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为什么禁?胡波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获得金马最佳影

生活常识 2023-05-25 10:480生活常识www.shimianzheng.cn

大象席地而坐为什么禁

《大象席地而坐》这部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仅仅是根据一篇短篇小说改拍而成。获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奖以及豆瓣电影网友2018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的肯定。这部从原著小说一个人的故事扩展到4个人的遭遇,更加沉重真实,也更加深刻的文艺电影却迟迟未能在国内上映。

大象席地而坐迟迟未能上映的原因,首要原因大概是因为剪辑问题造成的无法过审以及票房的考虑,导演拿生命换的片子进行剪辑免不了饱受争议,,操刀手也是难办,何况是观众并不怎么买帐的“文艺片”,影片长达四个小时,对于观众而言这个片长是在不算友好,就排片问题想必很多影院都不会考虑。想想某墨看个地久天长都得跑临县只因自家县城没排片的绝望,就知道影院多么不待见文艺片了,说白了收入不可观。

还有就是影片的价值观的问题,影片呈现了比较丧的局面,可能是因为影片太过真实,满满充斥着绝望,尽管每个人看到的有所不同,满洲城没有大象,一切皆是虚妄。这并不符合主流思想。加之影片上映之前导演就自缢身亡的消息,难免让人产生各种猜测。

说到导演着实可惜,导演胡波被视为华语文坛头角的黑马,用自己的笔书写着冷漠荒诞城市中令人窒息的生活。而就在生活似乎逐见起色的时候,2017年10月12日他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选择在北京的家中自缢。大象席地而坐既是导演胡波的处女座也是导演的遗作。

据说满州里动物园有一头大象,每天坐在那里,那是因为腿被人打断了,大象席地而坐,只是席地而坐,坐下的却是悲哀。影片讲述了互相伤害的故事。通过四个人物它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就是互相伤害。王小帅在《大裂》的序言里把胡波称为“离队少年”。胡波在《大象席地而坐》里展现出来的,恰恰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真实看法。

《大象席地而坐》里的主要角色宛若展望了导演胡波的一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可惜现实中他连青年都没熬过,影片中有两次自杀不知算不算是胡波的彩排,一次是于城的朋友撞破于城与自己爱人偷情为自我欺骗被自己撞穿而自杀,一次是韦布的同学在开枪击伤于城,获得了平生从未获得过的他人的“恐惧”后,自我欺骗被自己成全后而自杀。

影片的结尾,王金说的那句话“你能去任何地方,可以去,到了就会发现,没什么不一样的”是影片的点睛之笔,这应该就是是导演胡波的价值观。人生的幻灭、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胡波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获得金马最佳影片,实至名归吗

《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注定无法在影院上映的文艺片,因为片长3小时50分钟,导演不肯剪短,为此导演还自杀了,以死抗议。整个影片充斥着黑暗、仇恨、压抑、厌世与绝望。没有华丽的灯光与烘托气氛的音乐,更多的是剪影和死寂。有时候只剩了演员的呼吸声和看向某处的眼神。

整个想表达的中心是对于自己执着的东西坚决不肯让步,梦想也好,观念也罢。而这部影片成为了胡波导演的遗作,是第一部也是一部。单凭这文艺范的片名和导演的倔强,就得看看这片子。

影片是围绕着4个人物展开的,看似毫不相关的几个人物,因为一些事情而绑在了一起。

这个奖项,被《大象席地而坐》拿下。有一点出人意料,但更多的,是意料之中。

导演已经逝去,这个奖项对他而言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缅怀。故事聚焦于边缘人物,描述他们生活中的困境、颓废、乃至于绝望。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很压抑,却又异常真实。

四个主人公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人物便是真实的,离生活极其接近的。所以,在这些人的身上总能找到某一时期的自己,那种边缘感是很熟悉的,都是生活的受害者。

厌世的高中生,与父母家人关系冷漠,渴望被爱,没有未来;社会上无名无分的混混,对现实的麻木;生命将尽的老人,不知自己应该身在何处,被子女嫌弃。

如何看待《大象席地而坐》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影片

《大象席地而坐》讲的是四个完全不同的人,生活在一个大城市里,他们身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悲惨的命运。《大象席地而坐》讲的是四个完全不同的人,生活在一个大城市里,他们身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悲惨的命运。电影描述了四个人在一天内遭受的事情,难过,绝望的他们决定去满洲里看那只坐在地上的大象,而大象会坐在本来就不存在,导演用这虚无缥缈的事物,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了绝望后,只想着到另一个地方,以为那里会比这里要好.就好像电影里老人家在车站里说“对我而言,这几十年我都在喂自己糖衣炮弹,以为换一个地方,就有新的生活。其实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你站在这里,看着远方,感觉那里一定比这里好,而不要过去。”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