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嵌入另一段肠管腔内的状况,这种状况阻碍了肠内容物的正常通行。关于肠套叠的源头和发病机制,虽然尚未完全清楚,但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发现了一些与其密切相关的因素。
谈到病因,肠套叠似乎与下列因素息息相关:
1. 饮食变迁:在婴儿期,随着辅食的添加和乳量的增加,肠道可能无法立刻适应这种转变,导致肠功能的紊乱,从而可能触发肠套叠。
2. 病毒侵袭:肠道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可能导致肠蠕动的节奏失常,为肠套叠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3. 肠道新生异物:诸如肠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以及癌肿等,这些新生物可能会干扰肠蠕动的节奏,成为诱发肠套叠的关键因素。
4. 肠道痉挛及自主神经紊乱:各种刺激,如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或寄生虫毒素等,可能导致肠道痉挛,使肠蠕动功能紊乱或逆向蠕动,从而引发肠套叠。
5. 手术与创伤:某些手术操作及外伤,如胃大部切除术、胃空肠吻合及胃肠吻合术后,可能引发空肠胃套叠等。
至于发病机制,肠套叠的成因较为复杂。婴幼儿的回盲部游离性较大,回盲瓣过于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这些生理特点加上该部位的淋巴组织丰富,容易受到炎症和食物的刺激,引发充血、水肿、肥厚等变化。在这些状况下,肠蠕动可能推动回盲瓣前行,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肠道功能的不完善也是肠套叠的重要因素。在胃肠功能尚未健全的时候,若过早添加辅食或卫生习惯不良,容易引发肠道感染,从而导致肠套叠的发生。
肠套叠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一旦发生,可能导致完全或不完全的肠梗阻。最糟糕的情况下,嵌入的肠管可能会发生缺血性坏死,进一步引发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对于肠套叠的预防和早期识别至关重要。若出现疑虑或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以确保得到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