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个人资料简介(郑小瑛癌症化疗后戴假发登台指挥,她如今为
- 郑小瑛癌症化疗后戴假发登台指挥,她如今为何能自信的登台指挥
- 盛中国第一任妻子郑晓英
- 郑小瑛的老伴是谁
- 91岁奶奶郑小瑛在沪指挥音乐会,这位奶奶究竟有多硬核
- 北洋合唱团的指导教师
- 盛中国 郑小瑛 为什么离婚
- 家乡的名人 厦门
郑小瑛癌症化疗后戴假发登台指挥,她如今为何能自信的登台指挥
大家知道么,癌症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不知道夺走了多少人的性命,有这样一位人物,面对癌症她坦然自若,有着非常乐观的精神,她坚信自己的癌症肯定能够治好,在患癌期间,经过化疗的人都知道,会掉头发,她却还能够戴着假发坚持登台指挥,她就是郑小瑛,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
大家都知道她患了直肠癌,她的乐观精神不是所有癌症患者都能够拥有的,有多少人就是因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从而早早离开了我们的世界。说实话有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精神力量是非常可怕,我知道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个人本来只是简单的体检,由于医生的疏忽大意,把他的体检单和一位患有癌症的病人体检单拿错了,当这个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的时候整个人都要崩溃了,最终的结果我相信大家都能猜到,就是没有癌症的人却因为这件事情导致郁郁寡欢离世而去,而一个人知道时每天都保持好心情,最终挺了过来。
我说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想要告诉大家,有的时候可怕的不是癌症,而是病人的内心,如果能够把持每天的好心情,积极的接受治疗,是有可能痊愈的,就像这位郑小瑛一样,经历了19年的治疗,最终治好了癌症。虽然不是说所有的癌症都能够治好,保持一个好心情确实良好的开始,而不是终结之所在。
通过这位老人的故事,大家要明白,面对疾病时我们要抱有最好的态度,而不是抗拒治疗,这种行为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今天不代表明天,我们要相信奇迹,有多少医疗上的奇迹值得我们去期待,哪怕是面对不可抗力时,也要坚信奇迹会到来的。
盛中国第一任妻子郑晓英
是的,他的第一任妻子是郑晓英,对他在音乐的事业道路上很有帮助
郑小英是中国的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小提琴家盛中国的第一任妻子在中国乐坛被称为金童玉女。
郑小瑛的老伴是谁
郑小瑛的老伴是刘恩禹。
那一年,厦门市向郑小瑛发出邀请,请她南下创建一个民办的职业交响乐团。她欣然答应。
老伴刘恩禹不希望年过花甲的郑小瑛一个人到另一个城市为一个交响乐团操心,于是就下令让她去做身体检查。因为,那段时间郑小瑛的饭量明显减少,整个人消瘦得很厉害。
那次查体,医生诊断出郑小瑛患了直肠癌。郑小瑛呆住了,因为她深知自己还有好多事没有处理,好多梦想没有实现。回到家中,郑小瑛把诊断结果告诉了老伴,安慰他说“没什么接受不了的,人都有这么一天的,迟早都会来的,但我一定要把手头的事办完。”
主要作品。
《阿依古丽》、《护花神》、《第一百个新娘》、《热土》、《屈原》、《屋外有热流》、《茶花女》、《女仆—夫人》、《小红帽》、《夕鹤》、《卡门》、《费加洛的婚姻》、《蝴蝶夫人》、《波希米亚人》、《托斯卡》、《奥尔菲下地狱》、《弄臣》、《帕老爷的婚事》、《图兰多特》、《魔笛》、《塞维利亚理发师》等20余部和芭蕾舞剧《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91岁奶奶郑小瑛在沪指挥音乐会,这位奶奶究竟有多硬核
一、91岁奶奶郑小瑛在演奏前讲解音乐
郑小瑛认为音乐很高雅,也要服务于大众,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典音乐,她在每次演奏前,都进行音乐讲解,讲解音乐背景以及如何欣赏音乐等知识,这样观众就会听明白音乐内容,会很认真欣赏音乐。
郑小瑛认为观众没有音乐知识就要普及,而不是埋怨观众品位,所以她经常走进学校、军营、工厂进行演出,一边演出一边宣讲音乐知识,让很多人走进歌剧世界。一位老人说,自己以前不懂得音乐,听了她讲解后才理解音乐内涵,这种讲一段、演一段方式得到了观众认可。
二、这位老人精神矍铄
一个91岁高龄老人本应该颐养天年,郑小瑛不这么认为,她认为国家需要自己演出,自己能够胜任就应该努力去做好。在整个演出中,这位老人激情澎湃、神采奕奕,根本看不出她已经91岁了,大家都被她风采而折服,都很钦佩她为人。
三、不老音乐指挥家
音乐能给人带来美享受,欣赏音乐、演奏音乐能够延长一个人寿命,还能够提高情商和智商,在郑小瑛身上我们就看到了音乐魅力,这个91岁老人成为不愧为音乐女神。
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郑小瑛一生致力于音乐事业,她6岁就学习开始接触音乐,一生都为了中国音乐事业发展贡献着力量,她把《土楼回想》等民族音乐带入到普通人生活中,让大家了解土族,让大家喜欢音乐,她是艺术传播者,她是艺术领路人,正因为有着无数个这样执着音乐人,中国民族文化得到了弘扬,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祖国。
一个个律动音符、一首首好听歌曲带我们走进音乐世界,感谢这位音乐家!
北洋合唱团的指导教师
首席指挥 艺术总监任宝平
任宝平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合唱委员会主席,亚洲合唱协会副主席,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指挥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北洋合唱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任宝平教授从师于指挥家、音乐教育家马革顺教授,从1983年开始从事合唱团艺术及合唱教学工作,并将多年的实践成果融入到中国合唱领域之中,应用于中国合唱的创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北洋合唱音响”,是中国当代合唱艺术发展的代表人物之一,推动了高雅艺术在高等学府中的普及。他的名字已收录在2007年出版的《世界合唱名人录》中。
任宝平教授带领北洋合唱团排练了千余部合唱作品,如亨德尔《弥赛亚》、马勒《第二交响曲》、海顿《四季》、莫扎特《安魂曲》等,足迹遍布三十余个国家与地区,获得了数十个国内外大型合唱比赛奖项。,任宝平教授还受邀在国内三十余个省市进行合唱讲学,并于2010年3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UPUI、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为当地高校师生讲授了中国民族音乐,得到美国观众们和音乐界专业人士的一致赞许。
任宝平教授不仅是一位既能站讲台也能登舞台的合唱指挥,还编写了十余部音乐著作。多年来,任宝平教授在天津大学开设《合唱欣赏》、《合唱与指挥》等十余门艺术选修课。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倡导并多次举办“中国合唱指挥高级研修班”,教学成果获国家级奖励。任宝平教授先后担任了全国二十余支合唱团队的艺术指导和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并且多次担任国内国际合唱比赛评委,为推动中国合唱事业的不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客座指导唐少伟
唐少伟,国际合唱联盟副主席/董事,香港童声合唱协会会长。1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合唱艺术工作,并屡受世界各地重要的音乐节邀请,带领中国内地及香港童声合唱团到各地演出,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世界合唱乐队。
客座指导陈乐昌
陈乐昌,1949年5月出生,南京人,汉族。 1959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小,1962年升入附中,从郑世昌教授,陈继续教授学小提琴。1969年附中毕业,分配到天津市京剧团(现天津京剧院)管弦乐队,担任乐队演奏员和指挥、作曲。1978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专业,从廖胜京教授学作曲,从丘天龙、林青教授学指挥。1984年调天津乐团(现天津交响乐团)任演奏员、指挥、作曲。1991年调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担任配器、曲式、音乐名作和作曲主科教学。1998-2001年兼任院青年交响乐团指挥。主要作品有清唱剧《大风歌》(于2011年在美国首演)、交响曲《塘沽》、交响诗《赛乃姆狂想曲》、《敕勒歌》、交响序曲《春满海河》和两部钢琴协奏曲。另有普及交响音乐知识专著《走进圣殿》和传记《肖邦》出版。现为作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民盟天津音乐学院支部副主委,民盟市委委员、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客座指导Ann Dybdal Eriksen
Ann Dybdal Eriksen女士1994年毕业于北日德兰音乐学院,获合唱指挥硕士学位。1998年,在瑞典哥德堡音乐戏剧学院完成高级合唱指挥的学习。 2008年在丹麦欧登塞的卡尔尼尔森音乐学院通过合唱和交响指挥毕业考试,提升专业水平。曾受到安德斯·伊比,埃里克·埃里克森,贡纳尔·埃里克森,斯特凡·帕克曼和保罗·禧利等著名指挥的指导。
Eriksen女士不仅是一名合唱指挥,也是一名教授合唱指挥知识的老师。曾担任丹麦业余合唱协会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为丹麦合唱指挥举办有关合唱指挥的课程。
客座指导毛涌
毛涌,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助理指挥及艺术指导。自幼学习音乐及美术,200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系,获学士学位。从2003年开始研究合唱,并先后得到了任宝平教授、吴灵芬教授、伍贻平博士及国际合唱联盟副主席唐少伟教授等专家的悉心指导。自2006年起担任北洋合唱团助理指挥,负责主要的日常排练工作,并将国内外先进的合唱理念融入其中。在此期间,北洋合唱团多次在重要的国内、国际合唱比赛中荣获第一名。2007年被国际合唱联盟推选为“世界最有潜力的青年合唱指挥家”。
助理指挥牟文昊
牟文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硕士,天津大学第十九届十佳杰出青年,中国高等学校合唱委员会指挥部理事。现就职于天津富力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设计院。 自幼酷爱古典音乐并学习手风琴与西洋打击乐。2012年7月协助任宝平教授率北洋合唱团夺得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节金奖。2012年8月赴厦门参加第三届中国(厦门)郑小瑛教授指挥班,并作为唯一一名非音乐专业学员获评优秀学员并指挥厦门爱乐乐团演奏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2013年3月,随中国合唱指挥家赴美参访团参加美国合唱指挥全国大会。2013年7月,任全国合唱指挥高级研修班讲座教师。2013年8月,指挥北洋合唱团获布拉格国际青少年合唱节“混声组金奖”、“女生组金奖”及“评委会特别大奖”,个人获“最佳指挥奖”。2014年3月,协助郑小瑛教授指挥天津爱乐乐团排练莫扎特《安魂曲》。2014年7月,于拉脱维亚指挥北洋合唱团获第八届世界合唱比赛室内女生组金奖。2014年8月,受邀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暨国际合唱联盟青少年合唱教育大会并作大会发言。 曾得到国际合唱联盟第一副主席唐少伟教授、美国杨百翰大学音乐学院指挥系斯塔赫利教授及中国音乐学院吴灵芬教授的高度赞赏。作为一个“乐迷型指挥”,其指挥充满激情,节拍清楚,富有较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驻团作曲崔薇
崔薇,女,1981年8月生于天津, 2007年获天津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文学硕士学位。她长期受到作曲家姚盛昌教授、陈乐昌教授和张以达教授的悉心指导,其作曲技术不断提高。现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教师,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驻团作曲。
作为80后青年作曲家,崔薇是新一代文艺工作者中的佼佼者。她尝试将中国各民族各地区音乐与现代音乐作曲技术相结合,其作品底蕴深厚,独具匠心。她打破旧的束缚,大胆谱写中国新音乐,将传统文化与新手法相结合,碰撞出缤纷的火花。她的作品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奥地利、日本、法国、西班牙等地区和国家演出,更是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夺得大奖,得到了国内外众多业界专业人士的一致赞誉。
2013年5月18日,“青年作曲家崔薇合唱作品音乐会”在天津音乐厅举办。此次音乐会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合唱委员会隆重推出的品牌活动,得到了中国合唱界专家学者的支持和肯定。音乐会由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全程演唱 。
钢琴艺术指导温雨川
温雨川,青年钢琴演奏家,北洋合唱团钢琴艺术指导,北洋合唱团助理指挥,天津音乐学院指挥系钢琴艺术指导教师。出生于辽宁沈阳,自幼学习钢琴,师从于沈阳音乐学院冯韶华教授、柯恩信教授、天津音乐学院陈云仙教授,曾得到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学院瓦连金教授的悉心指导。温雨川曾先后就读于天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天津音乐学院并跟随陈云仙教授学习钢琴演奏专业。作为天津大学北洋艺术团合唱团指挥和钢琴艺术指导,他随团出访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立陶宛、拉托维亚、芬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以及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广州、台湾、山东、山西、长春、武汉、南京等城市及地区;举办了多场独奏及室内乐音乐会,演出曲目包括巴赫、贝多芬、门德尔松、格里格、布拉姆斯、肖邦、舒伯特、舒曼、弗兰克、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拉威尔、普朗克、柯达依、布里顿、施尼特克等独奏与室内乐作品。2011年获长春国际钢琴艺术节比赛第三名;2012年获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暨国际合唱联赛世界合唱峰会最佳钢琴艺术指导奖;2013年获布拉格国际合唱节最佳伴奏奖;同年在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与弦乐重奏比赛获优秀奖;2014年在京津沪渝四直辖市钢琴比赛中获金奖第一名;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天津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文凭。他的演奏风格敏感投入,具有完美的平衡感,对音乐的诠释独特而深入,得到了包括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YohevedKaplinsky、Andrey Ponochevny、Alessio Bax、刘诗昆、陈撒等国内外著名演奏家的高度评价。,他创作的合唱作品也多次在国内外合唱比赛中获奖,女声合唱作品相见欢获得2014拉脱维亚国际合唱节女生组金奖;混声合唱作品“夏日素描”在2013香港国际青少年国际合唱节当代作品组获奖。
舞台艺术指导朱金明
朱金明,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青年指挥,表演合唱编导。现任世界青少年合唱艺术家协会表演合唱委员会主任、中国高校合唱协会表演合唱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助理指挥、表演合唱编导。自幼学习声乐、舞蹈,师从天津大学任宝平教授学习合唱指挥,擅长于有表演合唱的排演,注重“唱、演一体”的表演合唱理论研究,近年来排演了大量中国表演合唱作品,为增强中国合唱的可视性做出了贡献。其排演的作品先后在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公演,排演团队多次在世界著名合唱大赛荣获金奖及最佳表演奖。
盛中国 郑小瑛 为什么离婚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他们离婚只能说明两个人的性格不合,走不到一起,至于真正的原因只能问他们自己了。
家乡的名人 厦门
1.欧阳詹
欧阳詹,字行周,唐泉州晋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少时聪颖,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和写诗作赋,年轻时由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又有独特见解,写出来的文章语言优美精辟。德宗贞元初年,他.“文词崛兴“,声名大振,浙江、福建一带许多人都知道欧阳詹的名字。欧阳詹才高学博,著述颇丰,收入《欧阳行周集》里的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种作品共140多篇。他一生的德行、文章,对福建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是福建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
2.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马,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俞大猷多才多艺。他创造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正气堂集》30卷,堪称明朝一代儒将。俞大猷的遗迹文物和民间传说,留在泉州和闽南等地甚多。晋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写的’君恩山重“四个大字。厦门、金门、武平、海南岛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读书轩和纪念祠堂。
3.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来,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人。擅长木雕、彩塑,尤其精于瓷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他的瓷塑作品多见于佛道神像。现存何氏作品寥寥无几。目前北京故宫和上海、福建、泉州、广东等地博物馆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欧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何氏瓷塑被列为国宝文物。何朝宗在故乡积极从事瓷塑研究、创作和传艺活动,为德化瓷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德化瓷塑赢得高度国际声誉作出了杰出贡献。
4.李贽
李贽(1527一t602),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12岁中举人,30至54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20多年宦海生涯,使他认识到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我东南沿侮等现实,深感明王朝内部的腐朽没落。著有《焚书》、《藏书》等著作。李贽这些进步的主张,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5.何乔远
何乔远(1557~1633),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明末史学家。他博览群书,里居20余年,辑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闽书》150卷,颇行于世。
何乔远与乔迁及友人杨文格、陈及卿、惠安诗人黄吾野结社,赋诗唱和,有“温陵五子“之称.何乔远性格刚直不阿,在史学上敢于秉笔直书、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由于何乔远“立朝持正敢言“,因而屡遭权贵排挤。后因痛恨昏暗的官场,被弹劾,只好“自引去“,回归故里专心著书立说。在何乔远的十几部鸿著之中,最有创新和建树的是《闽书》。《四库全书》把《闽书》和《明文征》收存人目,并作了高度的评价。《闽书》问世几百年来,一直为中外史学家所重视,如当代我国著名史学家张星火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日本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法国伯希和的《摩尼教传人福建考》等名著,都竟相引用《闽书》的资料为证。何乔远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他治学精神和巨著《闽书》将永垂青史!
6.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郑成功气宇轩昂,才思敏捷,聪颖过人。21岁时以优异成绩名列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所作文章立意深远,词藻华丽典雅,且常于学余之际舞剑学射,1624年,荷兰殖民地者侵占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2.5万将士,经过8个月苦战,荷兰士兵弹尽粮绝,陷入绝境,只好挂白旗投降,沦陷了38年的宝岛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收复台后,郑成功制定了一套切合实际并有益于台湾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治理政策,为台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丰功伟业永垂青史!
7.施琅
施琅(1621-1697),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年少时“有识度,膂力绝人“,从师“习战陈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在统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来要求迅速实现国家统一。施琅这一主张是从实际出发的,符合全国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充分显示了他急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和高人一筹的政治远见。施琅入台之后,对郑氏集团不但不修旧怨,还亲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开辟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表示自己率部克台是为国为民尽职,充分表现了施琅坦荡的胸怀。
施琅一生为国家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他是一位爱国将领,也是一个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永久怀念。
8.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镇人。新加坡著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怀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兴学办教,乐育英才,为侨居国和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李光前出身贫寒,少时在故乡读私塾,勤奋刻苦。1908年获清政府公费人南京暨南学堂,后转北京清华高等学堂,学业完成后重返新加坡,任教于道南、养正学堂,兼任华文日报电讯翻译。清朝末年,加入孙中山先生倡组的同盟会。1920年,与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结婚。
1928年,李光前创办南益橡胶公司。在艰苦创业与发展中,他形成一套融中西文化精粹于一体的经营之道。经过30多年的努力,企业遍布东南亚,成为新马工商界的杰出人物。李光前不成功的企业家,更可贵的是他把经营所得倾心献给文化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不但在启发人类智慧,也在谋求个人和社会的生存,传递和发扬人类文化。为了发展故乡的教育事业,创办“国光中学“。50年代初期,他拨出巨资将梅山建成具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影剧院的侨乡文化学村。李光前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获锝祟高的荣誉。华侨教育家李光前名垂青史。
9.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狮永宁岑兜村人。爱国烈士。出生于一个华侨家庭。17岁随乡亲飘洋过海,侨居菲律宾。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国求学。1930年参加 革命,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赶至漳州石码参加红军。6月,随东路军进入中央苏区。他先后被分配在红四军组织部和红一军团组织部担任干 事,经受第四次反“围剿“激烈战斗的锻炼与考验。1933年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李子芳跟随大军,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李子芳先后被提升为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并当选为军团党委候补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子芳担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1941年 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李子芳不幸被俘,与叶挺军长等新四军数百名指战员被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1941年7月,李子芳被押到敌人特设的囚禁室--石底监监狱。同午他们组织的越狱斗争失败,敌人加强 了管制措施。1942年5月,李子芳在狱中被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32岁的李子芳,为抗日救国的正义斗争,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央《党史》一书。
10.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1916~1968)原名何应泉,笔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东街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9岁时到南洋谋生,12岁返乡读了几年小学。1932年参加革命活动,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主编地下刊物《农民报》。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光明》、《作家》、《文学界》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抗战初期,在上梅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部工作。抗战胜利后,辗转广州,恢复《文艺生活》,又办《文艺新闻》这两家杂志被查封后,到香港任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员、香港《文汇报》主编。
抗战时期著有长篇小说《南洋淘金记》(当时末出版)。1952年被港英当局逮捕,获释后回内地,负责筹建作协广东分会,主编《作品》杂志。I955年后调任外事方面的文化工作。1958年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1962年回国担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西亚司司长。1964年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1968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70年平反,骨灰移葬北京八宝山公墓。他的著作有
1940年 《一个英雄的经历》(短篇小说集)
《粤北散记》(短篇小说集)
1941年 《寂寞》(短篇小说集)
1944年 《大时代的小人物》(小说集)
1948年 《蠢货》(短篇小说集)
1964年 《风雨桐江》(长篇小说)
1968年 《南洋淘金记》(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