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疾病的病理介绍
深究慢性肾衰竭:理解其病理变化
对于慢性肾衰竭这种疾病,我们都有所了解。这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病程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对其心理产生巨大压力。今天,让我们深入探讨慢性肾衰竭的病理变化。
我们来看肾小球过滤理论。当肾小球受损时,剩余的肾单位因过度补偿过滤而逐渐失去功能。例如,在肾切除的动物模型中,残留的肾小球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肥大,伴随着上皮细胞空气泡的形成、足突融合以及膜区的增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肾小球基底膜的内皮和上皮细胞脱落,导致局灶性和节段性的肾小球硬化。这一过程使得肾过滤率进一步降低,肾功能持续恶化。
接下来是矫枉失衡理论。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下,体内的有毒物质逐渐积累。为了排除这些毒物,身体进行自我调整,但却引发新的失衡。例如,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尿磷排泄的减少,导致血磷升高、血钙降低。这刺激了甲状旁腺的分泌增加,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导致血钙沉积在包括肾脏在内的各个系统中,进一步降低了肾小球滤过率,加剧了肾功能的恶化。
慢性肾衰竭时,还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低、钠排放减少的情况。利钠激素的分泌增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钠减少。但利钠激素对Na+-K+-ATP酶有抑制作用,导致许多组织对钠的转运出现障碍,造成新的不平衡。
根据毒素学说,尿毒症时体内有200多种物质,其中20多种是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分为小分子、中分子和大分子三类。小分子物质如尿素、胍、胺等是临床症状的主要诱因。中分子物质如多肽、细胞和细菌的裂解产物等,可能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尿毒症脑病等一系列严重病症。慢性肾衰竭时,高磷、低钙的刺激导致甲状旁腺分泌增加,可能引起组织钙沉积、神经传导减慢、脑细胞钙含量增加等问题。甲状旁腺也是肾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和心肌细胞代谢。
在了解了慢性肾衰竭的病理变化后,我们意识到这一疾病对健康的严重威胁。如今,慢性肾衰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更应该注意生活习惯,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此保持警惕,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