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赵普简历(宋代的 赵普的生平事迹)
宋代的 赵普的生平事迹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
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赵普生于蓟州,后唐末年,赵迥举族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又迁至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初任陇州巡官,王勋很看重他,显德元年(955年)七月,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同事。赵匡胤至滁州,宰相范质奏调赵普任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周世宗死,柴宗训即位,是年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第一次拜相
显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元旦,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等人为赵匡胤谋策,发动陈桥兵变。干德二年(964年)任宰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职。赵普是宋太祖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曾建议太祖以废除各将领的兵权,重用文人,以解决五代以来军人及将领跋扈的局面。有当用者,普荐其为官,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准奏。赵普生性保守,日益擅权,反对改革呼声,他在坐屏之后,放置两只大瓮,“凡人投利害文字,皆置中,满即焚于通衢。”
赵普曾为一新建城门起名为“明德之门”,宋太祖指着门额问他“之”有何用,赵普回答说这是“语气助词”。宋太祖大笑“之乎者也,助得甚事。”。赵匡胤虽然重用文人,但其实对于文章修辞一向不屑一顾。赵普每次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回家闭门读书,第二天总能想出办法来。后来人们才知道他只看《论语》。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后人误传,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任相后,“独断政事,太祖疑其专恣,欲用薛居正、吕馀庆为相,普恶其与己同列,但令参知政事”。同年四月,任命薛居正、吕馀庆为参知政事。赵普与赵光义多有龃龉,他曾秘密上书太祖要警惕赵光义。
赵普曾接受吴越王钱镠所送10瓶瓜子金,又违法从秦陇买来木材营建官邸。开宝六年(973年)六月,雷有邻告赵普庇护政事堂官员受贿作弊,宋太祖大怒。八月,赵普罢相,出为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三城节度使。开宝九年十月,赵光义在宦官王继恩的策应下,夜入皇宫,“斧声烛影”,宋太祖暴卒。 开宝十年三月,赵普自河阳入朝,升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请。
第二次拜相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升任太子太保,继迁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编造“金匮之盟”,解决宋太宗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宋太宗很是感激,召见赵普说“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升为司徒、梁国公,二次入相。后又迫害秦王赵廷美,秦王府幕僚、小吏6人被斩,秦王忧心死。卢多逊全家被流放崖州(今海南崖县西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免相。
第三次拜相
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伐辽,久未班师,赵普上《谏雍熙北伐》疏力谏收兵息战。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封为太保兼侍中,第三次出任宰相,以吕蒙正副之,“国朝以来三入相者,唯赵普与蒙正焉。”
赵普一上任立即处死郑州团练使侯莫陈利用。淳化元年(990年)请求致仕,遂以宰相兼任西京洛阳留守、河南尹。淳化三年(992年)春,以“老衰久病”三次上表乞骸骨,太宗只好答应,三月,拜太师,封魏国公。同年七月十四日,病卒于洛阳。太宗闻讯,痛哭涕泣。追封真定王,谥忠献。次年二月,葬于洛阳邙山。
评价
王夫之在《宋论》卷二《太宗》里专立一节《赵普之奸》说,“唐亡以后,鄙夫以成奸之习气,熏灼天下而不可浣。”。
赵普是什么人宋代的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后唐战乱,其父举家经常由定居于洛阳(今属河南),故为洛阳人。字则平。后周时历任从事、军事判官等职,为赵匡胤所赏识,拔为归德军(治宋州)节度使,掌书记,人参为幕僚。为策划“陈桥兵变”、助宋代周的关键人物之一。太祖称帝后,任右谏议大夫充枢密院直学士。太祖征讨昭义军节度使叛乱,留守东京。平乱后,答太祖征询,建议惩五代“方镇太重,君弱臣强”之弊,“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乾德二年(964)拜为宰相,答太祖征询,建议“先南后北”,“俟削平(南方)诸国”再灭北汉。辅佐太祖改定官制、兵制,加强中央集权。为政专断多忌刻,渐为太祖不满。开宝六年(973)因“营邸店”谋利,庇护官员贪贿等被罢相,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太宗即位,始回朝任职。因参与揭发太宗弟廷美与宰相卢多逊“谋反”而得太宗信任,入相。太平兴国八年(983),又罢相,出为武胜军节度使,至端拱三年(988)第三次出任宰相。三年后因病罢相,改任两京留守、河南尹。淳化三年(992)因老衰久病请求辞职,不久病死。封魏国公,追封真定王。史谓其“少习史事,寡学术”,因太祖之劝始读书。晚年手不释卷者仅为《论语》廿卷,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宋朝赵普是哪里人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宋太宗亲自撰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韩王。次年,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赵普的资料
赵普(922-992年8月14日),字则平,北宋政治家。后梁龙德二年(922)生于幽州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后唐末年,相继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洛阳(今河南省洛阳)。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善吏道,后周显德年间,先后为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节度使从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书记。显德七年(960)正月,普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北宋),普受封为右谏议大夫,充职枢密直学士。是年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普建议宋太祖亲征。宋得胜还师后,升普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宋太祖依普计,于建隆二年(961)“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诸将兵权;建隆四年(963),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削弱地方财权;乾德五年(967),加强中央禁军建设;开宝二年(969),削夺节度使兵权;统一全国,先南后北。乾德二年(964),普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负宰相责任。乾德五年(967)春,普加职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普入相后,坚于职守,对宋太祖忠贞不二。有当用者,普荐其为官,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准奏。有立功应升迁者,太祖不予升迁,普为其力请,直至宋太祖从其请。开宝六年(973),普接受吴越王钱俶所送10瓶瓜子金,又违法从秦陇买来木材营建官邸,庇护部下贪赃枉法,宋太祖大怒。普被罢相,出为河阳三城(治今河南商孟县)节度、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普升任太子太保,继迁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普升为司徒、梁国公,二次入相。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依普计,不再传位于皇弟赵廷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普免相职,出任武胜军(治今河南邓县)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伐辽久未班师,普上疏力谏收兵息战。雍熙四年(987),普移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樊)节度,改封许国公。 端拱元年(988),普被册封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普整顿吏治,惩治不法官员,直至戳其身。宋太宗按普建议,对党项人采取羁縻政策。淳化元年(990),普因病三次上表辞相职,宋太宗不准,任普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淳化三年(992)春,普又三次上表,请求辞归故里,宋太宗不准,拜普为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俸禄。是年七月,普薨。太宗闻之震悼,废朝五日,赠普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追封普为韩王。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 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
赵普 是 谁
赵普是北宋开国元勋、宰相、谋士
赵普(922——992年),字则平,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他出生于幽州蓟县(今北京),后先后迁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阳(今河南洛阳),曾任太子少保、太师、宰相等官职。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他虽足智多谋却不好读书,后来在赵匡胤的劝告下开始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赵普的介绍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1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辞世,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普为韩王。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2(概述内图片来源3)
北宋赵普出生年月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