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肠息肉?
李先生、55岁、最近3个月有间歇性解鲜血便,其一开始以为是痔疮出血而不以为意,后来血便量及次数增加,于是至肠胃内科门诊就医,经医师初步诊察后建议接受全大肠镜检查。检查发现其大肠有数颗大肠息肉,其中最大颗直径为2公分。李先生经医师建议接受内视镜大肠息肉切除,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发现全为腺性息肉,其中一颗直径大小只有1公分竟然有局部恶性变化,切断端则尚未受癌细胞侵犯。
息肉是指内视镜下肉眼可见胃肠黏膜隆起长出的突起物,局部基本上呈圆球状突出于黏膜表面的病灶。
什么是息肉?其是指内视镜下肉眼可见胃肠黏膜隆起长出的突起物,局部基本上呈圆球状突出于黏膜表面的病灶。整个肠胃道,从食道至直肠都可能出现息肉,而较常见于乙状结肠与直肠。出现在大肠的称为大肠息肉,并可分为赘瘤性及非赘瘤性息肉两大类;好发年龄由40岁开始。
以病理组织切片大肠息肉分类为
增生性息肉这是大肠中常见的息肉,也是一种非瘤性息肉,不会变成恶性肿瘤,最常发现于直肠或乙状结肠。常小于0.5公分,外形上呈现无茎、外表平滑、色泽可能略白的息肉样病灶。
腺瘤又分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二者混合存在的混合型;绒毛型所占的比例愈大,则恶性变化之机率较大。约80%的腺瘤是管状腺瘤,这是腺瘤中比较不会 有恶性变化的腺瘤,但如果够大,它还是会有恶性的可能;绒毛状腺瘤约占腺瘤的5%,是最有恶性变化的腺瘤。
发炎性息肉又称为伪息肉,乃是因为之前的大肠黏膜发生溃疡坏死,新的 黏膜上皮长出来或是过度生长所致。发炎性息肉本身并不会变成癌细胞,但由于形态上与腺瘤有时不易区分,所以仍须切片以进一步确定。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腺性息肉发生癌化情形与息肉大小及形状有关,一般腺性息肉产生癌化的机会为5-10%。有家族大肠息肉症家族的病人,发生癌变的可能性高达100%,具有这种息肉症的人大肠直肠中产生数百甚至数千个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患者之子女约有一半机会有此遗传。
大部分的大肠直肠息肉是没有症状的,偶尔会有腹痛、腹泻、便血或便秘等非特异性的症状,只有经大肠钡剂灌肠摄影、大肠镜检查或大肠虚拟内视镜立体电脑断层扫瞄检查才能发现。
大肠钡剂灌肠摄影及大肠虚拟内视镜立体电脑断层扫瞄检查可以诊断较大的息肉,但太小的息肉常会看不出来,且会受没清理干净的粪便影响判读。大肠钡剂灌肠摄 影检查操作者的技术与判读、诊断者的经验等,都是正确诊断的关键。对乙状结肠很长的人,大肠易重叠,诊断上会有困难。
至于大肠内视镜检查,是利用最新型的大肠电子内视镜检查,具彩色画面、高分辨率、视野角度大,甚至可染色及放大观察直径0.5公分以下的微小病变。不但具有高诊断价值,又可立即对大肠息肉、早期大肠癌作「大肠内视镜息肉切除术」,达到完全切除的治疗。
近年来无痛消化道内视镜正逐渐推广中,其优点有避免因畏惧而错失检查机会、减少检查中的疼痛及焦虑、增进追踪检查的意愿、避免因检查中的紧张、疼痛而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但须经医师评估是否适合无痛镜检。
国人饮食日益精致化,食物纤维的摄取日益减少,且包含高动物性脂肪与蛋白质的食物,罹患大肠癌人数逐年增加。由于早期大肠癌不易有自觉症状,若透 过定期检诊可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建议只要年龄大于四十岁,有家族史,最好定期接受大肠镜检查,一旦发现有血便、大便潜血检查阳性、不明原因贫血、大便习 惯改变、体重减轻、大便变细、经常腹胀、腹痛等问题,最好早日接受检查,才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目前认为大部分的大肠直肠癌,乃是自原本存在的腺瘤转变而来,少部分则来自原本平坦而无腺瘤的黏膜。这个「腺瘤到癌」的串行已经得到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等证据的支持。李先生随后规则在肠胃内科门诊追踪并定期接受全大肠镜检查,情况良好。
该文章《什么是大肠息肉?》由网友『她不爱我i』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