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常见的呼吸道急救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昼夜温差逐渐加大,人们的免疫力面临挑战,细菌入侵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呼吸道疾病开始盛行。面对这一健康威胁,我们有必要了解呼吸道疾病的急救知识。
在秋冬季节,儿科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已经来临。特别是对于0至3岁的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由于身体抵抗力较低,发病率偏高。刚入幼儿园的孩子也面临疾病高发的风险,这可能与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幼儿园中的交叉感染有关。家长们过度呵护的“温室宝宝”,一旦进入集体生活就容易感冒,导致呼吸道反复感染。预防呼吸道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预防呢?家长应适度保护孩子,避免过度呵护。让孩子养成多喝水、主动喝白开水的习惯,坚持户外活动,以适应冷空气的变化。对于已经出现普通感冒的症状的孩子,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一般的普通上感症状如流鼻涕、打喷嚏、低热等都有7至10天的自然病程。合理服药可以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时期,但过度用药并不被建议。
除了预防,我们还需要了解秋冬季节常见的呼吸道急救知识。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日常表现,一旦出现神志淡漠、嗜睡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观察患者的眼睛也可能是一个判断呼吸衰竭的方法。如果患者的结膜充血水肿,眼睛经常泪蒙蒙、水汪汪的,可能提示着ii型呼吸衰竭。
咯血是另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急救症状。对于咯血,患者一定要保持镇静,努力咳出每一口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要注意避免用力过猛,饮食宜偏凉。
急救常识:认识气胸
气胸,通俗地说,就是肺部破裂,使得气体流入胸腔,压缩部分肺组织,导致身体出现不适。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体型高瘦的人群,或者患有肺气肿、肺大泡等疾病的患者中。当你进行剧烈运动、搬运重物、情绪激动后,突然出现单侧胸痛、胸闷等症状,很可能就是气胸找上了你。
一旦有这些症状,应立即停止当前活动,安静休息片刻,然后迅速前往附近的医院就医。通过简单的胸片X光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对于少量的气胸,医生可能会选择观察而不进行特殊治疗。但对于大量的气胸,则需要通过胸腔插管进行引流,严重时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秋季养生:四防指南
一防燥:秋季干燥,容易导致水分流失,影响肺部功能。为预防秋燥,应多吃芝麻、蜂蜜等柔润食物以及葡萄、香蕉、梨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保持早睡早起,多补充水分,确保人体津液充足。
二防湿:秋季不仅干燥,也会有湿气侵袭,造成水肿、腹泻等疾病。为防湿,应多吃莲子、薏苡仁、冬瓜等祛湿化滞的食物。
三防风:秋季温差大,气候多变,容易受贼风侵袭致病。要注意适当穿衣、盖被,不要随意减衣,适当秋冻,增强人体抵抗力。
四防郁:秋季要预防抑郁等消极心理,保持生活规律,早睡早起,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增强免疫力,多做运动,提高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
警惕这四种“假感冒”
一、流感:普通感冒起病较急,早期症状包括咽部不适、打喷嚏、鼻塞、流涕等。而流感则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虚弱无力等,部分伴有胃肠道症状。主要由流感病毒引起,需采取对症治疗、抗病毒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二、过敏性鼻炎:70%以上的患者长期将过敏性鼻炎误当成感冒来治疗。过敏性鼻炎表现为鼻痒、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眼痒等症状。判断感冒和过敏性鼻炎的区别在于鼻痒、打喷嚏、流清鼻涕和全身症状的不同。
对于半岁以下的婴儿,正常的呼吸频率应该是每分钟30至40次。若观察到呼吸频率超过这个范围,特别是达到每分钟50次,父母应立即带孩子去看医生。而对于一岁左右的孩子,正常的呼吸频率大约在每分钟30次左右。一旦观察到呼吸频率加快,父母应警惕孩子可能患上肺炎的风险。
小儿肺炎并非突然而来,它的症状可能从感冒开始逐渐显现。有些孩子在感冒两三天后可能发展为肺炎,而有些孩子可能只需要一天的时间。父母和医生都需要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在感冒后数天甚至数周都未能康复,这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症状。此病症在初期可能类似于感冒或腹泻,但随后会出现胸闷、心悸、气急等症状。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衰甚至猝死。如果在感冒早期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心电图和生化检查。
对于老年人来说,秋季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时期。在秋季,老年人应遵循运动调养的原则,如散步、慢跑、打拳等锻炼方式。秋季也是登山的黄金季节,老年人可以借此机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焕发青春活力。老年人还可以通过寻找新的生活乐趣来舒展心灵,如练书法、学绘画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享受闲适,还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推迟大脑的衰退。
在饮食方面,老年人应遵循“养收”的原则,以润燥益气为中心。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多吃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等食物。老年人还应重视人际关系和心理交流,保持神态安宁,收神敛气。只有内心宁静,才能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通过遵循这些养生原则,老年人可以更好地度过秋季,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