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柴将军李景隆,为何会成为朱棣的第一功臣?如何评价明朝“名将
- 废柴将军李景隆,为何会成为朱棣的第一功臣
- 如何评价明朝“名将”李景隆
- 李景隆作为朱允炆最信任的大将,他是怎么成为朱棣的功臣的
- 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李景隆,他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 打开城门迎朱棣大军的李景隆,历史上他的结局如何
- 明朝时期的将军李景隆屡战屡败为何却被称为大明战神
- 李景隆最后的结局
- 被低估的“草包”将军李景隆,他的实力如何呢
废柴将军李景隆,为何会成为朱棣的第一功臣
李景隆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李文忠儿子,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一直跟随李文忠,同时,朱元璋对他非常器重。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所以他们具有血缘亲情,所以关系也非常好,同时李文忠的母亲死后,就一起来投靠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也对他爱护有加,重点培养,之后李文忠的军政生涯也在逐渐走向辉煌,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所以在李文忠的荫蔽下,李隆基也被得到了重用,还成为了明帝国权力的顶级亲近之人。
而且当时朱棣因为是靠着军事突袭逆袭上位的,政治合法性是不能禁得起推敲的,所以需要有政治身份的人来做自己的“左右手”,李景隆也是明朝曹国公和自己的表亲,所以李景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人选。李景隆也就成为了朱棣政治的一个“工具人”,用来作为起政治道具,也被用来作为招降纳叛、收买人心的工具人,朱棣利用了李景隆,同时李景隆也得到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成为了朱棣的第一功臣。
这其中肯定也有朱棣感激李景隆的原因,到更多的也是为了安抚人心。而且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时候,李景隆和朱橞开门投降,然后致使南京沦陷,同时这也是李隆基为了投靠朱棣而作出的贡献,而且也对朱棣能够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棣让李景隆位于百官之首也是暂时的,因为李景隆并没有大才,也不能长期处于这么关键、重要的位置上,所以等朱棣稳定之后,就把李景隆处理掉了,所以李景隆后来的结局也不是很好。而且李景隆被很多人弹劾,所以就导致朱棣把李景隆的爵位给削掉,并圈禁起来,直到最后的永乐末年去世。
如何评价明朝“名将”李景隆
靖难之役的点点迹象也可以看出他的练兵才能:1399年8月李景隆受命北伐,9月进驻河间,短短的半个月就完成了对北平的合围之事,可以想象他治军之严谨。更加重要的是,他的军队还缺乏粮食,这在之后燕王评价中有“士无嬴粮,马无宿藁”之说。当时,燕王前往大宁找辽王“借兵”,他抓住了破除北平的重要机会。曾一度攻破北平,最终,因为燕王世子朱高炽的巧计,利用柴火加上极端天气滴水成冰,冻成城墙而最终得以保全。单凭这个就能够看出,他的战略目光也是有的。
据史书上记载北平之战中瞿能已经攻破北平,李景隆却是因为贪恋战功,而命令瞿能退出。以至于错失良机的。这一说法还是有所疑问的:首先李景隆是统军将领,部下有破城之功,他作为首领那份功劳必然更大。如果他想要这份破城功劳,又何必制止属下呢?他制止的原因从我个人的推测来看有二点:
1. 当时围困北平的他是首领,兵力却不是他带出来了,将不识兵,很容易造成指挥不当,他担心部下贪恋战功而贸然出击,反遭埋伏。
2. 这与李景隆的用兵习惯有关,从他历次出兵的情况来看,他都是兵力数倍于敌人直接会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谨慎的人,而他很可能担心这是疑兵之计,所以才痛失良机!
战争失败并非因为李景隆“草包”
李景隆大军失败并非是因为他的本身才能导致的,实际上有更多的潜在因素:
1. 建文帝重文轻武,武夫地位低下,南方战士斗志涣散,据历史记载,建文帝登基之后,大力提高儒生的地位,各种文官官职也有极大提升,这样引发武将的不满,军队涣散,军纪混乱。
2. 靖难之役的主战场一直在北方,即使是后来朱棣奇袭南京也没有触发过大规模的战斗。很显然南卒北进,南卒不耐寒,冰雪天气作战是不能发挥出最大兵力的。况且将领士气低,打败仗也就不可避免了。
3. 建文帝改革的动荡,众所周知,改革的初期总是有所动荡的,甚至会产生各种叛乱现象。春秋之期,诸子百家改革没有不流血者。同样在建文帝时期也不例外:建文帝削藩之时,致使周王,代王、岷王或幽静或贬谪,更有甚者湘王全家被惊吓自杀。对至亲都如此难免引起社会恐慌,这也给建文帝埋下了失败的阴影
李景隆作为朱允炆最信任的大将,他是怎么成为朱棣的功臣的
虽然李景隆是朱允炆最信任的大将军,但是他却把江山直接送给了朱棣,所以成为了朱棣的功臣。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朱棣的功臣,是在一次一次的对抗之中,总是能够让对方不战而胜。慢慢的让他占领了朱允炆的江山,所以对于朱棣来说,李景隆确实是最大的功臣。
李景隆怎么成了朱棣的功臣?
之所以说李景隆是朱棣的功臣,主要是因为他一直都是朱允炆的心腹爱将。但是每次他带兵出去打仗的时候,最后总是会被打败。给他50万大军,用几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办法把城池打下来。
朱棣只用不到三万士兵,就把他50万大军给收编了。这让朱棣的军队,变得越来越强壮了。甚至后来他直接打开了金川的大门,让朱棣率兵进城。导致朱允炆最后的屏障也被攻破了,朱棣顺利坐上了皇位。
朱允炆有多信任李景隆?
朱允炆对李景隆的信任可以说是完全无条件的,就算他率领50万大军被朱棣的3万士兵打败,朱允炆也没有责怪他。每一次让他率领大军去作战,他都没有获得过胜利。
甚至在他的带领之下,让朱允炆失去了非常好的局面。导致朱允炆的王朝,慢慢的走向了灭亡。虽然说他一直都没有为朱允炆打过胜仗,还让他失去了很多国土。但是朱允炆一如既往的信任他,觉得他没有取胜是条件不充足。
李景隆最后的结局
在朱允炆自杀之后,朱棣顺利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因为在李景隆的帮助之下,朱棣才能够这么容易的做上了皇帝。李景隆能成为朱棣的功臣,主要是他一点能力都没有。虽然朱允文非常信任他,让他带兵打仗,但是他总是失败而归,让朱棣成功获得天下。
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李景隆,他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熟悉明史的朋友相信都不会陌生李景隆,在他的领导之下,占据着绝对优势的中央集团军输给了偏居一隅的燕军,以至于朱棣带着区区数万兵马也能够靖难成功,因此不少网友都戏称李景隆为靖难之役第一功臣,凭李景隆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他是万死有余的,那么他最终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
对于一个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的将军来说,李景隆的结局还是比较好的。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拥有着绝对的优势,天时地利都在他的手中,但是他却屡战屡败,数次战败也让建文帝失去了对他的信心,于是他被剥夺职权召回朝中。后来朱棣兵临南京城下,贪生怕死的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致使南京城失手,他的行为受到了朱棣的赞赏,朱棣继位之后也给了李景隆非常优厚的待遇,甚至封他为太子太师,位列群臣之首,但是这种卖主求荣得来的职位终究不能长久,不久之后李景隆受到连番弹劾被朱棣削职圈禁直到去世。
从李景隆所做的事情来看他是万死难辞其咎,朱元璋手下无往不前的大明军队在他的手下毫无建树,朱允文本可以将他处死,但是因为仁慈的原因他并没有那么做。对于如此厚待他的朱允文,李景隆非但没有任何感激,反而在朱棣兵临城下之时开城投降,凭他这种行为朱棣也能够将其一杀了之,但是朱棣并没有这么做,即便后来李景隆受到万人弹劾,朱棣也没有杀他只是将其圈禁。对于一个劣迹斑斑的战将来说,李景隆没有被处死已是最好的结局。
话说到这儿其实也不得不感叹朱允文的宽容以及识人不明,对于这样的将军没有不杀的理由,朱棣靖难能够成功也和朱允文的宽容离不开关系,或许这就是命吧!为了宽容失去了整个帝国。
打开城门迎朱棣大军的李景隆,历史上他的结局如何
作为朱元璋晚年最受信赖的二代勋贵,贵为曹国公的李景隆非但没有履行好辅助建文帝朱允炆的责任,反而在反贼朱棣攻打京师之时打开城门迎接叛军入城。这样一个人,他的最终下场又是如何呢?
一、叛徒李景隆李景隆,小名九江,是大明开国功臣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儿子。根据史书描述,李景隆是个又高又帅、温文尔雅、气质出众而又品学兼优的完美贵公子,但也有人曾经评论,李景隆就是一个镶了金边的绣花枕头,里面装的全是稻草。而被人称为金光灿灿草包的李景隆,居然晃晕了太祖朱元璋和惠帝朱允炆,他们拿他当镇国之宝,到了后来才发现他居然是给主家挖坟的铁锹。
当时朱棣率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朱允炆阵营不仅没能阻止叛军,还出了两个大叛徒,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叛军入城,于是南京城破。
二、郁郁而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景隆在整个“靖难之役”中,算得上是“居功甚伟”,没有他开城门,恐怕朱棣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进入南京。在立下了如此大功劳的情况下,朱棣即位后自然要赏赐此等功臣,李景隆因为献城有功,被授诸多职位,可以说算是当时的群臣之首。
不过自古以来叛徒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李景隆也是如此。当时坐上如此高位置的他自然是不被群臣承认,有的心里肯定对他相当不屑。而李景隆好日子没过多久,周王朱橚揭发李景隆在建文年间受赂,与此同时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谋为不轨。刚开始朱棣对此并不相信,但随着弹劾他的人越来越多,三人成虎之下朱棣遂下令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将他与其弟以及妻子数十人软禁起来,并抄没家产,后李景隆郁郁而终。
明朝时期的将军李景隆屡战屡败为何却被称为大明战神
大家都说李景隆为大明第一战神,其实是欺负没学过历史的人,这是一种戏谑的说法,如果李景隆这种屡战屡败、比赵括纸上谈兵还自大无知的人能成为第一战神,徐达、常遇春这些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的战将该置于何地?李景隆虽然不学无术,掌兵而不会带兵,是将军却不会打仗,但他的确是将门之子,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李文忠。李文忠在明初战将当中战绩可以排到第3名,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李文忠的母亲是朱元璋的姐姐,他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他的儿子李景隆就是朱元璋的外甥孙。李景隆才能平庸却能身居高位跟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李文忠跟着舅舅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战,勇猛非凡,立功无数,被封为曹国公。李文忠死后,他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朱元璋死后,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即位,也就是后来消失不见了的建文帝。建文帝非常器重眼高手低的李景隆。这可真是瞎了眼了,李景隆的无能明眼人都知道,他被人们私底下称之为白面书生,只会吃闲饭。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元老级战将基本上被老朱清理光了,能战的武将丧失殆尽,建文帝无奈启用已经高龄的耿秉文。耿秉文出师不利,一战战败之后,便被建文帝拿下,启用李景隆对付朱棣。
当李景隆率领50万精锐直捣黄龙到达北平的时候,朱棣对其视而不见,干脆留下自己的次子朱高炽驻守北京,自己跑到宁王那里去借兵去了,这种不屑是对李景隆的最大侮辱。李景隆也不负朱棣厚望,北平久攻不下,还被敌人夜袭。好在手下有能人瞿能给他出主意,要攻击北平最脆弱的张掖门,李景隆却怀疑瞿能要与他争功,居然停止了攻击,导致功败垂成,到手的鸭子飞了,不愧是第一战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之后李景隆的50万大军又被朱棣的十万人马困在河北猛踩,李景隆一见形势不妙,自己脚底抹油先跑了,直接给朱棣南下让了路。当朱棣杀到南京城外的时候,李景隆真当孙子,居然乖乖打开了都城城门,欢迎朱棣的到来。他帮助朱棣完成了靖难之役的临门一脚,直接戏耍了重用提拔自己的建文帝。朱棣当政之后,还是非常重用李景隆的,但李景隆名声实在太臭了,遭到众大臣的弹劾。朱棣只能服从民意将李景隆软禁起来,第一战将最后在孤独病痛中死去。看来并不是并不都是虎父无犬子,李文忠要知道李景隆后来的辉煌战绩直接会被气死。
李景隆最后的结局
李景隆最后的结局
李景隆因为有较为显赫的家世加持,使得李景隆能够很快被建文帝朱允炆所重用,从而成为攻打燕王朱棣大军的主帅。不过李景隆最终还是辜负了建文帝朱允炆对他的信任,李景隆在保卫都城南京兵败之后,没有选择誓死不降,反而选择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进入都城之中。
因为父亲李文忠的原因,使得作为儿子的李景隆,在李文忠去世后,深受明太祖朱元璋的重用,不仅承袭了曹国公的爵位,还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太子太傅,一直持续了十年,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所以,李景隆除了与朱允炆是君臣关系以外,另外还有一层亲戚的关系。
朱棣登基以后,每当有军国大事商议的时候,明成祖朱棣总是让李景隆排在首位,这让其他有功的大臣,为此感到十分的气愤和不公平。不过好景不长,李景隆因为与弟弟密谋叛变的事情被人告发,李景隆不光是被明成祖朱棣夺去曹国公的爵位,之后朱棣更是将李景隆和他的弟弟的,加上所有家人,一起软禁,同时抄没了他们的家产。直到明成祖朱棣统治末期,才去世。
被低估的“草包”将军李景隆,他的实力如何呢
李景隆是一个被低估的草包将军,但是他的实力还是比较强的,他在军事方面有很高的才能,但是就因为战争失败,所以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草包。要知道战争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因为有很多潜在因素存在。
不管一个人有多高的才能,他其实都需要有一个伯乐来发现,如果说这个伯乐没有出现的话,他的才能很可能就会因此而埋没。李景隆他其实就是一个被低估的草包,如果说有一个空间让他发挥的话,他应该会做得很好。李景隆的实力还是非常不错的,他非常喜欢读兵书,而且举止非常优雅,他受到了太祖的赏识。这个人手里面掌握着实质性的军事权,所以他在军事才能方面是不需要被人质疑的。这个人用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对北平的合围之势,从这里大家也能够看出来他治军到底有多么严谨。
而且这个人的战略目光还是非常长远的,当时在进驻河间的时候,他们军队缺乏粮食,但是他抓住了破除北平的重要机会,利用柴火加上极端天气滴水成冰,也保全了自己,保全了整个军队。北平之战当中,李景隆失败了,但有人说他是因为贪恋战功,所以才错失良机的,但是这种说法也存在着一些疑点。失眠网小编也去调查了一下,发现战争失败并不是因为李景隆真的是草包,而是因为里面存在着很多的潜在因素。
李景隆以前一直都被太祖赏识,他也是一个很出名的战将,但就是因为一次战争的失败被大家说为草包将军。他其实就是一个被低估的将军,而不是一个真正的草包,大家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抹灭他以前所有的成功,这种做法对他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