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故事概要(我不是潘金莲讲的是些什么)
- 我不是潘金莲讲的是些什么
- 如何赏析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
- 《我不是潘金莲》到底讲了些什么
-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及剧情解析
- 《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什么事情
- 我不是潘金莲故事简介 关于我不是潘金莲故事简介
- 《我不是潘金莲》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 《我不是潘金莲》讽刺了什么
- 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意思
- 《我不是潘金莲》的所思所想
我不是潘金莲讲的是些什么
《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冯小刚执导的喜剧片, 范冰冰领衔主演,郭涛、大鹏、张嘉译、于和伟、张译、赵立新等联合主演,该片于2016年9月8日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影片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诉中,坚持不懈为自己讨公道的故事。
《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冯小刚执导的喜剧片, 范冰冰领衔主演,郭涛、大鹏、张嘉译、于和伟、张译、赵立新等联合主演,该片于2016年9月8日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
影片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诉中,坚持不懈为自己讨公道的故事。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在十多年时间里,从镇到县,由市至省,再到首都,广阔天地中,一路与形形色色的大男人斗智斗勇、周旋不断。县长史为民(赵立新饰)是李雪莲(范冰冰饰 )第四次告状时所找到的人,最终结果是他非但没有帮上李雪莲反而还被其拉下马,并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李雪莲
演员 范冰冰
农村妇女李雪莲,在一场荒唐的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的家庭变故之后,由于前夫的一句话,说她是潘金莲,这位本来怯生生、娇滴滴的女子,证明自己根本就不是潘金莲,为了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她花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去打官司、告御状。
如何赏析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以女性角色为主角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这个顶了潘金莲冤名的妇女经历了一场荒唐的离婚案后,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走上告状路的故事。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至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二十年。
刘震云的上一部长篇《一句顶一万句》讲述了流转千万里就为了寻找能与之说得上话的人。探讨了人内心的孤独感在无神社会和有神社会的不同表现一个可能倾诉之后,感到很孤独;一个是“没处说”,问题出在“找谁说”,强调一个“找”。
而《我不是潘金莲》围绕一个“告”字一句不得体的气话“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引发了从县级法院官员到县长、市长和省长的撤职风波和政治风云的变幻。
这是个明写当代“潘金莲”告状,实讽官场生态的故事。官场的环环相扣、官场的腐败无能、官场的荒诞、官员的无奈,刘震云没有分毫回避,却解剖得入木三分。
《我不是潘金莲》到底讲了些什么
讲诉的事一个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断的上诉,希望能够还自己一个清白。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及剧情解析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及剧情解析
《我不是潘金莲》影片讲述李雪莲状告前夫骂李雪莲是“潘金莲”,告了二十年的事件。该电影由冯小刚执导,范冰冰领衔主演的现实题材电影,改编自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下面由我为大家收集的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一】
我看完了由冯小刚导演、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这这部电影将主人公李雪莲上访20年的酸甜苦辣描绘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李雪莲上访20年,她周围的人也怀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是真想帮他,但大多的是想借着李雪莲的大腿搓麻绳,有的明哲保身,有的想色要官图财,有的炫耀领导水平,有的丢了乌纱帽。就连李雪莲上吊时,果园的主人也跟着她,让她去邻居家的果园上吊,打掉自己的竞争对手。
可以说,《我不是潘金莲》在某种程度上是众多信访人的一个缩影。
信访其实是个名词,到现在为止也是个名词。信访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所谓信访,就是人们群众来信来访。
信访工作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帮助他们解决各种诉求,解决不了的转达给其他部门解决。用一句洋气话说,就是化解矛盾解决诉求。
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其实很正常。经济发展越深入,法治建设越全面,人们的各种诉求也越来越多,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维权意识越强,信访意识也越强。
人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感到冤屈,或者是看不下去某些部门、人员的作为,或者是向党委政府和有关机关写信或者到党委政府和有关机关申诉、控告、举报等,希望得到解决。
有时候,某种诉求能得到及时解决,有时候某种诉求得不到解决,甚至永远也得不到解决。还有些诉求,只要努努力、使使劲、用用心,就能解决。
中国人有时候很倔但很讲理,他们不怕穷不怕吃苦,就怕输理丢面子,信访的理由有时也很简单。《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20年上访的理由很简单,其一是一件事,想证明“离婚是假的”,后来变成一句话,只要其前夫承认是假的就行;其二是一句话,前夫说她是潘金莲,她为“我不是潘金莲”讨个说法。
于是,解决不了满足不了自己诉求的那些人就不断地信访、不停地上访。
慢慢地,信访成了动词。有的人开始相信信访、迷信上访了;也有的人害怕信访、拒绝信访了。甚至只剩下“访”,没有“信”,不再信来信往,直接人来人往了。
相信信访、迷信上访,是因为尝到或者看到了别人信访上访带来的好处,有的因为信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处,甚至可以借以要挟有关部门。
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信访已经成为考核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命运;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自己没有错,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有的人害怕信访、排斥信访,有错不想承认,宁错不弯腰,甚至连一句软话也不说。无形之中,加剧了信访。
应当看到,信访的根源在于有些人员和部门无视或者漠视群众利益,没有依法依规办事,作风简单粗暴造成的。
解决信访说简单也简单。中国人很讲理。只要实事求是,明确是非,该认错的认错,该纠正的纠正,该道歉的道歉,该追究责任的就追究责任,特别是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和部门要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把信访引导到依法依纪解决的轨道上来,信访的群众肯定会信服。
愿信访的人越来越少。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二】
最近看完了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看完后,随手在稿纸上码了几段文字,但一直也没有时间整理。
这部小说情节其实很简单,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李雪莲的农妇,因为怀了二胎,丈夫面临下岗,为了逃避处罚,她与丈夫假离婚,孩子一人一个,然后再复婚,还能儿女双全。却没想到弄假成真,丈夫另结新欢。
为此,她找到丈夫理论。但丈夫不但不承认是假离婚,还说她是潘金莲。于是,李雪莲感到非常的委屈,要讨个说法,既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从此走上告状路。
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是,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
以至于,每到“两个会议”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各级领导每到“敏感期”都要“看望”她,甚至给她“送礼”。这场大戏,前前后后竟持续二十年,直至丈夫去世,失去了标的。就像小说中说的那样,这就是一个“蚂蚁变大象,芝麻变西瓜”的荒诞故事。
但如果读完后能静下心来细想想,其实这故事一点都不荒诞,反而十分现实!咱就不说李雪莲为了逃避处罚而假离婚的事,这样的事更现实,因为我就曾经多次遇到咨询类似问题的。
咱就说李雪莲的上访经历,全国有类似经历的人恐怕很难统计吧!晚清有一部叫《官场现形记》的小说,而刘震云的这部小说也是一部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间,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新版的“官场现形记”。
其实如果单纯从法律角度讲,最初受理李雪莲案件的王公道判的并没有错。但接下来上场的那些官员们,就欠缺了那么点解决问题的诚意,如果他们能够认真的倾听李雪莲的诉求,了解她的难处,其实这事应该也不难解决。至少不至于从一个离婚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进而演化为政治事故。
往大里说,这也是因为这些官员们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一点为人民服务的心!,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也觉得自己很冤!这让我想起刘瑜老师的一句话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长,长到看不到链条全貌时,每个环节的人都有理由觉得自己很无辜。
有朋友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可能会很佩服李雪莲的执着。是啊,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上访,确实够执着!
其实我写在稿纸上的有段话是想讨论这种执着是不是值得,但今天我放弃了这个念头。
其实一个人做的事,做出的选择,究竟值不值得,只有自己知道,外人很难也没有资格来评判!
比如类似的事情,我会觉得,是潘金莲又怎么了,潘金莲有什么不好!我根本就不会再意这些。,像我这种没脸没皮厚颜无耻的人可能不多。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把个人声誉,集体荣誉看得高于一切,所以把面子放在第一位也正常!而且生活中很多人虽然没有李雪莲那么极致,但同样不也是为了面子执着了一辈子吗!
有时候,我喜欢对中国的言论出版自由大加抨击。是的,没有人能够否认管制依然存在,而且依然严格。但我们也同样要看到社会的进步,像这部虽然貌似荒诞、幽默,但却深刻揭示上访制度的小说,在过去恐怕不容易与观众见面吧。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三】
从观感上,这应该是近些年最与众不同的一部冯小刚电影了,它不像《非诚勿扰》或是《私人订制》那样的都市喜剧,靠耍耍嘴皮子来都观众一笑。而是通过更形式感的,黑色幽默的方式来传递喜剧效果。
影片延续了刘震云小说喜欢不停念叨的风格,一开场就以导演冯小刚的画外音引入剧情。冯小刚好像一个说书人,去讲一段关于李雪莲不是潘金莲的故事。如今的金马影帝在声音塑造上还是颇有心得,背景的画外音一板一眼,还真有点说书人的样子。
借以说书人的方式,给观众讲一段当代的传奇故事。这也是《我不是潘金莲》的.立意。
通过说书的方式,使得影片产生距离感,虽然这其中的人、这里的事,那些剧情与角色,都是很生活、很熟悉的,甚至会让你觉得似曾相识。只不过在这电影里,却又总是有些距离感。你总是感觉在远远看着这个故事,有如荒诞的现实主义,好像戏说的故事。
影片虽然采用了少见的圆形画幅,看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太别扭。为了配合圆形构图,影片也有意少用特写、近景以及运动幅度太大的镜头。更多的中景或远景,仍然能保证镜头中的信息量,,圆形构图即对应着传统中国的圆形窗户,对应传统文化以及复古感,更重要的是偷窥视角。
这成为圆形构图的另一个功能,就像上面的截图,你可以称之为圆窗或是锁眼视角,它的意义都是偷窥。观众称为一个偷窥的旁观者,去观察片中呈现的那个光怪陆离的荒诞世界,所谓镜花水月。这也成为影片的一大妙处。
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都是圆形构图的电影。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影片再构图上的设计,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其实,这部电影不光有圆形构图,还有方形构图,而且,圆形构图与方形构图还有两次转换。而到了结尾,还出现了正常的全画幅。
画幅变化在这几年一直是世界影坛的主流,无论是《布达佩斯大饭店》还是《山河故人》,以及《妈咪》《聂隐娘》等片,都使用过变化画幅的把戏。,《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圆方转换,还是非常独特。
更重要的还是,这种变化是服务于剧情的,圆形构图是李雪莲在乡下的部分,都是圆形,江南。
片中李雪莲两次进京,画幅两次变成方形。为啥一进京就能变方,这里面就有意思了。估计你们到时候也会有自己的体验,我就不给你们过度束缚了。以及,影片再圆与方之间的转换,也并不是很生硬的一下子变过来,仍然会通过形状的过度。比如镜头摇过一扇圆形的窗户,画幅也顺势就变圆了。从这些细节,也看出创作者是用了心思的。
而相比当下那些千篇一律的喜剧片、爱情片,这部电影起码是有强烈诉求的,是有心的。虽然在当下,仍然很难完全放开,,这样的电影仍然值得尊重,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电影,更多这样的电影。它可以让这个电影市场更丰富,更多样。
女主角选择范冰冰多少让人有些意外,因为她好像与想象中的李雪莲相距甚远。而在多伦多的首映红毯上,我们更关注的好像也是她性感的礼服。
实际上,范冰冰在片中的表现还算不错,也是圆形构图以及中远景让角色少了些压力。这里面的范冰冰,相比之前的很多范冰冰角色,还是有很多变化的。
而范冰冰自己,同样认为这是个很挑战的角色。据她介绍,导演当初找她演这个角色时,她也很惊讶和意外。她自己很喜欢看刘震云老师的书,也看过《我不是潘金莲》的原著。已经知道大概故事线是怎样,但还是很吃惊冯小刚会找自己,因为虽然自己以前也演过《苹果》这样描述底层人物的故事,但和李雪莲是完完全全不同的感觉。
虽然影片仍有不少还可以提升的空间,但在当下华语的电影市场,这绝对是很鲜见的一部电影(指题材而非形式)。就像上面说的,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个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电影。既需要青春片、奇幻片等等造梦的电影,也需要这种与时代,与现实有所照应和对话,深入肌理的作品。
;《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什么事情
你真的看懂了《我不是潘金莲》吗?
电影其实跟潘金莲没半毛钱关系,至多是女主角李雪莲上访的第二层推动力和诱因,把这个潘金莲单拎出来讲,总有一种投机取巧和哗众取宠的既视感。李雪莲跟丈夫秦玉河协议离婚后再结婚,丈夫离婚之后火速迎娶了小三,于是李雪莲丢了县城里的房子还丢了老公。这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让李雪莲越想越气,越气越想告,于是攀亲戚找到了法院的王公道。就法律层面上讲,李雪莲跟丈夫离婚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李雪莲自然败诉。这是本片的根本原因——从法律层面上讲,丈夫秦玉河是合法的;从道德层面上讲,秦玉河是站不住脚的,而且随着李雪莲长达十几年的告状,秦玉河得房抛妻的行为越发令人不齿,并且舆论是倒向李雪莲的。这让秉公执法的公务人员头疼了——因为依法办事,却没有得到李雪莲的理解。于是李雪莲从法院院长告到了县长到市长到首长,层层向上的过程中,故事并没有讨论案情,而是一层层反应出了官员百态,发离婚证的公务员自然是不相信自己被骗的,所以一口咬定李雪莲当时就是离婚了;院长不过是走程序;县长逃了;市长的话一层层下下去,变成了把李雪莲关进去“喝茶”......
直到一个农村妇女离婚的案子,捅到了首长那里,于是从市长到县长到院长,全部被撤了,李雪莲争的理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个解决办法,其实并不是给李雪莲的解决办法,更像是维护上级形象做的一个面子工程,旨在表示首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而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的。因为这个根本问题是无解的,因为“依法治国”是party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所以真要解决李雪莲的问题,是对这个基本方略的动摇。这个案件有意思的是这一次的依法治国,并没有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反而是让李雪莲哭晕在厕所。
我不是潘金莲故事简介 关于我不是潘金莲故事简介
1、李雪莲因自身利益与丈夫秦玉河假意离婚,没想到在解除了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之后,秦玉河很快又与别的女人结了婚。聪明反被聪明误,李雪莲满腹冤屈却无处诉说。动过杀心,毕竟并非暴徒,只得放弃。
2、诉诸法律,从县里到省里,无人能替她解决这桩案子。而她所追求的,不过是想把事说清楚,然后再找人踏踏实实地过日子。秦玉河非但不满足她这一简单合理的要求,反而污蔑她是“潘金莲”。
3、二十年来,支撑着她生活下去的动力,就是洗刷冤屈。她不断上访,就是想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
4、等她终于想通,打算放弃这种无谓的努力时,以县长郑重和市长马文彬为代表的权力阶层,却不相信她会真的放弃上访。
5、当李雪莲得知本可依赖的高中同学竟是在欺骗和利用她,以及前夫秦玉河因车祸丧生时,她二十年的努力失去了全部的意义。
《我不是潘金莲》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一个普通妇女上 .访的故事
讽 .刺. 官. 场!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范冰冰 饰),为了纠正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没想到一件事变成了另一件事,接着变成了第三件事。十年过去,她没有把这句话纠正过来,但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悟明白了一个道理。李雪莲要纠正的这句话是她前夫说的。她前夫说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李雪莲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讽刺了什么
一位农妇多年前因一桩和前夫的离婚案,从镇上一直到北京信访坚持不懈,为信仰奋斗到底。搞得当地大小官员鸡犬不鸣。人人畏之如虎。前任政府领导由此丢了乌纱帽,给当地作出了表率。
这就是名导冯小刚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梗概,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因坚持要讨说法,不畏艰难险阻,顿时成了县城大明星,是负面典范。当地现任政府领导颇为头痛,就在难以克服困难时,各种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利益攸关方都跳了出来,打着为领导解忧的旗号,八仙过海,使出浑身懈数,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法,殊途同归,伸手捞取各种利益。伴随着剧情推进,一环扣一环,官官相护,权权交易。相关领导又向上级作保证,明的暗的都在较劲。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运用公权力来扫清障碍,动用警力拦截农妇。甚至某个官员厚颜无耻的硬要攀个八杆子都打不着的亲戚。隔三岔五的去套关系。这样的举市体制都仍然无法阻止农妇上京告御状的步伐。
最简单不过的离婚民事案件却成了影响仕途的拦路虎。一桩啼笑皆非的事件闹得当地风雨交加,苦不堪言。没人为此买单,根本没人想到过哪怕出一点力为农妇解决问题,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全成了领导的个人心腹大患,朝令夕改。领导在众人面前打官腔,过着两面人生。外表道貌岸然,实际上却是猥琐卑鄙,工于心计。其他各级官员几乎何尝不是如此。
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意思
看完电影,使人联想到晚清谴责小说李伯元著的《官场现形记》。在我看来,《我不是潘金莲》的确是一场中国官场生态的白描,但充其量也就是个迂回版的《官场现形记》。两者相同的是寓庄于谐、嬉笑怒骂成文章,不同的是《官》是非常现实主义地尖锐抨击、暴露官场的黑暗,《金》还是属于荒诞对付荒诞的表现模式,更多引领大家去思考。反而,我个人觉得《我不是潘金莲》电影版的感觉,更偏向同是清代名家吴敬梓所作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用鲁迅的话形容是“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整部电影大部分故事篇幅都在说李雪莲,其他的八个男演员“众星捧月”,从县长到北京的“首长”,再加上法院和公安系统,围着她团团转。但故事说的却不是李雪莲,而是这些围绕在李雪莲身边而忙得团团转的官员们。其实也不是在说官员,而是在讲官场生态;想深点,其实也不是说官场,而是整个社会的荒诞。所谓主角其实是一个圆点,牵引出其他各个人物点,借由一个“大”的故事去看很多“小”的人物。
《我不是潘金莲》的所思所想
期待已久的根据冯小刚执导,刘震云小说改编的《我不是潘金莲》原本9月30日上映提档为11月18日,于是我去图书馆借了原著小说来看,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心中对作者是满满的佩服以及小说带来的震撼。
全书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前两章是序言,第三章才是正文。
第一部分“那一年“是李雪莲告状之初的故事。李雪莲在已经有一个儿子后意外怀孕,为了生下二胎逃避计划生育罚款,与丈夫秦玉河假离婚,约定等孩子生下来上好了户口就复婚。
大半年过去后,当李雪莲带着新生的女儿去找秦玉河时,发现秦玉河已经与开发廊的小米结婚了,小米也已经怀孕了。当初离婚是假的,没想到变成了真的,李雪莲咽不下这口气。
本想杀了秦玉河,可没人愿意帮她动手,秦玉河一米八五的身材,膀大腰圆,她杀不了。她决定到法院打官司,从法官王公道到专委董宪法,从法院院长荀正义到县长史为民,再到市长蔡富邦,都把假的当成真的,并层层推诿。
李雪莲决定到北京去告状,此时,北京正在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李雪莲趁机闯进了人民大会堂,在人民大会堂喊冤惊动了中央领导,给自己省的代表团脸上抹了黑,省长储清廉恨得咬牙切齿。
层层不管、层层推诿、层层刁难,把一粒芝麻变成了西瓜,把一只蚂蚁变成了大象,把一 个农妇变成了当代的“小白菜”。
七天后,省里直接下文撤销了蔡富邦市长的职务、史为民县长的职务、荀正义法院院长的职务、董宪法法院专委的职务,给了法官王公道一个行政记大过处分。
,李雪莲潘金莲的帽子并没有人帮她摘掉,诬陷她是潘金莲的前夫秦玉河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她还要继续告状。
第二部分“二十年“是李雪莲告状二十年一年告状的故事。这两部分完整的呈现了李雪莲告状二十年的经历,占据了全书90%的篇幅,大约17万字。
在年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李雪莲到北京去告过十九次状。二十年的告状,一次也没有像头一次去北京那样,闯进了人民大会堂。而她已经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腰口像水缸一样粗的农妇。
中学时一直暗恋李雪莲的同学赵大头经常过来看望李雪莲,称想娶她为妻,她决定不告状了。
现任的法院院长王公道,县长郑重,市长马文彬却不相信李雪莲不告状,要她讲出不告状的理由,并逼她写保证书。
换届的人大代表会召开在即,他们为了提防李雪莲告状,安排警察在她家四周站岗监视她,把李雪莲逼上了告状的路。
李雪莲找赵大头帮忙逃出了出来,赵大头劝李雪莲不要在告状,李雪莲心动了,她跟着赵大头去泰山旅游,两人在旅游的路上同居了。
在旅途中,她无意中听到赵大头打电话与法院现任专员贾聪明的争吵,发现了赵大头劝她不去告状实际上是一个圈套,是贾聪明为了当上副院长承诺只要赵大头阻止她告状,保证解决赵大头儿子工作问题的一场交易。
李雪莲奔溃了,二十年前她告状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现在她让赵大头上了身,倒真成了潘金莲了,她跑了,她要去北京继续告状。
从法院院长到县长到市长都慌了,他们派出法院和警察两条线去北京抓李雪莲。但李雪莲到路上病了,在人大代表会闭幕的前一天才赶到北京。更让他们欣慰的是李雪莲前夫秦玉河去死了,李雪莲伤心的大哭,她告状的链条断了,她无状可告了,所有事情都无法说清楚了。
第三部分是正文“玩呢“,只占据全书10%的篇幅,约有1万字,因当年处理李雪莲告状不力而被撤职的史为民,回老家开餐馆卖肉,卖肉之余,爱打麻将,因为过年从北京转车回家排了四个小时的队没有买到火车票,不但这天的票没有了,后面几天的票也没有了,为了赶回家打麻将,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自称要上访,被两位警察押解回乡,终于赶上了麻将。
我对作者对全文结构的巧妙设置表示欣赏与佩服,前面两大序文为上访做了大量的铺垫,后面的正文篇幅虽然很短,却为全书的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表达了以农村妇女李雪莲的告状为主线,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在作者诙谐幽默的描述下既犀利、深刻又入木三分。
我看完小说另一个感触是人不要太过于和自己较劲。李雪莲因为咽不下一口气,从二十九的有着瓜子脸、大眼睛、要胸有胸、要腰有腰的美少妇在二十年告状路上将自己折腾成一个浑身是病的头发花白,腰身像水缸一样粗的大妈。
为了告状,她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有过一天开心日子,甚至没有在结婚。女儿为了躲避她的年年告状早早结婚后很少与她在来往,让她咽不下一口气告状的前夫秦玉河根本不理会她的告状,将自己的日子过的风生水起,热热闹闹。而最终她告状的结局仍旧没有将她想说清楚的事情捋清楚。
而她本可以也像秦玉河一样放下过去的恩怨,找个知暖知热的人带着女儿踏踏实实过幸福的小日子,说不定日子也过的热气腾腾。而不至于二十年后孤苦无依,仍走在告状路上。
人生的太多痛苦都是和自己较劲,和自己较劲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将全部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哪怕本来是件很小的事情,也会被无限放大。
比如文中李雪莲告状不成,准备寻死,她找到一片桃林上吊,但被桃林承包人救下,让她到他的对手哪边去寻死。
并对她说,“俗话说得好,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耽误不了你多大工夫。”没有想到这句话反而让李雪莲想通了 。所以人生短暂,将自己活痛快了,活舒畅了才最解恨,和自己较劲就是和自己过不去。
本书的主旨是通过李雪莲的告状反映民生上访的问题,不和自己较劲是自己看完全书后的一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