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壳郎的特点(屎壳郎有什么特征)
屎壳郎有什么特征
屎壳郎,学名蜣螂。
世界上有2万多种蜣螂,分布在南极洲以外的任何一块大陆。最著名的蜣螂生活在埃及,有1-2.5厘米长。世界上最大的蜣螂是10厘米长的巨蜣螂。大多数蜣螂营粪食性,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蜣螂发现了一堆粪便后,便会用腿将部分粪便制成一个球状,将其滚开。它会先把粪球藏起来,然后再吃掉。蜣螂还以这种方式给它们的幼仔提供食物。一对正在繁殖的蜣螂会把一个粪球藏起来,这时雌蜣螂会用土将粪球做成梨状,并将自己的卵产在梨状球的颈部。幼虫孵出后,它们就以粪球为食。等到粪球被吃光,它们已经长大为成年蜣螂,破土而出了。
中药名蜣螂虫。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屎壳郎还有推丸、推车客、黑牛儿、铁甲将军、夜游将军等好听的名字。李时珍解释说,因为屎壳郎虫能“转丸、弄丸,俗呼推车客”因为它们“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屎壳郎是一种大型甲虫,体长23.7—40毫米,宽16.8—23毫米,体短阔,椭圆形,背面十分圆隆,体黑或黑褐色。它是人类清洁卫士,又是一种药用昆虫。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蜣螂入药的记载。入药者为雄体,含有1%蜣螂素。药性味咸寒,有镇惊、破瘀止痛、攻毒及通便等功能,主治癫痫狂、小儿惊风、二便不通、痢疾等。外用治痔疮、疔疮肿毒等。
蜣螂的特点
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以帮助取食。有一定的趋光性。大多都具有粪食性,可以将粪便滚动成球状,推行向前,蜣螂主要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又名莫多升。蜣螂全体黑色,稍带光泽。雄虫体长3.3~3.5厘米,雌虫略小。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状,表面有鱼鳞状皱纹,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渐尖细并略呈方形的角突,其后方之两侧有复眼,复眼间有一光亮无皱纹的狭带。
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以帮助取食。有一定的趋光性。大多都具有粪食性,可以将粪便滚动成球状,推行向前,蜣螂主要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又名莫多升。蜣螂全体黑色,稍带光泽。雄虫体长3.3~3.5厘米,雌虫略小。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状,表面有鱼鳞状皱纹,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渐尖细并略呈方形的角突,其后方之两侧有复眼,复眼间有一光亮无皱纹的狭带。
蜣螂
勺状头型昆虫,可将粪便变成球型。它们将卵产在此球状粪便上并将卵掩埋,这样可使幼虫在孵化时,有现成的食物供应。栖息在牛粪堆、人屎堆中,或在粪堆下掘土穴居。吸食动物之尸体及粪尿等。有夜间扑灯趋光的习性。产卵后,雌雄共同推曳粪土将卵包裹而转成丸状。分布江苏、浙江、云南及其它大部分地区。世界上有2万多种蜣螂,分布在南极洲以外的任何一块大陆。最着名的蜣螂生活在埃及,有1-2.5厘米长。世界上最大的蜣螂是10厘米长的巨蜣螂。
昆虫屎壳郎的特点是什么
1、屎壳郎在地球上可谓是除了南极洲外无处不在,各处都有它的足迹。屎壳郎是地球上食粪类甲虫中存在最普遍的,它将粪便作为食物和筑巢的原料,人们称屎壳郎为“自然界清道夫”。
2、屎壳郎不仅食用粪便,还会把粪便做成球状然后到巢穴里面存起来,不仅清除了地面上大部分对于人类来说的垃圾,更是在生态链中坐着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尤其对于蒙古草原的牧业来说,造成了不少有利方面的经济影响。
3、屎壳郎全身都是黑色或者深褐色,雌虫能稍微小一些。雄性的头前面是扇子一样的形状,中间有一个逐渐变尖的角突。屎壳郎的腿很粗壮,而且两侧还有拍成列的褐红色毛刺。
4、屎壳郎主要通过嗅觉来寻找粪便,有的屎壳郎还能定位,就是通过月光的偏振现象,达到很好的寻找粪便的效果。
5、屎壳郎在我国也有很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及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现。
《昆虫记》蜣螂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是什么
蜣螂的特点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
生活特征属于捕食性昆虫,喜欢捕捉活虫,特别是以运动中的小虫为食。3龄前的幼小若虫,如无活虫,很难饲养成功。,在螳螂卵块孵化前,应准备活虫饲料,如蚜虫和家蝇等。蚜虫繁殖力极强,且易饲养。
可预先在花盆或小型塑料阳畦中,种植十字花科植物,待出苗后,接种上菜缢管蚜,让其繁殖待用。其他饲料昆虫有大蜡螟、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黄粉虫等。
简介
蜣螂全体呈黑色,稍带光泽,雄虫体长3.3-3.5厘米,雌虫略小。雌性头部前方呈扇面状,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渐尖细并略呈方形的角突。后方有复眼,胸背板密布匀称的小圆突,足粗壮,中、后足跗节两侧有成列的褐红色毛刺。
大多数蜣螂营粪食性,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常将粪便制成球状,滚动到可靠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再慢慢吃掉。一只蜣螂可以滚动一个比它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处于繁殖期的雌蜣螂则会将粪球做成梨状,并在其中产卵。
《昆虫记》蜣螂的特点归纳是什么
外形特征全体呈黑色,稍带光泽,雄虫体长3.3到3.5厘米,雌虫略小。雌性头部前方呈扇面状,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渐尖细并略呈方形的角突。生活特征大多数蜣螂营粪食性,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常将粪便制成球状,滚动到可靠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再慢慢吃掉。
特点
体黑色或黑褐色,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复眼发达,咀嚼式口器,触角鳃叶状,有3对足,足适于开掘,有2对翅,前翅角质化,发育方式为完全变态。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以帮助取食。有一定的趋光性。虫体一般呈圆形,鞘翅短,腹部末端露出。
牧场金龟亚科和蜉金龟亚科,但不滚粪球,而是在粪堆下挖一洞。可将粪便变成球型,它们将卵产在此球状粪便上并将卵掩埋,这样可使幼虫在孵化时,有现成的食物供应。
屎壳郎的特点
屎壳郎的特点
全体黑色或深褐色,雄虫体长3.3~3.8cm,雌虫略小。雄性头部前方呈扇面状,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渐尖细的角突,角突长约0.5~0.7cm,并稍向后弯曲;复眼间有一光滑的狭带;触角末节呈长梳齿状。前胸背板中部有一横行隆脊,隆脊中断微向前屈成钝角状,两侧端各有一枚长0.3~0.4cm的齿状角突,角突的前下方有浅凹陷,浅凹陷外侧有一较深凹。凹器、胸部下方有很多深黄色纤毛。足粗壮,中、后足跗节两侧有成列的褐红色毛刺。
雌虫外形与雄虫有较大区别。主要表现为头部中央无角状突,后面平,前面呈扁圆形隆起,顶端呈一横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近似直线,两侧端部呈齿状角突,且只有外侧深凹明显可见。
雄性蜣螂因头部长有一枚角突,商品称之”独角蜣螂“。
蜣螂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蜣螂全体呈黑色,稍带光泽,雄虫体长3.3-3.5厘米,雌虫略小。雌性头部前方呈扇面状,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渐尖细并略呈方形的角突。后方有复眼,胸背板密布匀称的小圆突,足粗壮,中、后足跗节两侧有成列的褐红色毛刺。蜣螂以人或动物粪便为食,常将粪便制成球状,滚动到可靠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再慢慢吃掉。
一只蜣螂可以滚动一个比它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处于繁殖期的雌蜣螂则会将粪球做成梨状,并在其中产卵。孵出的幼虫以现成的粪球为食,直到发育为成年蜣螂才破卵而出。植食性蜣螂以甘甜的树汁为食,雌雄交配后,雌蜣螂把卵产在腐叶土里,约10天后,幼虫便破卵而出,以腐叶土或动物粪便为食,幼虫不断成长,第二年七月化为蛹,约20天后变为成虫。
屎壳郎,螳螂,天牛,蟋蟀的特点
特点如下
1.屎壳郎特点屎壳郎是蜣螂的俗称,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以帮助取食,有粪食性。
2.螳螂特点头部呈三角形,比较灵活。复眼比较大,在头部两侧。它的腹部比较肥大。在繁殖期间交尾后,雌性会吃掉雄性。
3.天牛特点体色大多为黑色,体上具有金属的光泽,其成虫常见于林区、果园等处,飞行时鞘翅张开不动,由内翅扇动,发出“嘤嘤”之声。
4.蟋蟀特点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c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口式为下口式或前口式。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成虫通常有2对翅和6条腿,翅和足都位于胸部,身体由一系列体节构成,进一步集合成3个体段(头、胸和腹)。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