人,分远近亲疏。相传清代的大书画家郑板桥到一个寺院去拜访方丈,方丈见他衣著简朴,如同一般俗客,就淡淡地说,坐。又回头吩咐小和尚,茶。双方一落坐,一经交谈,方丈觉得此人不一般,谈吐不凡,颇有学问。于是就请入厢房,说,请坐,有吩咐小和尚,敬茶!后来,再经深谈,方丈知道来人竟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随即请到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又赶紧吩咐小和尚,敬香茶!临别时,方丈恳请郑板桥题字留下墨宝。郑板桥写了两句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羞得方丈满脸通红。这个故事版本很多,范增平先生在《中华茶艺学》中说是郑板桥和刘墉的故事。

文士茶是早年流行于江西婺源文人学士中的传统茶俗,也是用盖碗品饮,盖碗又称“三才碗”,代表天、地、人的和谐。文士茶讲究饮茶人士之文雅、饮茶环境之清雅、饮茶器具之高雅,追求汤色清、气韵清、心境清,以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上就是对汉族的饮茶风俗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篇六《金瓶梅》里的饮茶风俗 九曲红梅茶

灵山村位于丘陵连绵起伏的灵山风景区内。这里森林茂密,气候温暖湿润。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为出产颇负盛名的茶叶———九曲红梅,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九曲红梅茶,当地人也称为乌龙茶。说起这茶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个男孩去上学,路过一座桥。发现桥下有两条鱼在抢夺一颗闪闪发光的龙珠,男孩于是把龙珠抢过来,为了避免同学哄抢,就把龙珠含在嘴里,一不小心吞了下去。不久,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男孩全身痒了起来,而且越来越痒,好像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男孩就在教室里来回跑个不停,这时,先生察觉到男孩身上长出了一片片龙鳞,男孩要飞上天了,而龙没有水就不会升空,先生于是急中生智,把砚中的墨水泼在男孩的身上。一瞬间,奇迹发生了,男孩变成了一条巨大的乌龙,伏地西游,地上留下了一行蜿蜒的水迹。之后,乌龙腾空而起,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乌龙腾飞的地方,便是九曲红梅茶的原产地——大坞盆地。村民们认为是乌龙指引他们找到了这种极品茶叶,为了纪念乌龙,村里人就把这种浓浓的红茶叫做乌龙茶。

大坞盆地是九曲红梅茶的原产地,盆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特别适合茶叶的生长。每年清明时节,漫山遍野的茶树长出郁郁葱葱的新芽,茶农们忙碌地采摘着茶叶,一派丰收的景象。

茶农们采来的新芽被做成红茶,这就是著名的乌龙茶。过去的红茶都是由人工制作的,现在改用机器加工。把新茶放在太阳下晒焉,然后用机器碾过,这时的茶萎而不碎,且含着汁液。接着,用塑料袋把茶叶包扎好,放在太阳下暴晒几个小时,袋内的茶叶经过发酵,会散发出茶叶自身的那一股沁人的香味。然后把发酵过的茶叶铺开在太阳下晒干,香浓可口的九曲红梅茶叶就制成了。九曲红梅茶中的极品,颜色乌黑,精细如丝,曲折如钩,且伴有清香。

喝茶的时候,先在茶杯里撒少许茶叶,用热开水冲泡。起先,杯口热气腾腾,杯中茶水清澈,一缕缕九曲红梅独特的茶香便扩散开来。渐渐地,热气消退,茶叶慢慢舒展开来,那股茶香也更浓郁了,茶水慢慢变成了棕红色。这时,轻轻呷上一口,你会觉得,淡淡的甘涩中蕴藏着丝丝香甜。

听老一辈说,这九曲红梅茶还为村里添了不少光呢!1929年,九曲红梅茶在首届西博会上,荣获金奖。

品味榴莲散文

  很多年前就知道榴莲这种南方水果,也许是生长在北方的缘故,始终没见过榴莲是什么样子,更没有机会品尝这种据说气味很难让人接受的热带水果。后来在电视中总算见到了周身长满了尖尖牙齿的榴莲,但看着有人喜欢有人讨厌的样子,一直猜想着榴莲到底是什么味道,品味榴莲也就成了心中一个没对任何人讲过的秘密。

  前些年去南方,有机会在超市里目睹了样子奇特的榴莲,摸着它坚硬的外壳,闻着它难闻的气味,很想买下一个品尝一番,又担心吃不得它的味道。观察超市里购物的顾客,虽说是在南方的超市里,周围的当地人也都在挑选苹果、香蕉、芒果等一些大众水果,很少有人光顾这种也算是很奇特的热带水果。我想,即使是南方人,即使他们很方便吃到热带地区的水果,但对这种气味很特别的榴莲也并不是多么的喜爱,更谈不上贪恋了。那次的匆匆之行中只是品味了杨桃、芒果、人参果等方便携带又方便随时可吃的水果,还是失掉了一次品尝体积相对稍大一些,携带又不方便的榴莲的机会。

  今年夏季去附近的超市购物,很惊喜的看到以前在北方从未见过的榴莲。也许北方人对这种陌生的东西不了解或不熟知,也不想去接触它,任凭它躺在那里,却很少有人问津。我带着一种好奇心凑过去,只觉一股浓浓的臭味穿鼻而过,直抵肺腑。以前在北方很难见到的水果,如今摆在了我的眼前,我一定要买下一个品尝品尝它的味道,但自己不知道如何去挑选榴莲。站在近前的一名顾客似乎也要挑选榴莲,我问他吃过这种水果吗,他说以前在南方时候吃过,来北方二十多年了一直没再吃过这种水果,这东西前些年在北方从来没见到过,如今国家的经济发展了,交通运输方便了,北方也有了很多南方的水果,不回南方也能品尝到很多年没吃过的南方水果了。身边的这位南方人一边自己挑选一边说,挑选榴莲也是一门技术,一颗好的榴莲相对于它的尺寸来说是较轻的,摇动时会有轻微的响动并散发出强烈的芳香。他拿起一个榴莲闻了一下它的味道说,这东西很好吃,不过很多人却吃不习惯它的味道,别看它闻起来臭,但吃起来特别的香,有点像人们都不陌生的臭豆腐,闻着气味很臭,却是越品味道越香甜,越回味越有一种绕舍的余香。在那位南方人的帮助下,我把一个自认为很好的榴莲放进了自己的购物车里。

  回到家里,撬开榴莲坚硬的外壳,露出了里面淡黄细嫩的果肉,一股难闻的气味直冲鼻孔。拿起一块果肉轻轻地放进嘴里咀嚼,感觉它并不是很难吃,慢慢地品味感觉有些香甜的味道。真的像臭豆腐一样,闻着很臭,吃起来却有一股奶油的香甜。吃过之后,慢慢地感受,感觉口中存留着甜美浓香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连续吃下几口后,不但这股怪味消失了,而且越吃越香,越吃越好吃,越吃越想吃了。

  榴莲虽然其貌不扬,闻起来臭臭的,原来它有着令人惊叹的香甜口感。

  品味着这种味道,想起以前曾经也算接触过榴莲,不过那只是榴莲味道的糖果。第一次吃那种糖的时候,是同事出差南方带回来的糖果。含着这种糖果有一种怪怪的味道,与以前吃过的所有奶糖、水果糖、芝麻糖等味道都不同,感觉有股臭味扑鼻而来,随着榴莲糖在嘴里的溶化,那种气味就慢慢地淡了许多,一种香甜的感觉就留在了口中。

  在网上查询得知,榴莲在泰国最负有盛名,被誉为是“水果之王”。它气味浓烈、爱之者赞其香,厌之者怨其臭。泰国人特别喜爱榴莲,常常被它的特异香味所吸引,泰国流行“典纱笼,买榴莲,榴莲红,衣箱空”,说明泰国人喜爱榴莲的程度。中国文学家郁达夫在《南洋游记》中写道“榴莲有如臭乳酪与洋葱混合的臭气,又有类似松节油的香味,真是又臭又香又好吃”。

  从未吃过榴莲的.人只要大胆尝试第一口之后,甜美沁心的美味就会让你越吃越想吃了。

  据说,在亚洲以外的地方,榴莲是稀有而且很昂贵的。尽管有很多人对这种气味难闻的榴莲敬而远之,尽管在电视中在书本上看到过很多有关榴莲的负面描述,但我想,人与人的品味不同,喜好不同,特别是对那些奇特的东西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面对打扮入时的妙龄女郎,你会想她们在选择吃的东西时,一定会挑三拣四呢,可她们却在大街上举着炸臭豆腐、烤毛鸡吃的津津有味呢,坐进饭店里,谁知道她们是喜欢品味红烧肥肠还是喜好吃清炖牛蛙呢?要知道李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只有尝过之后,是酸的还是甜的才会有所感受,是不是适合你的口味,是不是你喜欢的那种味道才会见分晓。对气味很是特别的榴莲更是如此,也许你一旦尝过了它的味道之后,过去那些耳闻目睹的渲染才会得以更正,你对这种热带水果才会重新认识,也许你会迷恋上被称为“果中之王”的榴莲呢!

这个世界很精彩散文随笔

放寒假那天,正到处寻找攻略,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俄罗斯的特价团,带着少年时对“莫斯科郊外”的向往,闺蜜三人便毫不犹豫地签下了2月16日“俄罗斯双城游”的单。

到达莫斯科的那天,气温零下8-17度。冷风吹面,有些刺痛,但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就是后面有两天最低温度零下29度,衣着也就是怀化深冬的日常厚度。

莫斯科很大,大到没有任何方向。因为地方大,人口少,楼房稀疏,城市建设得也如俄罗斯人的性格一样,散漫而清冷。加之,街道厚雪被清扫后堆积在马路两旁,或者某些角落,污泥浊雪,停车器械,各种堆放,冬天的莫斯科显得不规整,不漂亮。

第一个景点,谢尔吉耶夫镇。那里有一个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它是东正教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世界四大教堂之一,收藏着无数古俄罗斯绘画精品、贵金属和宝石,也是东正教的圣地。

翌日,七点,晨微曦。在开往谢尔吉耶夫镇的路上,第一次为莫斯科的美景尖叫。临行前对此次“双城游”车观手指行程的失落,便立刻得到了安慰。窗外一排排的落叶松、云杉身披白雪,冷峻中静立。俄罗斯的冬天是没有绿色的,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苍凉的杨树枝丫,一片叶子也不剩,黑刷刷地指向蓝天。这一路难得地见到了这些松针树。太阳从地平线上冒出,因为没有山峦的阻挡,一片金光四射,喷溅在原野的疏林中,绚烂异常。俄罗斯的晴天很少。我们这趟很幸运,有几天都见到了太阳。路过一个水潭吧,大概是阳光照射到水面上的冰层,冰面上立刻轻烟缭绕,仙境一般。

车继续往郊外行驶,路两旁的林子,远处的荒原,一片片被雪覆盖的“鸽子”屋——莫斯科富人的度假村,小得像鸽子房,却很精美——一切,在白雪映衬下,在灰色的天宇中,美丽得像一幅幅的丹青写意。开阔处,一大片一大片厚厚的积雪,绒绒地铺着,像纯白的棉被,簇新地覆盖着大地。后来的几天,我们路过不少这样的郊外。俄罗斯的太阳说没就没,雪花说来就来。没有阳光的时候,雪原深处,杨树疏枝,在雪花中细密地朦胧着。于是,云树烟“柳”,木屋村舍,疏密有度,配上近处大片雪白的荒原,那浅浅的笔墨,浓浓的意境,天青色等烟雨般地,让人心醉得说不出话来。

俄罗斯的天空永远一望无垠地蓝,纯蓝,蔚蓝,淡蓝,或者藏蓝。蓝得让人心惊。蓝和白永远是最佳的搭配,而俄罗斯,总是茫茫白雪将蓝天映衬得那么纯净,明澈。如果是晴朗的傍晚,天边就像一块调色板,不同的色彩,深浅不一,随便一抹,都是油画。难怪俄罗斯出名画,俄罗斯的天空、大地,都是名画家。

一路上,导游总是不解地看着我们惊喜、惊叫,隔着窗玻璃拍照。

莫斯科最重要的景点就是克林姆林宫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行宫。从熟悉的历史书上熟悉的克林姆林宫的名字,网上见过的红场阅兵场景,总想象着跟故宫一样庄严雄伟,却没想到,宫殿跟我们的普通行政大楼没什么两样,红场小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令人惊异的是,站在普京办公楼前,怎么也想象不出,两个卫兵就可以守住总统府?总统办公楼竟然可以允许游客出入并相隔不到一百米,而禁越之地只是一条步行的马路?不可思议!

站在“普京”的对面,不免唏嘘感叹这个世界的硬汉,虽然一直努力地带着俄罗斯的“大篷车”朝前行进,,面对西方国家的深度制裁、四面围剿,执政18年,到2017年,俄罗斯的GDP仍然不如一个广东省。这头孤独的“北极熊”虽然成为了中东格局的操控者之一,却仍然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强大而悲壮地负重前行。

克里姆林宫的周围,高耸着19座尖塔。其中5座最高的塔楼顶尖上,各装置一颗直径6米的红水晶五星,据说达三顿重。不论白天黑夜,红星永远金光闪闪地照耀着莫斯科。仰头望去,也就手掌大小,三顿重的宝石?仍然不可思议!

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的灵魂。一句俄罗斯谚语这样形容雄伟庄严的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地上,唯见克里姆林宫高耸;克里姆林宫上,唯见遥遥苍穹。”

很感动,也很莫名。克林姆林宫没有过高的建筑,不过三四层的样子,除了一群教堂、一群塔楼,行政楼很少。整个莫斯科,都没有见到十几层的高楼。,他们有灵魂,而我们,那么浩大的故宫,却不是我们的灵魂。

导游说,俄罗斯的主要景点可以概括为几个字宫堡鸡丁。就是宫殿多,城堡多,教堂多。俄罗斯信仰的主要是东正教、基督教,教堂皆为尖顶,与穆斯林的清真寺很是相似,都是拜占庭似的建筑样式。“尖顶”就被谐音成了“鸡丁”。不管是克林姆林宫的圣瓦西里教堂,还是后来看到的滴血大教堂,都精致、美丽得像童话中的城堡,并且富丽堂皇,奢华至极。很多教堂的背后,都有一个或传奇的、或悲催的故事。

对外国历史知之不多,导游说了也记不住多少,所以对宫殿、对教堂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一直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行宫。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十八世纪的俄罗斯帝国皇帝,后世尊称其为叶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theGreat)。也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宫殿并不开放,一个半小时的溜达拍照。龙龙和彩云忙着在宫殿门前摆POS的时候,我却看见了远处一片宽阔的林子,大概是行宫原来的后花园吧。

中间隔了一条深沟,我绕过一座小石桥,沿着大概马车碾出的雪路,步行到了宫殿对面。冬天的俄罗斯,行人很少。茫茫的一片林原,厚雪过膝,除了马车留下的一条路,几乎没人涉足过林子。几棵高大的老杨树,仍然一片叶子也没有,深黑的枝丫,像舞着数不清的细密的刷子,又像伸出无数的细密的鸟爪,冷飕飕地在一片绒绒的雪地上肃穆着。疏疏密密的不知名的小树,挂着寥寥的几串褐色枯叶——就这样的枯叶在这里也很少见。莫斯科多的是山杨树,和一些小株的白桦。几只乌鸦惊起,“嘎嘎”地飞出林子,映衬在无边的蓝色天幕下。头顶上,或者林子后,都是一望无边的碧蓝碧蓝的天,还是那么澄澈,那么明净,那么地无欲无求,那么地令人心旌动荡,也就越加显得林子的苍凉。我实在不明白,怎么可以那么美?整个画面,纯净和沧桑完美结合,美到无法描摹。原来一直以为只有百度才可以见到如此唯美的图片。如今,眼前,随便拍,都可以跟网络里的单反摄影作品媲美。我震撼到不想说话,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深雪里。我想找一棵老杨树靠一靠,闭上眼睛,任思绪穿越千年万年;或者坐在雪地里,背靠杨树的老干,让贴在树干的一抹残雪轻落肩头,任思维停止,只有呼吸刺破凛冽的空气,弥响在雪地上。此时,世界只剩下我自己,我脑海里突然冒出湖南诗人马萧萧的一句诗,“像做梦一样,可望而不可及。万鸟来朝,千云来迷,世界只是我们身心的外籍。”妙不可言!

厚雪松软,落进鞋内,脚开始有些微凉。跋涉出雪原,在小路旁的椅子上坐下,抖出鞋内的剩雪,看着在新雪上留下的一行脚窝,仿佛是看见了自己生命的轨迹,那么地令人激动。林子一角,一栋欧洲风情的小木屋,成了雪原最好的陪衬,想象着木屋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啜露饮雪,壁炉前读书烤火——或者用白雪洗手,用落叶烧火的人,根本不食人间烟火——何等的仙气逼人,便心生无限的艳羡。

彩云、龙龙都过来了,也对深雪冷林惊艳不已,拍了一堆照片,坐在椅子上“百年孤独”了一回,便依依不舍地出了林子。

第三天,我们从莫斯科坐火车去圣彼得堡。

进站台,浩浩荡荡的箱包大军,行色匆匆,沿着月台,从车头走到14车厢。拖箱拉过略冻的地面,“咕隆咕隆”的轮子响声,分贝不一,穿透寒冷的的早晨,仿佛火车轰鸣,又像是黄河吼声,响彻在莫斯科上空。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黄河子孙,拖着箱包正走向世界的角角落落。他们的脚步声,简直震耳欲聋。中国人出国门,不像老外,一个或几个,留学或出差,就是纯粹的游玩,也就是三五个好友而已。中国人批量大,文化、职业、习惯、教养、经历等等,都参差不齐。在东南亚国家,在日本,在韩国,到处都是黄皮肤的中国人,扰扰攘攘,像蝗虫一样铺天盖地,席卷而去。迎过一双双的白眼,留下一堆堆的垃圾。曾经,在泰国,人多到让人无法呼吸。尤其上厕所,卫生间里纸篓打尖,便纸满地,污水泥印,无法下足。虽然,俄罗斯的旅游还刚起步,路途遥远,这一趟感觉就四五个团的样子,人还不算多,但一架空客330包机,满满的全是湖南人。月台上的箱包拖地声,仍然让人感到恐惧、不安,甚至涌起作为“蝗虫”一份子的羞惭。

圣彼得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房屋都是石头砌成,冬暖夏凉,外观坚实、齐整、敦厚、紧凑,并且显得特别大气。即便百年建筑,也丝毫没有任何破败感和违和感。不像怀化,十几年的房屋,就破旧得如同抹布一样。一座桥十几年就得爆破一次,所以怀化几十年都在拆拆建建中。彼得堡的街面干净,清爽,没有到处堆积的污雪,人处其中,若行走城堡。屋内温暖,住在酒店时,一动就出汗,经常热得穿件毛衣跑到阳台去吹风。吹一会便冷,一进屋又热。我们就这样在室内外50多度的温差下进进出出。

彼得堡酒店的楼下,也有一个大空坪。对面,大概是一个大湖面,空坪与湖面之间隔着一条小小的高速路。晚上回到酒店,我们便下楼在那里继续玩雪。这个季节,俄罗斯一天到晚,都可以看到月亮,常常是日月同辉镶嵌在碧蓝碧蓝的天幕上。坐在车上,月随车走。或前方,或头顶。因为地域辽阔,房屋稀疏,挡不住月亮。沉雪缺月,疏杨冷枝,太有诗意了。那晚,白色的月亮很明净,残缺地斜挂在偌大的蓝色穹庐。在白雪覆盖的大地上,越加显得清莹、冷冽、落寞。龙龙换上那件绯红的棉布羽绒长衣,白色的羊毛围巾,配上白色的贝雷帽,一头乌发长垂肩背,然后对着月亮“痴”望。彩云算是业余的摄影高手,随意一拍,满满的韵味。那背影,唯美,文艺,也“落寞”至极。因为要寻找最佳的造型角度,将月亮“捧”在手心里,大家嘻嘻哈哈地浪费了许多时间。夜风吹得脸刺痛,只好回房间去休息。那晚,也是此行最大的遗憾,没有能够静坐在雪地上,或者背靠酒店旁的收缩门栏杆,对着月光,让龙龙唱一首忧伤而美丽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啊,“夜色多么好,令人心神往……”

等我们疯癫到酒店大堂,导游操着一口东北口音问

干哈去了?

玩雪。

还没玩够?

玩不够!

你们就应该嫁到东北去!

对于一个东北来的男孩,他实在不能明白,这么多天了,对雪还如此痴迷。是的,来俄罗斯之前,我们就计划了几年,想去东北雪乡,长白山深林,一直因为怕冷或者别的诸多原因没能成行。今年的雪乡,又传出很多负面新闻,口碑坏了,心情也坏了。南方多年没下雪了,今年的冰冻,也只是洒了一层薄薄的雪粒,这么厚的雪原,哪里几天就能玩够?

我很喜欢彼得堡。看着端庄,走在街上安静,闲适,舒服,一点也不会因为寒冷而生嫌弃。这里的天空比莫斯科更蓝,云彩更纯,而雪地更多更深。没有莫斯科那么多工厂,更像一个奢华的村庄,仿佛整个城市就是为了居住而生。

在圣彼得堡一家中国餐馆的门前,吃完晚饭,我到门口散步。从这头到那头,从那头走到这头,迎着风,迎着雪,任轻羽般的雪花飞扬,飞扬在眉毛上,帽子上。偶然一对情侣走过,或者一对老夫妻,又或者是个帅气的男孩女孩——俄罗斯真的不乏美女帅哥——上帝对他们太眷顾——他们的五官都经过精雕细刻,无比精美,雕塑般立体。行人不多,马路两边也停了一些私家车。车头的防风玻璃上落下一层薄雪。我不由地伸出手去,用食指画出一个笑脸表情。

导游说,也许是太冷的缘故,俄罗斯人懒散,不愿干活,一项建筑工程可以拖上二十年。常常是一人干活三人看。,他们外表冷静,内心安宁。无论是餐厅,还是商场,从不大声喧哗、说笑。在MAXIMA餐厅,有一天吃早餐时,邻桌一个山东团的,几位大爷大妈吃完后,站的站,坐的坐,聊天说话如同吵架。直到酒店保安出面制止。过马路也一样,斑马线前,他们从不着急,只要有人想过马路,他们就停下来,静静地等待你过去。你让他,他仍然让你。而国内的司机,虽然罚分后好转了很多,但还是经常见到斑马线上争分夺秒的场面当前方红灯下出现缓冲的绿色箭头时,车流便不顾行人,纷纷驶过斑马线,滑向那个摩托车待位的弯道。我常常想,他们这样能争得多少秒?

俄罗斯冬季长,夏季短,5月树木才发芽,十月树木落叶,十一月就已经下雪了。冬季里最低温度达零下30多度。短短的几个月,树木生长慢,农作物更是难以成活。一棵大树长成熟耗时百年。所以,大片大片的土地荒芜着,没有庄稼,没有蔬菜水果,也就没有出产。我总在杞人忧天地担心,俄罗斯人靠什么生活?

百度才知,俄罗斯没有其他农作物,但盛产黑麦。地域辽阔,疆土无边,远东地区,大片的土地下,矿藏无限。叶卡捷琳娜宫殿里的“琥珀宫”,就是18世纪初,弗里德里希一世花了10多年时间,消耗10万片、总重量超过6吨的琥珀、黄金和宝石镶嵌而成的浩大工程。二战中被德军抢掠,壁画原装运走,尔后又离奇失踪。2002年,俄罗斯人根据原图,重新开采,用同等材料复制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琥珀宫殿。

是的,俄罗斯矿藏丰富,即便这样,我还是担心,这些琥珀需要400万亿年才能形成,而矿产总有开发完的一天。这么辽阔的’土地不能耕种,总是一种浪费。于是想到老家,想到中国正在陷落的乡村,那些自然的村落,有的凋敝,有的被稻田里异军突起的砖瓦楼房破坏了美感。那些没有规划的楼房,东一栋,西一座矗立在田间,对于村落,就像拍照人取景框里的杂物一样,让人很不舒服。而荒废的稻田,被高速路、砖瓦楼占用,被旅游开发分割得支离破碎的稻田,更像是切得稀里糊涂的蛋糕。于是深深地同情起俄罗斯人来。他们有地没法种,我们是少地没人种。当资源消耗殆尽的时候,中国的领导人会不会也像普京一样艰难而孤独?

又进去一个团,长沙口音。除了昨天遇到过一个山东团,几乎全是湖南人。这真是一个高速的时代,也许,昨天,你还在地球的南端,吃着早餐,今天,你就在地球的北极圈,品着咖啡,或者打开了一瓶伏特加。想到箱包大军,又开始感慨地球实在不算大,却承载着数以亿万计的物种,而最让它不堪忍受的,也许就是人类。

六天的行程中,去过几次水面。在天鹅湖,就是柴可夫斯基创作《天鹅湖》舞曲的地方,在涅瓦河,在波罗的海,我们在“水”面上舞蹈,欢跳,拍照,打滚。在家里对深雪的一切向往,一切想象,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波罗的海面,我们向水面中心越走越远,有一些游客,也有三三两两的俄罗斯人。老人们好像是为了抄近路,年轻情侣们好像是来散步,他们也有走得更远的。有人在雪面上画了几层圆,我喊了一声“麦田怪圈”,龙龙便急着走进圈里去拍照。刚踏出几步,就吓得退了回来。“危险!”我嘲笑她的胆小,便踩着她的脚印走了过去。果然,一步一个水印。啊?冰面要裂?不甘心,又小心地往前两步,一个深深的雪窝里淌出了泥色的雪水。我用手一探,足足一指深,温温的。我也吓得退了出来。

龙龙一直心有余悸,我们便问导游。如果真的有危险,为什么政府没有在海边竖立警示牌?为什么俄罗斯人也会在那里散步?导游的大概意思是,危险肯定有,但俄罗斯政府不会那么警惕和细心。在中国,自己偷跑去别人家的池塘游泳淹死了,池塘主人都会莫名其妙地赔钱;自己贪杯喝酒醉死了,只要同桌,即便没端过杯的亲友也会赔钱——这就是中国特有的国情。而俄罗斯没有,所以他们的警示牌没有那么高的使用频率?

回莫斯科那天,在彼得堡的上空,看了一场壮观的日落。大约四五点的样子,云层的“地平线”上,涌起一条约马路宽的墨色云带,云带上面,是一条绚烂的霞光带,两头绵延,看不到边。像一幅抽象派的巨型木刻版画。金色的光芒向天宇迸射,染红了机翼和舷窗。天青云墨,霞光灿烂,天上脚下,不在人间!

一会儿,那轮金黄的落日,似一颗巨大的蛋黄,渐渐地没入霞光中,没入墨色的海里。没有了激烈的光芒,只是那么地厚,那么地红,那么地圆,惊心动魄地陷落着,渐至半圆,一缕金光,也已不见。

半晌,才平静下来。

扪心而论,我的旅行,头几年,无论是跟团还是独行,我跟很多人一样,把登机当做摆脱庸常生活的一个出口,把旅行当做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看到空中日落的那一刻,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个宇宙太美妙,太神奇,太精彩!在浩瀚星空中,地球只有一颗,纷繁美丽,多姿多彩。人类在茫茫星空,还不如一粒尘埃。我们其实不需要摆脱,不需要救赎。旅行,对于我,不再是为了寻找心灵困境的密码,而更多的是经历,经历生命的精彩,探索生命的真相。

我累了不想再模仿了散文

  我曾经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写作?黑天使告诉我是为了赚零花钱,白天使告诉我因为你热爱。
  我一头雾水,我热爱吗?我试着问自己却没有找到答案。

  我只知道我投稿过好几次,一次都没有被录用,我从未想过放弃,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坚持。我看到过有投稿过上百次才成功的文章,于是我就劝慰自己,下次一定可以。我更相信勤能补拙这个道理。

  为了让自己可以成为“爆文大军”的一员,我开始学习平台大v的文章,后来我不再局限于学习,我试着模仿。

  具体模仿的像不像我也不知道,从我的文章阅读量和点赞数来看效果是不理想的。

  直到今天,我将我的文章发给一位前辈向他请教,我才知道是像的,他的话内容大概是:“你的文章有大v的感觉,但你写的还差了点。”

  我当时愣住了有吗?后来转念一想,我的确是在模仿,我模仿的像吗?我觉着挺像的。

  是啊!谁想成为山寨版?我并不想啊!

  没错,我就是我,我的作品应该有我的影子,有我的想法,有我的风格,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我的文章可能像流水账,可能有语病,可能写的很糟糕,我是自由的,是不受拘束的,是别人一看到会问道:“这是某某某写的吧?”而不是好像某某某的文章。

  好文章固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写作的意义不就是抒发所思所想吗?我却把自己禁锢了,我太想写出被认可的文章了,所以我背离了写作的真正意义。

  模仿并非就像我说的那么不好,好文章的出彩之处是很值得借鉴,但也不能丢了个人色彩,像我就容易丢失自己的’风格,如此看来我并不适合模仿他人文章。

  ,我想说的是模仿并非是抄袭,模仿和抄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模仿是模拟、效仿它模仿到的事物并不一定是有益的;抄袭则是指窃取他人作品冠上自己的名号,那就是“李逵和李鬼,傻傻分不清。”这种行为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惹上官司还败坏名声。

  我既没有通透模仿的精髓,也没有抄袭的胆子,老老实实地写小文章才是可取的。

  就像题目说的我累吗?其实说不累是假,此累非彼累。写作于我而言是抒发感情的通道,也是宣泄情绪的途径,写完一篇文章那是酣畅淋漓的状态。此累非彼累,此累是我没能达到自己理想状态而产生的“心累”,太着急了太想要成为别人口中的“某某某”使我的状态疲惫不堪,太急于求成就导致我太想成为别人。

  泰国的一则广告内容大概是:

  一个小男孩基础不好他很喜欢踢足球,在他每次想放弃的时候他妈妈就告诉他再努力一点点,广告的小男孩参加了足球比赛并为团队赢得了关键性一球。

  在我的印象是,泰国广告总是鬼畜又温情,往往产品没记住广告内容记得一清二楚,这则广告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小男孩的头球,而是广告结尾的一句话:最大的努力是胜于你自己。

  每天努力一点点,直到有天你胜于了自己,你就尽了最大的努力。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一定没有结果。

  所以,我将用心写作,写出属于我的风格。每天进步一点点直到我胜于自己。

  梦里,写作问我:“你到底爱不爱我吗?“我毫不犹豫地告诉它:“很爱很爱。”

  望共勉。

辣椒散文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我喜欢吃辣椒。一个常吃辣椒的人不仅喜欢辣椒的辣味,而且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渴望。

  我们四川人称辣椒也叫作“海椒”,意思就是海外来的辣味植物。美国新墨西哥州哈奇城的常住人口为1。2万,在该城一年一度的辣椒节期间,人口却达到原来的2。5倍。新墨西哥州是美国最大的辣椒种植地,而哈奇城是辣椒的盛产地。在那里农民按照要求种植辣椒,并把他们称作“埃斯帕尼奥拉、鲁迈哈克斯和格兰德河二十一”。

  近年来,辣椒生意越来越兴隆,而且已不局限于哈奇城,辣味食品似乎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欢迎。

  在印度,厨师是配制辣椒的大师,烹调前总要在热油里放上一些干辣椒,加入几勺相同种类的辣椒粉,再倒入鲜辣椒熬制的浓汁或被切成丝的鲜椒。印度人珍视食品的辣味胜过食品的香味,一种紫黑色的辣椒在印度北部被称为“埃克劳塔”,其意是要喝一满杯水才能缓解它的辣味。

  或许泰国人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都爱吃辣椒,据统计每人每天吃5克辣椒,这大约是印度人的’两倍。即使泰国人喝的清汤也是一种液体“火焰”。朝鲜人或许在辣椒消费上与泰国人不相上下,他们喜欢鲜红的干辣椒,那是朝鲜泡菜的主要特色。日本人喜欢在挂汤汁的菜品上点缀些红辣椒,有些厨师会把整个萝卜去皮,并纵向为萝卜掏4个孔,把米红色的辣椒塞进孔里,然后把萝卜切成片,称做“擦秋叶”,用在冷热菜上。

  自然,我们四川人也酷爱火辣味道,汤锅、炒菜、拌菜哪一样缺的了辣椒的陪伴?

  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嗜椒如命的人嘴里火辣辣,眼里泪汪汪,大气吁吁喘而又心里美滋滋呢?我们可以解释为那是人的大脑对辣椒刺激的反应。当辣椒素开始接触到人的口腔和舌的神经末梢时,痛感便唤起神经系统,让其携带着不能再糟的信息——火!火!火!来到大脑。受到警告的大脑命令身体进入高速运转状态心跳过速,鼻阻加重,口腔充满唾液,胃肠蠕动加快,以及汗流如注。

  心理学家保罗。洛金说,由于人体自身具有保护自己免受化学物质的本能,所以当人的大脑感知到身体受到外来伤害时,便会自动释放一种天然的祛痛剂——内啡肽。既然辣椒不会真正对人体造成损害,那么吃上一口就如同得到了一剂温和的镇静药。接着第二口、第三口……持续不断地释放这种物质,便会使人体处于一种陶醉的感觉中。这也正是辣椒的奇妙之所在。

  辣椒也可像水果、蔬菜或香料一样分很多种。不同种类的辣椒带给人的味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些辣椒吃进嘴里后会持续不断地发辣;有些只有吞下去后才会显出其本来面目;一些辣椒在嘴里专辣舌头前半部;另一些则专辣人的咽喉……

  几年前的一天,我和母亲在成都市南郊一家专门经营墨西哥菜的餐馆吃饭(我和母亲很少进城品美食的,一有时间绝不错过),我用餐刀切下一小片哈巴涅烤辣椒,把它洒在我的牛排上,那股辣劲真是异乎寻常。它先是让我觉得脑袋脱离了身体,直发飘,继而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从体内散发出来,接踵而来的便是如痴如醉的快乐与舒适。这些足以使我忘掉几秒钟之前身体所承受的痛楚。吃完饭之后,我两只耳朵还一直持续着朦朦胧胧的感觉,准确地说是低声耳鸣一直伴随着我左右。餐厅服务员笑着对我说“耳聋嘛就是这么一回事,它让你完全听不见自己的尖叫。”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