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胆取石手术可靠吗

生活常识 2024-12-17 12:440生活常识www.shimianzheng.cn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胆囊结石在我国的患病率不断攀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达到惊人的10%以上。胆囊结石不仅会引起腹胀、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还会诱发胆绞痛、胆管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与胆管肿瘤密切相关。对于胆囊结石的治疗,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核心话题是保胆取石手术是否可靠。这一手术方法自问世以来就饱受争议。关于其治疗理念,有人质疑它是否符合人类应对疾病的一般原则。尽管我们在胆石成因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胆囊结石形成的真实环节和具体过程仍然是个谜。不同形态的结石是否具有相同的成石条件?遗传、脂肪代谢、免疫功能等因素究竟对结石形成有何影响?这些问题都尚未得到明确的解答。我曾处理过的一个特殊病例,胆囊中包含了三种不同色泽、形状和大小的结石,这足以说明胆石成因的复杂性。

尽管大量临床病理检验结果反复证实,含有结石的胆囊都存在胆囊壁炎症及黏膜上皮不同程度增生等改变,但关于保胆取石手术是否能够有效治疗这一疾病,仍然存在着许多未知。胆囊炎与胆囊结石的关系尚未明确,而两者往往同时存在。胆囊炎会导致胆囊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但这些改变是否会因为单纯取出结石而终止或逆转,我们仍然不得而知。胆囊的慢性炎症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包括黏膜上皮的癌变等。

部分文章宣称保胆取石后胆囊壁增厚明显好转,但这可能只是急性炎症的消退,并不能证明慢性炎症及其后续进展过程已经根本逆转。至于“保留胆囊的正常功能”这一保胆取石的基石,目前关于胆囊功能的检测和评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我们如何评判已有明显炎症改变的胆囊的功能?对于那些包含大结石或众多小结石的胆囊,我们如何认定其“正常功能”?又如何评判其功能的恢复情况?对于接受保胆取石治疗的患者,我们做过多少例、多长时间的胆囊功能监测呢?

针对胆囊炎胆囊结石这一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手段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胆囊切除术是经过百余年实践检验、有确切良好疗效的确定性手段。反观保胆取石手术,其并未改变形成胆囊结石的环境因素,复发风险较大,而且可能为将来出现更严重的临床问题埋下隐患。我们需要审慎对待保胆取石手术的选择和应用范围。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关于这一手术效果的客观报道和数据支持。关于技术细节、潜在风险与循证医学方面的质疑

针对保胆取石技术,虽然其历史上有过尝试,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而被淘汰。现今的“新式微创保胆”虽有所改进,但在技术细节上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切开胆囊壁取石,无论是老式还是新式,都不可避免地会对胆囊结构造成机械性损伤,可能导致炎症反应、疤痕愈合等问题。关于网篮取石是否会对胆囊黏膜造成损伤,胆囊切开缝合处是否有渗液或渗血,以及这些渗出物是否会成为新的结石核心等问题,目前尚未得到客观解答。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新式微创保胆”取石并非绝对安全,可能增加胆囊结石的成石环节和胆囊炎症变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关于潜在风险,保胆取石存在结石复发的问题。尽管有数据表明结石的10年复发率仅为2%~7%,但关于复发结石的应对措施以及复发风险与胆囊癌变风险的关系却鲜有提及。众所周知,胆囊炎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密切相关,而缺乏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是医患双方面临的现实问题。尽管保胆取石治疗的结石复发者客观存在日后合并胆囊癌变的风险,但更大的风险在于患者和家人在接受治疗后可能对胆囊可能癌变的警惕性降低。保胆实践者是否认真分析了该方法的缺陷和风险也值得关注。

在循证医学方面,保胆取石的治疗方法和效果缺乏充分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和结论。一些文献中的结论性论述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引用外科大师的观点也不能代替严谨的科学研究。循证医学是评判临床诊疗方法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途径,保胆取石的相关研究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支持。

关于胆囊结石治疗的探索与思考

胆囊结石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议话题。从Langenbuch教授的胆囊切除温床学说至今,这一治疗方法似乎已成百年不变的金科玉律。但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人体器官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种一成不变的治疗方式开始受到质疑。

胆囊,这个曾经被一些外科医生视为可有可无的器官,其实担负着重要的生理使命。裘法祖院士曾强调:“重视胆囊的功能、发挥胆囊的作用、保护胆囊的存在。”这体现了现代医疗理念中对器官功能保护的高度重视。

近几十年的临床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会对患者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消化功能角度看,胆囊具有调节胆汁浓度的作用。失去它,患者可能在摄入高脂食物后出现消化不良、脂肪泻等症状。胆汁持续流入十二指肠,增加了反流性胃炎及食管炎的风险。

不仅如此,胆囊还有调节胆管内压力平衡的作用。胆囊切除后,胆管代偿性扩张可能导致胆管开口相对狭窄,增加涡流形成,这也是胆石形成的一种学说。更令人担忧的是,临床实践显示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有所增高。

对于那些功能正常的胆囊,切除后的影响更是深远。肠肝循环和脂代谢的失衡、次级胆汁酸的形成等都可能增加结肠癌变的风险。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与胆囊切除导致的胆管压力增高及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医源性损伤也仍是现实问题。

正是基于对胆囊功能的重新认识,人们开始挑战传统的胆囊切除治疗方法。保胆取石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兴起,尝试在去除结石的同时保留胆囊功能。尽管早期如Bobb教授的被迫保胆取石术存在“盲区”,使结石残留率增高,但新的技术和方法正在不断尝试和改进。

关于保胆取石的应用,目前可能仍限于较小范围的研究性试验治疗。在取得合适的循证医学证据后,我们才能全面评价并作出结论。毕竟,对一种治疗措施的客观评价需要时间和实践的反复检验。误导公众的担忧已经超越了医疗活动本身的范畴。我们必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对待这一医疗原则的问题。

(三) 探寻微创保胆取石新境界

(四)体外冲击波碎石体验

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在适当应用下,可避免大的痛苦和严重并发症。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血尿和皮下淤血斑,但一般不会对肺、肝、胃肠造成明显损害。胆绞痛、黄疸、胆管炎等可能在结石排出的过程中发生。少数患者可能遭遇急性炎或结石碎块嵌顿,需要手术处理。但关键在于,胆囊结石的复发率极高,停止溶石治疗后,复发率甚至可达50%或更高。由于费用昂贵、疗程长、复发率高,这种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减少。

(五)微创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崛起

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创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成为先进的保胆技术。在纤维胆道镜的直视下,医生能够精准取出胆囊内的结石,实现保胆的同时确保结石取净率高、创伤小、恢复快,有效降低了胆结石的复发率。

(六)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的新篇章

这项保胆取石技术结合了腹腔镜和胆道镜的双重优势。它避免了传统小切口,实现了微创手术,同时保证了结石的彻底清除。但手术难度相对较高,需要医生的精湛技术。

保胆取石的误区与隐患

保胆取石手术虽然暂时消除了胆囊结石的并发症,但背后隐藏着诸多误区和危害。它忽视了胆囊结石的成因,不符合现代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保胆取石只是取出了结石,却留下了病灶胆囊。就像刮骨疗伤关羽的事迹提醒我们:在医学领域,病灶清除仍是治疗原则。保胆取石过度强调了保留胆囊的功能,却忽略了结石复发的风险。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既有病理损害,也有生理功能的不全。长期观察显示,保留的胆囊仍然是结石复发的温床。保胆取石手术夸大了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风险,忽略了外科医生经验的重要性。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能大大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胆取石还过滤了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可能性,忽略了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紧密联系。在面对保胆取石手术时,我们需要谨慎权衡利弊。在胆囊癌和胆石症的研究中,数据令人深思。高达70%-90%的胆囊癌患者伴有胆石症,这揭示了胆石症可能是胆囊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上海的一项深入研究中,研究者比较了368名胆囊癌患者和959名健康者的数据,发现那些存在症状性胆囊疾病(如胆石症或自我报告的胆囊炎)的人群,患胆囊癌的几率是其他人群的34倍。这一发现进一步强调了胆石症与胆囊癌之间的紧密联系。

胆石的尺寸和持续时间也对胆囊癌的风险产生影响。拥有直径大于3cm的胆石的患者,其胆囊癌的风险是胆石直径小于1cm的患者的10倍。胆石症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特别是病程超过40年的患者,其胆囊癌的风险更高。这些数据揭示了胆石症的严重性和胆囊癌风险的相关性。

对于保胆取石手术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虽然它在胆囊结石病的早期治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至今仍面临着再手术的隐患。由于保胆取石术后可能会存在症状和结石复发的问题,因此再次手术的风险加大。保胆取石的理念是取净结石,同时维护人体的平衡和生理功能。这种手术方式的复发率高,已经遭到淘汰。当前,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方法,尽管不符合生理标准,但它已经被公认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尽管如此,保胆取石手术在特定情况下仍然被采用,因为它仍然是目前探索更好治疗方式的一部分。至于保胆取石手术是否成熟,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任何手术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适用。对于每一位患者来说,都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后做出最适合的决定。在探索更好治疗方式的过程中,医学界仍在不断努力研究新的治疗技术和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风险。而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等先进术式的研究和实践仍在进行中,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风险。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