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十三爷的扮演者王辉是不是一个好人?王辉
演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十三爷的扮演者王辉是不是一个好人
王辉的经历
王辉,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2007年以古典吉他考入湖北省襄樊学院(现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音乐表演古典吉他专业。在安徽师从于新城高中吉他老师杨风雷老师,2007年师从于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襄阳市音乐家协会吉他专业会员会会长屈涛老师;湖北省襄阳市吉他教育协会会长刘胜老师;后又师从《弹吉他就这几招》、《古典吉他入门教程》等著作的作者汪纪军老师。2007年王辉创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吉他教育机构“王辉吉他教室”,先后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学员,其学员在各种吉他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后又更名为“故事琴行”和“王辉吉他培训学校(在筹)”,是襄樊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的优秀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来源襄阳晚报汉江传媒网消息(襄阳晚报)●2007年,他凭借一把吉他考上大学;2011年,他凭借吉他赢得事业和爱情●别人4年大学花了6万,他大学4年赚了20多万●毕业之际,当同学们急着找工作时,他却急着招员工,身为4个店面的老板,他需要人手□本报见习记者刘德祥文/摄经过长时间筹备,襄樊学院音乐学院2011届毕业生王辉的第四家店开张了,店名叫故事琴行,很有诗意。他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有动人之处。借钱买吉他考大学王辉是安徽六安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一家人靠2亩山地过活,日子很是拮据。自小懂事的他,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名。2004年,王辉以590分的中考成绩考入当地一流学校安丰高中。可是,一年2100元的学费让王辉一家人犯了难。父母身体一直不好,还有一个弟弟要上学,这可怎么办?当时,为了争夺优质生源,一些学校使出优生来校就读可减免学费的“撒手锏”。考虑到家里实际情况,王辉决定上一所薄弱学校。校方承诺,免除他的3年学费。那所高中的学习氛围并不好,每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能考上大学。高二时,王辉决定剑走偏锋,通过学习音乐上大学。家里拿不出买吉他的钱,王辉瞒着父母,向表姐借了1000元钱买了一把吉他。钱是借的,考不上大学会让家里人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会被邻里嘲笑为“不务正业”,王辉决定破釜沉舟,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吉他学习上。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步、练气、学吉他,每晚练到11点学校熄灯。王辉的策略是先拿下专业课,再集中精力突击文化课。专业课考试通过后,王辉花2个月的时间努力学习文化课。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王辉以专业第十、文化课超出100多分的成绩,考进襄樊学院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吃了两个月的“老干妈”拌饭新生军训期间,王辉利用休息时间跟学长交流,想找一份兼职,但因为毫无经验,他被拒绝了。2008年4月,王辉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兼职——在一家琴行教人学吉他,一个月160元钱。从学校到市区,要转一次车,每个月的公交费就要120元。接近学期末,家里给的钱已经用完,王辉不想开口跟父母要,他跟室友丁美平轮流买7元钱一瓶的“老干妈”,然后买一元钱的米饭(一两米饭三角钱)两个人分着吃。就这样,二人硬是吃了2个月的“老干妈”拌饭。兼职教吉他,王辉从中看到了音乐培训的商机。2008年暑假,他找同学借了1200元钱,买了辆二手摩托车,穿梭于四五家音乐培训机构做兼职。一个暑假,他赚了7000多元。还了表姐的1000元、同学的1200元,交了4000元学费(音乐学院学费9800元/年),王辉还剩下800元生活费。苦自己但不能苦父母大二开学,王辉周末在外面做兼职,平常在学校教其他学生,这时他每个月能赚1500元,除了生活开支,还能积攒一部分钱交学费。2009年暑假,王辉在卧龙镇开了一家自己的吉他培训学校。由于缺乏经验,他只招到7名学生。除去场地费、教师费,王辉每天都在贴钱。可是学生来了,不能不讲信用让他们回家。王辉只能硬着头皮办下去。虽然办了自己的培训班,王辉并未放弃兼职。一个暑期下来,培训班赔了4000多元,但靠兼职他赚了1万多。听说家里要翻修房子,王辉毫不犹豫地给父母寄去5000元。那年学校评选助学金,评上者可得2000元。王辉想,自己能赚钱了,应该把机会留给需要帮助的同学。因为这件事,很多朋友笑他傻,到手的钱都不要。他却一笑置之。年底,王辉给家里打电话,问有多少钱过年。父亲说“有300块。”于是王辉拿了3000元回家过年。王辉说“我赚200元比家里赚200元容易,我宁愿自己苦,也不想苦父母。”大三、大四,随着王辉多次在全国赛事中获奖,他的名气越来越响,跟他学吉他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他干脆办起了琴行。一首吉他曲赢得爱情王辉的爱情是吉他“做媒”。在办吉他培训班的过程中,女孩陈永媛在隔壁办舞蹈培训班。一见到她,王辉就被打动了。一次,王辉教学生练习吉他,陈永媛过来帮忙。正好有学生要求王辉弹一曲,他不失时机地用吉他弹奏了一首陈楚生的《有没有人告诉你》。拨弄琴弦时,王辉一直盯着陈永媛,女孩儿的芳心被王辉的浪漫“俘虏”了。2011年,王辉开了两家精品店、一家吉他培训学校、一家舞蹈培训学校。大四上学期,他就买了私家车。“今年招生情况良好,年底打算在市区买一套房子。”谈及未来,王辉信心满满王辉的愿望是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吉他人才,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舞台上。
王辉的主政郑州
创办郊区知青农场19761月份,10个“五七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在郑州市郊区冒了出来。当时,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学生,都到边疆组建建设兵团,中小城市的学生也都到偏远的农村插队落户,而郑州的1969、1970届初、高中毕业生却很幸运,都在城市郊区农场“上山下乡”。这是很多郑州知青当时解不开的谜团,比如须水五七农场一连知青蔡建生。而当知道谜底后,蔡建生在对逝去年华惋惜的,心头多了一份感恩。这份感恩,也是众多郑州知青所共有的,这与一个人有关——原郑州市委第一书记王辉。当年,在那个“极左”年代里,正是市委书记王辉顶住上级的压力和巨大的政治风险,在郑州郊区建了这10个“五七农场”,使得郑州知青可以在家门口“上山下乡”,这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创举。“这次下乡,我们免受远离家门之苦,有些温情脉脉的色彩,我们应该感谢王辉书记。”花园口五七农场知青李先生说,在那个“极左”年代里,王辉敢冒着不可预知的政治风险,将郑州的孩子安排在本市郊区,确实需要非凡的魄力。就这样,当时郑州的数万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在王辉兴办的郊区农场里安定了下来,并且用他们自己的双手创办了玉雕厂、拖拉机配件厂、鞋厂、烧碱厂、玻璃厂等。“在郊区建农场,在当时是冒了很大风险的。”王辉后来回忆说,此举虽然符合中央关于知青劳动锻炼的精神,但当时是要求插队落户,省里不同意,说是为什么要在家门口办农场,市里也有人反对。他说了可行理由一是郑州郊区不少地方有房子,比如马寨就有不少备战窑洞可以住;二是当时每个知青有200元的安家费,可以集中起来办农场;三是将来“五七农场”可以办小工业(后来许多农场都办起了小工厂);四是农场离家近,家长放心,有利于数万个家庭的稳定;,作为郑州市的后备力量,将来市里招工需要多少立刻就能上来多少。之后,王辉跑到省里,说可以把武汉军区工程兵办的农场撤销,省下钱来办农场。市领导张志彬、陈文书和郊委书记杜德新很支持这个想法,他们说“王司令,办!我们去跑。”“把子女放到郊区,一个月总可以见次面吧?”王辉说,大多数老百姓是拥护这种做法的,当时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定下办郊区农场以后,郊区农民也很支持,他们让出房子给知青住,划出地给知青种。后来他被批判了,不少知青给送饭送烟,郊区农民还讲“王司令,我们保护你!”王辉的苦心没有白费,在郊区下乡的郑州知青,相对而言是“最幸福的”。花园口五七农场一连知青王平曾写道下乡时回城拉粪,对于知青来说是个美差,这意味着可以回家、洗澡、改善生活。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在黄委会礼堂看场电影,或者到河南影院,给把门的师傅说说好话,买一张站票。相比之下,那些远赴他乡的郑州知青却苦不堪言。郑州知青吴宁豫说,他们1973年5月到周口沈丘下乡,去的路上整整跑了一天,困苦的生活和艰辛的劳动自不必说,每次回家都要扒汽车、转火车,折腾一两天才能到家,回家是最奢侈的事情。悲惨的是,有两位同去沈丘的同学,却再也不能回来了——农村洗澡不方便,一位女生去河边洗澡淹死了;还有一位女生冬天在熬糖稀的大锅里舀热水洗澡,掉进锅里烫死了。时至今日,那个年代一人之念可以使无数人的命运结局出现天壤之别的情景被提起,不得不令人反思。严格自律秘书出去可以带车,他的子女不可以。王辉的秘书崔清说,她2004年担任王辉的秘书,当时王辉就交代她,秘书出去可以带车,但他的子女不可以。王辉的外甥上学自己坐地铁,女儿从郑州到北京,每次都是自己搭车过去。可有些领导祖孙三代都用公车,一家3台车都不够使。“打仗时,首长腿受过伤。”崔清说,但当年在郑州工作时,王辉曾走遍了各个农场。在郑工作期间,王辉非常重视抓生产工作,发展了塑料厂、化工厂、机械厂,建了西流湖、邙山提灌站,修了第一座穿越铁路的立交桥,主持建造了如今的二七塔等。王辉的女儿王和平是郑州某部队医院皮肤科医生。“从小开始,父亲就对我们很严,不准我们打着他的旗号走关系。”王和平说。她兄妹5人,两个姐姐、一个哥哥,还有一个妹妹。哥哥退休前在一国家单位上班,剩下她们姊妹4人,都在部队医院上班,兄妹中没有一个“官二代”。每次王和平去北京,王辉都会问她,郑州知青过得好不好,二七塔还是不是市中心,有没有翻修过,去那里参观的人多不。而让她遗憾的是,直到父亲去世,她也没有顾上制作一个关于二七塔内容的光盘给他。大兴水利当年在修邙山提灌站的时候,王辉了解到邙山头有个桃花峪,这个地方不错,但还归荥阳管,旁边有个古荥公社提出从邙山头修,他就自己爬到山上看,因为他左腿在解放战争中打断了,不方便,每次爬山来回要走40公里路,疲惫不堪。这样前后爬了3次山,决定就在邙山头上修。预算出来了,建邙山提灌站要1000万元,省里只给200万,于是王辉想到“民办公助”这个办法,老百姓修渠,每天补助饭钱,每人5毛钱,不给工钱,原来一天上3000人,后来一天上到8万人,三班倒,人停工不停。只两年零几个月就修好了。一算账,花了800万。好多东西都是自己做的,水泵、电动机,这些设备当时没地方买,他就派人去武汉、上海和沈阳学技术,回来自己研制,都成功了。修建期间,他只要在郑州,每天都要到工地上查看,看质量,看进度,对于这个老首长,工地上的人都熟识了。在郑州的十余年间,王辉还主导修建了尖岗水库,在花园口搞出了水浇田,种出了郑州大米,发展了街道工业,甚至还动用了工程兵,修建金水河,军人从山上拉来石头砌护坡,回去时把金水河的污泥拉到农村肥田,一举两得。可惜后来因为被批斗,金水河没有彻底修好,王辉一直觉得是个遗憾。20世纪70年代末,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王辉率部调往内蒙古,从此离开了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