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摇头 巴金森氏症深部脑刺激术治疗
「你的头这样甩来甩去,我光是看,就觉得头晕。」今年63岁的陈詹丽菊,45岁就罹患「巴金森氏症」,比一般患者提早近20年,即使透过药物控制,且曾经一天服药近20颗,却仍因神经退化不断摇头晃脑,成了另类「摇头族」,严重影响社交。不过,人际关系挫折之下,她决定接受深部脑刺激手术,目前已能自由行动,重获社交新生活。
巴金森氏症病患陈詹丽菊(左一),深部脑刺激手术后,全身抖动和摇头晃脑的情况获得控制,已恢复正常的社交生活。(图片提供/台中慈济医院)
台中慈济医院神经内科医师郭启中表示,「巴金森氏症」的致病原因不明,多数非遗传性,患者会因脑内多巴胺分泌太少,造成运动功能障碍,是仅次于失智症,第二常见的神经退化疾病,发生率约占65岁以上人口的1%至2%,估计台湾巴金森氏症的病患超过3万人。
巴金森氏症病好发于50至60岁,陈詹丽菊在45岁时就发病,左脚会不自主抖动,且随着时间增长,抖动和僵硬的情况愈来愈严重,甚至左手也出现无法穿衣、扣钮扣的症状,身体经常因颤抖、不平衡而跌倒。
巴金森氏症的治疗,目前除药物之外,也可以利用深部脑刺激手术(DBS)治疗,不过手术的适用对象是病程在中重度第三期以上、使用药效变差或合并乱动症。
郭启中医师指出,患者接受药物控制将近15年,药量不断增加,平均每四小时服药一次,曾经一天服药近廿颗,虽然稍微可减缓手脚抖动的情况,但因服药次数频繁与药物副作用,造成眼睛无法睁开、说话不清楚、口干舌躁,甚至总是全身抖动,让她十分灰心。
由于患者的病程在10年前就属第三期,但因担心手术风险而迟迟不肯接受手术治疗,直到今年2月才鼓起勇气接受深部脑刺激手术治疗,由医师在其右脑视丘下核植入芯片,利用电量不同参数控制左边手脚抖动症状。手术迄今3个月,症状获得控制,生活品质提升,口服药量也大幅减少,恢复社交生活。
该文章《不再摇头 巴金森氏症深部脑刺激术治疗》由网友『催泪小丑』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