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小时候(高晓松的“矮”、“射”之疑中,你收获了什么)
高晓松的“矮”、“射”之疑中,你收获了什么
高晓松在他的脱口秀节目《晓说》中说射击的射和高矮的矮造反了。“射”字是身、寸,身子只有寸高还不矮吗,而矮的矢字旁是箭,委是放弃,加起来不就是射箭嘛,所以这两个字造反了。
老浦追根溯源到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去剖析这个原因,结论是李斯在篆文中误把“弓”写成了身,而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它合理化了。弓弩要从身体发射,击中远方的目标。寸表示法度,射箭是要有分寸法度的,于是便有了射。
网上总有很勤劳的人,也有很渊博的人更清晰的指出了高晓松的错误。事实上他讲的道理是没错的,只不过应该换个措辞,造字的时候本没有问题,不过是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讹变。
其实我们小时候也会常常质疑很多东西,后来这种能力就退化甚至丧失了。究其原因不过是被传统教育的框架给圈住了,而且老师的权威不能受到挑战。人们认为书中的便是真理,质疑是愚蠢的行为,甚至会引来嘲讽和批评。于是,我们不敢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努力地保持与大众一致的思想和行为,终于有一天我们不是不敢而是已经没有了质疑的意识和追根溯源的心气。
所以生活中常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那有什么用!这个也没用!当所思所想所做都只是为了有用,那样的人生其实蛮苍白的。很多无用的事,反倒让人对于生命有不同的领悟。
我们有时不必执着于这些表象的差异,这个世界有很多也许是我们穷其一生都不能理解的东西。高晓松的对错也并不重要,尽信书不如无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比随着另一波大众去审视,或者非得要站在某人某个观点的对立面以显示自己的价值或正确更有意义。
有人说我就是看不惯他balabala... ...如果真的看不惯,他又没一点可取之处,你为什么要强迫自己去看呢?这世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和人,你非要把时间浪费在撕的过程中,义愤填膺的又要怪谁。之所以说过程,是因为这种事是不会有结果的,即便你赢了,他出来道个歉又能如何呢。
我们要学习的是他对于问题的深究能力,也许这个深度还不够,他应该多去翻翻史书就能自己找到答案了。他至少思考过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抛出了这个问题,他也轻而易举的获得许多资讯。或许他愿意的话,只要看看那些引经据典的评论就能知道这两个字的来龙去脉。那么你呢?目光聚焦这这个字上,还是这件事上,抑或是你想明白了自己做事的背后逻辑?
高晓松小时候她妈妈要他背的是易经吗
《易经》是一座智慧的宝库,可以悟不透它,但不可以不读它。
即使不能完全还原其本义,至少可以以自己的视角去体悟它,只要找到了这样一个“进入”《易经》的门径,就能徜徉其中,并能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营养。读《易经》,哲学家悟得思辩,史学家悟得历史,政治家悟得治世,军事家悟得兵法,企业家悟得经营与管理的真谛,普通人悟得人生处世的良方。悟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收获,是一种追求真理、不断接近真理的享受。
国学大师-李-冠-论认为《易经》作为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就多数人而言读解之难犹如一部天书,但如果心有所用,始终抱着“君子终日乾乾,与时俱行”的态度,相信必能悟有所得。不单单高晓松的妈妈认为易经有益,很多人都这么认为。
高晓松为什么懂那么多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高晓松大学学的是工科,在清华大学主攻雷达专业,可近些年做得却都是艺术圈的事儿,拍电影,做脱口秀,写歌跨专业见过跨得大的,但没见过跨这么大的,跨这么大也就算了,关键跨得还那么成功。
说到高晓松的博学多才,咱不得不谈谈基因遗传这玩意儿,你不得不相信基因的强大与神奇。高晓松家学极其深厚,父辈祖辈都是教育大家,要么是清华的教授,要么是中学原的院士。爷爷还当过清华大学的校长;母亲曾师从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
生在这样的人家,眼界和学识,尤其是小时候受到的熏陶肯定跟其他人不一样,良好的家庭条件,宽松自有的家教环境,高晓松年轻时就背起行囊开始潇洒走世界。
人们都说看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高晓松不但行了万里路,他还看了万卷书,高晓松喜欢历史,对中国史、世界史都滚瓜烂熟,记忆力很了不得,再加上勤于思考,必然能做到融会贯通、口若悬河。
高晓松在音乐上的造诣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他为那英、刘欢、老狼、李宇春、零点乐队等歌手都谱过曲,或者是作过词。
也许在好多人看来,高晓松的成功最得益于他的才华,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也得益于他的勤奋。高晓松能做到博览群书靠的就是勤奋,勤学习勤思考,高晓松曾给勤奋、品德、才华、相貌做过一个排序,勤奋被他排在了第二位,由此可见,高晓松的成功也是靠他自己争取来的。
高晓松和罗永浩的梁子,是怎么结下的
说起这题目中的高晓松和罗永浩,应该得从2011年说起。
高晓松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连带上层子弟出身,他的生活可谓是比别人的起点高的不是一星半点。
人家可是清华大院里长大的呢,作为旧时代留下的知识分子,高晓松身上也留下了很多老派的想法。
但他的骨子里又是个放浪形骸的个性,虽然嘴里说着文雅的话,但行动上却是个不喜欢眼前的苟且,喜欢诗和远方的不羁之人。
而罗永浩呢,是个朝鲜民族的搞科技人士。
从小就叛逆的他高中还没上完,就开始了挣钱的道路。辍学的他也没什么工作的门道,只得做一些卖二手书、倒卖私家车的活儿。
两人既有不同,又有相同点。
两人之间的不同其实非常明显,一个是诗和远方,一个是选择眼前的苟且。
相同点呢,就是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也好,野心也罢,都走上了退学的路,只不过一个是清华,一个是高中。
高晓松之前非要搞音乐,可能也是受了崔健摇滚精神的熏陶,凭着自己的优越生活,在清华里非要整出个“摇滚乐队”出来。
找了兄弟老狼,结果还没到就把他的钱给花了个精光,据说是失恋喝酒喝不停,在路上还没到呢就先把自己回去的路费给花没了。
高晓松一看这老狼其实没多大心思,跟他不一样,他是要闯出自己名堂的。
给了老狼他的钱,自己倒是做起了穷鬼。
不过好在,还有个能依靠的朋友,也不至于在那没地方住。
说是想玩摇滚,写出来的却是《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这样的抒情歌,完全跑偏。
音乐没搞出个什么大名堂,学习也没跟上,本着主动的想法,在老师还没找他谈话之前,他就自己决定退出清华了,也算是潇洒。
而罗永浩呢,看起来就比较“现实”了。
他小时候沉迷写作,虽然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但他自己也用辍学之后自己的打拼来证明了这条路就不是他能走的路。
作家?差得远呢。
可他又不相信自己不会成功,现在的话这种人应该叫自负了。
两个人的人生速度完全不同,他这还为了生计发愁的事忙得焦头烂额呢,高晓松摇身一变成了广告代言人,有钱挣得就会越来越有钱挣。
没钱的他,羡慕又不好意思说。
他屈服与现实,给自己写了封夸大其词实则都是水分的推荐信,没想到就真的进了新东方,还成了年薪60多万的英语老师。
,他偷偷背的那一年雅思单词,咱们就暂且先别提了,怪丢人的。
用现在的话说,他应该算是考研张雪峰的大前辈了。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高晓松成了音乐人,还做起了导演。
这样如此快的速度让罗永浩慌了,他又扔下这个英语讲师,经起了商。
结果,高晓松没过几天爽日子,就被自己的酒驾葬送了事业,还进了“小栅栏”里。
罗永浩经商还没闯出门道呢,转行突然开始在网络上做起了“喷水壶”。
凑巧碰上了刚迎来崭新生活“家和万事兴”的高晓松。
罗永浩这时候沉不住气了,酒驾完了,还美呢?
其实吧,这么看其实算是罗永浩先开的头,结果呢,让高晓松以更文艺范的美言回怼后,灰溜溜的按下中场休息键。
没过多久,满血复活的罗永浩又回来了。这次没准备好,让人家高晓松又占了上风。
结果这次罗永浩怂了,恭恭敬敬的给人家道了歉,这才算完。
说到底,这俩人其实都是凭借自己一己之力想做出点什么的人,结果呢,一个摇滚没玩好,另一个自信也变成了屈服。
这个世界,做人还是现实点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