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晚清思想家(举其大端是什么啥意思)
- 举其大端是什么啥意思
- 晚清思想家王韬生平简介
-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他们主张什么
- 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人物及其代表作有哪些
- 近代两位思想家及作品和主要观点
- 王韬(思想家)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评论家是
- 晚清最早一批资产阶级维新派都有谁
-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王韬,对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举其大端是什么啥意思
举其大端说出明显的要点。
出自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王韬是晚清著名思想家)
晚清思想家王韬生平简介
王韬,初名王利宾,字兰瀛。外号“长毛状元”。王韬归来后,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第一份由华人创办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晚清思想家王韬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王韬简介
王韬简介是这样的。江苏人,出生于道光年间。自幼跟着教书的父亲熟读古书。空闲的时候王韬喜欢到各地赏花,王韬十五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三年后考进士失败。次年,王韬来到上海,受到了传教士的款待。喝到了葡萄酒,听到了西方音乐,参观了新型印刷厂。
王韬对新型的印刷机器很感 兴趣 ,不仅印刷的量多,印刷的速度也非常快。没多久,王韬的父亲就过世了。王韬在这个时候必须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挣钱养家。传教士聘请王韬到书馆工作,书馆的待遇还挺好,不仅工资高,还提供住宿。王韬也学会了 英语 ,开始在书馆担任翻译的工作。那时的圣经中文版一直被人们批评不接地气,内容包含了大段大段的外国俗语。王韬就职的书馆打算重新翻译圣经,历经六年翻译完毕。这部翻译的圣经后来成为了中国的标准版本。1854年,王韬成为了__的信徒。18601年,王韬给叛军出主意的事件被发现,王韬只能出逃到香港。在香港的传教会中,王韬又翻译了各种外国书籍。与此,王韬还是香港一家报刊的主笔,这是他新闻事业的开端。那个时候,香港的史料并不多。王韬 拜访 各地,详细了解香港 历史 ,所著文章是研究香港历史的重要文献。后来王韬旅欧,每到一处到详细写下浏览 日记 。王韬还受邀到牛津大学演讲,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古典 文化 。当时的中西差异给王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韬返回香港后创办了首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报刊,影响了不计其数的有识之士。
王韬的所作所为得到了李鸿章的看重,不久他就返回上海。1897年,王韬逝世。王韬并没有遗憾没有看到中国的强盛,因为在他死之前他推荐了一个年轻人给李鸿章,在那个年轻人的身上他看到了新生代的力量。那个年轻人正是孙中山。这就是王韬简介。
王韬洋务派
王韬是晚清的知识分子,是最早的洋务派。那时候朝廷还固步自封,王韬就已经看到海外的长处。王韬洋务派等成员认为中国不管是制度还是观念都有着非常阳中的缺点,他提出需要改革,真正彻底地改变中国。不然的话,中国迟早会被世界淘汰。
王韬与上海的教会颇有渊源,不仅在那学会了英语,还接触到了西方的新鲜事物。王韬学识渊博,将外国文献本土化。所书所著影响了后来的维新派。王韬曾经 旅行 于欧洲,这大大增长了他的见闻,让他意识到世界的发展变化。王韬经常把西方科学和中华文化放在一起比较。王韬曾经利用西方的科学方法了解古代天文记录,写了很多天文学著作。王韬亲眼见识到了西方,他不再觉得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就能改变中国,渐渐动摇了他的精神思想。王韬曾经受邀到牛津大学演讲,讲到高潮处还引用了中国古代诗句。王韬在日记中用文言文记录了他这次的演讲。他记载道,曾经有学者特意向他询问中国的圣人之道和西方的天道有什么不同之处。他回答中国的道是人道,人不消失道就不会消失。西方的道一直被说成是上天的旨意,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人传授。做事情要在尽过自己的全力后在向上天祈求。可是那时的朝廷没有人意识到这一切,李鸿章等人物只是从技术方面跟随海外的发展。王韬洋务派等成员为此非常的遗憾。那些权臣没有从制度方面考虑,导致朝廷依旧极其的腐朽。
王韬的新闻思想
王韬曾在香港创办了好几份报纸,他是中国新闻史的先行者。王韬的新闻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政府应该注意到报纸的重要性。报纸能够增长老百姓的见识,让他们知道世界史,明白世上的国家不仅只有一个,世上的书也不只是四书五经。
不仅如此,报纸也能让外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宣传中国。第二王韬把自己对时事的理解和中国 政治 结合了起来,摒弃了当时言不轮陈规的陋习。新闻人要敢说敢写。受到王韬的启迪,大量的时政新闻见报。这些言论成为了维新派的启蒙。王韬的文章写得都是时事,针对性强,让读者能更理解内容。在以往,报纸上登的都是一些八股文章。在王韬之后,报纸才开始大量刊登一些时事新闻,大大加强了报纸的舆论功能。第三王韬认为新闻工作者做好品格端正,通晓古今。王韬引进了外国的执笔手法。王韬认为不是什么观点都能见报,要经过慎重地挑选。王韬认为一个公正的笔者才是一个真正的主笔者。王韬说过,西方的报人地位极高,他们书写的文章在民众中造成的后果足够左右朝政。在西方,公平的报道会得到人们崇高的敬仰。王韬在那时就超前地得出报纸的重要性以及执笔人素质的重要性。只有品德和才华都具备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主编。王韬的新闻思想一直激励他的继任者,他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猜你喜欢
1. 两晋时思想家鲍敬言生平
2. 两晋思想家鲍敬言生平
3. 关于思想家杨朱的生平故事
4. 顾准的生平事迹材料
5. 梁启超的生平介绍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他们主张什么
王韬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王韬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第一份由华人创办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
在中国历史上王韬最早提倡废除封建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度。
王韬主张革新兵器,废除弓箭、大刀、长矛,换成新式火器;将帆船换为轮船,“师其所能,夺其所持。”王韬认为单按西法制造枪炮、轮船、建筑铁路,只不过是抄袭皮毛,更重要的是要变革军队的制度和训练方法。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在经济上。郑观应主张收回关税自主权,认为“其定税之权操诸本国,虽至大之国不能制小国之轻重,虽至小之国不致受大国之挠阻”。郑观应主张实行关税保护政策,以促进我国民族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郑观应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的“商战”理论。在思想观念上,郑观应认为要去掉中国人固有的“天朝上国”和“夷夏大防”的陈旧观念,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国。在军事上一再强调,“兵制阵法宜练也”,“枪炮器械宜精也”。在文学上,他的著作《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
其主张君主立宪;主张赋予议会以“揽庶政之纲领”之权;主张广办报纸;主张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官吏应由民选产生,淘汰冗员和年老让贤;主张大力翻译西方书籍,改革科举考试,增设格致、电子、医学等新科目,录用精通西学的人才等。
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人物及其代表作有哪些
王韬,代表作品《扶桑游记》;郑观应,代表作品《盛世危言》、《罗浮偫鹤山人诗草》等;康有为,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等;梁启超,代表作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谭嗣同,代表作品有《仁学》、《寥天一阁文》等。
1、王韬
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原名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
十八岁县考第一,王韬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代表作品《扶桑游记》。
2、郑观应
郑观应(1842年—1922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晚年自号罗浮偫鹤山人。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
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咸丰八年(1858年)到上海学商,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
中法战争时,曾往暹罗、西贡、新加坡等地调查了解敌情,逐一绘图贴说。光绪十一年(1885年)初,途经香港,被太古轮船公司借故控追“赔款”而遭拘禁,经年始得解脱。
后隐居澳门近六年,撰成《盛世危言》一书。光绪十八年(1892年)后,与盛宣怀集团关系密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冬,郑观应辞去招商局会办。
宣统元年(1909年),乘袁世凯被迫返籍“养疴”之机,协助盛宣怀发起组织轮船招商局商办,遂第三次入轮船招商局任会办。
郑观应晚年政治表现落伍,拥护“立宪”,反对革命。但又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军阀混战不满。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月,病逝于上海招商公学宿舍。
代表作品有《盛世危言》、《罗浮偫鹤山人诗草》等。
3、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
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
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代表作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广艺舟双楫》、《康子篇》等。
4、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代表作品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新中国未来记》等。
5、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作品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观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有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启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谭嗣同
近代两位思想家及作品和主要观点
陈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他往来于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和与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之间.颇为活跃.并担任了强学会会长.著有《庸书》、《续富国策》等。近读张登德博士《寻求近代富国之道的思想先驱——陈炽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感到该书有几个特色。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4年(光绪十年)中秀才。1885年入广州学海堂,治训诂之学,渐有弃八股之志。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钦佩无已,遂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母亲徐五缘。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1879~1942年),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初名王利宾,字兰瀛;十八岁县考第一,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江苏苏州府甫里村(今角直镇)人。1845年考取秀才。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1867冬-1868春年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1868-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1870年返香港。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记游》。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1894年为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并修书介绍于李鸿章的幕友罗丰禄、徐秋畦等。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王韬(思想家)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王韬 (思想家)
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中国改良派思想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清道光八年十月四日(1828年11月10日)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初名王利宾,字兰瀛;十八岁县考第一,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变法自强。王韬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根据易经中“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断定“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他写道“中国何尝不变”。王韬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吾知中国不及百年,必且尽用泰西之法而驾乎其上”。王韬主张以欧洲强国为榜样。具体办法有四
改革科举取士法
改革练兵法
改革教育
废除繁文
君民共主论。在中国历史上王韬最早提倡废除封建,创建“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度。王韬将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分为三种
君主之国,如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土耳其,国家元首为帝。王韬认为,君为主,必须有尧、舜帝在上,才能长治久安。
之国,如法国、瑞士、美国,国家元首为“统领”。王韬认为之国,“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
君民共主之国,如英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丹麦。“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得行也,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远近,此君民共主也。”“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
主张进行军事改革。王韬主张革新兵器,废除弓箭、大刀、长矛,换成新式火器;将帆船换为轮船,“师其所能,夺其所持。”王韬认为单按西法制造枪炮、轮船、建筑铁路,只不过是抄袭皮毛,更重要的是要变革军队的制度和训练方法。
实业强国。王韬认为富强为强国之本,必须大力兴利
开发铁矿、煤矿、金矿、银矿、铜矿、水银矿等;
开发羊毛、棉布、丝绸纺织业;
发展海陆交通,造轮船、建筑铁路。
王韬认为“诸利既兴,而中国不富强者,未之有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评论家是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原名利宾,字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弢园老民等,吴县角直人。道光八年十月初四(1828年11月10日),王韬出生于角直镇书香门第,自幼毕读群经,博学多才,18岁便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后应乡试不第,从此绝意仕途。1849年家乡大水,加上父亲去世,王韬接受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邀请,来到上海墨海书馆,从事编译西学书籍工作达13年。太平天国运动中,1862年2月4日,他具名苏福省儒士黄畹上书太平军,出谋划策。清廷搜获该信后下令通缉,王韬以“圣朝之弃物,盛世之罪人”身份,于1862年10月4日乘船逃离上海,开始了长达23年的流亡生活。其间他主要居住在香港,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中国的四书五经译成英文,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1867~1869年,王韬应理雅各之邀漫游西欧,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对欧洲的实地考察。他在开罗乘火车,在巴黎看电影,参观卢浮宫,在伦敦参观电报局、英国议院、大英博物馆,还到牛津大学发表演讲,眼界大开,思想激变。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通过报纸,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林语堂称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1879年应日本学者邀请,王韬东游日本,都下名士,争与王韬交,盛况空前。 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书40余种,如《弢园文录外编》,《漫游随录》、《普法战纪》、《法国志略》、《弢园尺牍》、《蘅花馆诗录》等。1884年经李鸿章默许,王韬移家返沪,结束了长期流亡生活。晚年在上海曾任格致书院(今格致中学前身)院长,这是我国第一所教授西方科学知识的学校。这时的王韬已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1894年、1895年孙中山、康有为相继来沪拜访王韬,畅谈中国变法图强的大业。1897年秋,王韬在上海寓所城西草堂病逝,归葬故乡角直。 1998年角直镇人民政府为纪念王韬这位思想家,弘扬他的爱国思想和开放意识,筹建了这座王韬纪念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共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弢园三部分。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钱君陶题写馆名,雕塑家王大进为纪念馆制作了王韬半身铜像。
晚清最早一批资产阶级维新派都有谁
早期维新派主要有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
王韬(1828-1897年),原名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为王瀚,字懒今(有很多字号,如紫诠、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尊闻阁王等),外号“长毛状元”,祖籍苏州,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王韬年少多才,十八岁县考第一。
1849年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在其中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 。1879年负日本考察,写成《扶桑游记》。其政治思想主要载于《弢园文录外编》。
郑观应(1942-1922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祖籍广东香山县。曾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也在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近代企业担任过要职。在澳门期间,撰写了《盛世危言》,主张设议院,进行“商战”,认为“习兵站不如习商战要全面提高工商业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商务人才,中央设立“商部”保护实业。他晚年拥护“立宪”,反对革命。
薛福成(1838-1894年),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曾入曾国藩幕府,后跟随李鸿章,身处北洋李幕10年之久。光绪十五年,薛福成以二品顶戴、三品京堂候补的身份出使英、法、意大利、比利时四国,向所在国元首递交国书,拜会外交部和各国公使,在欧洲各国参观访问,考察议院、工厂,领悟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并著有《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是当时近距离观察西方的力作。
光绪十五年,薛福成以二品顶戴、三品京堂候补的身份出使英、法、意大利、比利时四国,向所在国元首递交国书,拜会外交部和各国公使,在欧洲各国参观访问,考察议院、工厂,领悟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并著有《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是当时近距离观察西方的力作。
,还有马建忠(1844-1900年,著《适可斋纪言纪行》,主张经济变革、振兴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等)、陈炽(?——1899年,著《庸书》、《续国富策》等,主张仿西法、设议院、关税自主)等思想家也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王韬,对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王韬(1828年11月10日 — 1897年5月24日),原名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十八岁县考第一,王韬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