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这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常常被人们忽视,以为它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长期便血可能会导致贫血,进而引发一系列全身性疾病,这一想法的重要性却被人们忽视。一旦出现便血症状,必须尽快就医,查明原因。
炎症性疾病是引起便血的一类重要原因。其中包括各种肠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这些疾病通过饮食、水源等途径传播,引发肠道炎症,进而可能导致便血。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也是便血的常见病因。这些疾病导致肠道炎症,溃疡形成,最终引发出血。
放射性结肠、直肠炎多因盆腔恶性病变的放射治疗而引起,肠粘膜受损后出血;缺血性结肠炎则多见于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因肠粘膜缺血和溃疡引发出血;白塞病(Behcet's disease)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免疫性血管炎引起的血管闭塞可能导致肠血供应障碍和溃疡性病变;直肠或孤立性溃疡的病因不明确,但溃疡侵蚀血管同样会引发出血。近年来发现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之后可引起结肠应激性溃疡,导致便血。
便血的量和颜色通常与病变的大小、部位和出血速度密切相关。大多数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炎症和溃疡可引起粘液脓性血便;严重溃疡性结肠炎和血吸虫性肉芽肿可导致血便;阿米巴痢疾常引起果酱色或暗红色血便。
医生在诊断患者时必须全面考虑,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并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确定病因。因为不同的病因导致的便血,其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了解这些病因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也对于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出现便血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