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掉眼睛底片 视网膜剥离恐失明
【视网膜剥离】
症状:单眼有固定性视野缺损角。视网膜的功能如同相机的底片,负责将看到的影像忠实呈现,一旦出现视网膜剥离,视网膜的功能将完全丧失,若已发现有视网膜裂孔,建议接受雷射治疗,以预防视网膜剥离的发生。
视网膜可分为视网膜感觉内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外层,内外两层原本紧密结合的结构,一旦分离即为视网膜剥离。
书田诊所眼科主任医师廖士杰表示,视网膜剥离的原因可分为裂孔性、牵扯性、浆液性三大类,但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剥离,都会出现单眼有固定性视野缺损角的表现。
视网膜剥离的检查方式有四种,包括间接眼底镜检查、眼部超音波检查、萤光血管摄影、视网膜光学断层扫描。
从间接眼底镜检查中,医师可以看到病灶,但因患者无法看到影像,讨论上较为困难;萤光血管检查则是在血管中打入萤光剂后再摄影,医师与病人可以根据摄影的成像加以讨论;视网膜光学断层扫描则可进行切片,了解剥离或水肿的部位处于眼球的哪一层;至于眼部超音波检查,可以确定是网膜剥离的范围及高度,另外也可以看到眼球内玻璃体的变化。
视网膜剥离的治疗方式依不同病症而异。廖士杰指出,视网膜剥离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大致上可分为巩膜扣压术以及玻璃体切除术两大类,手术时会再配合显微器械、内视镜、光纤、雷射、电烧、超音波、冷冻治疗仪、惰性气体、生物兼容性硅油或重油等设备,在科技的辅助下可大幅提高手术成功率。
视网膜剥离是眼科的重症之一,高度近视、眼球外伤、糖尿病以及接受过眼内手术等高危险群或有视网膜剥离家族史者,最好定期接受检查。
如果已发现视网膜周边退化,甚至有视网膜裂孔时,应接受雷射治疗,以免发生视网膜剥离,且每3?6个月接受眼科定期检查,一旦发现视网膜剥离,可及早接受治疗,以提高疗效。
若讳疾忌医,出现玻璃体与视网间的纤维化反应,不但会增加手术的困难度,术后视力恢复也会大打折扣。
【青光眼】
症状:急性青光眼因发病快速,眼压在短期内急遽上升,患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且眼睛胀痛、视力减退、充血、流泪,看路灯时还会出现虹晕。慢性青光眼初期无特别症状。
青光眼可能伤及视神经,若不接受治疗甚至会造成失明,早期发现,以免视神经遭到损伤是治疗的首要原则。青光眼依据发病的快慢,可分为慢性青光眼及急性青光眼两大类。要特别注意的是若为慢性青光眼,初期并没有特别症状,但却会逐渐侵蚀视神经,导致视野缺损,若不加以治疗,甚至会失明。
廖士杰表示,测量眼压是青光眼的首要检查方式,且检查视神经是否有受到青光眼的影响。此外,还要进行视野检查,除了可确定诊断外,还可得知青光眼是否控制得宜,是否需要接受更积极的治疗。
青光眼的治疗包括药物、雷射和手术三大类,治疗的目标是将眼压控制在许可范围,以防止视神经遭受进一步的损害。
治疗青光眼的传统药物,有时会引起全身性的副作用,对于传统药物反应不佳,或无法忍受其副作用者,可考虑改用新的青光眼药剂。
选择性雷射小梁整型术,或虹膜雷射切开术是新型的青光眼雷射治疗,改良雷射光的波长及脉冲,不但破坏性小,且效果好。
至于手术则需依青光眼的型态选择,虹膜切开术、小梁切除的滤过手术、睫状体冷冻治疗等都是评估的方式。
廖士杰指出,早期发现青光眼可预防视神经遭到伤害,建议40岁以上每年测量一次眼压,有高度近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青光眼家族史者,更应每半年测量一次。
若已知有青光眼者要定期测量眼压、接受视神经及视野检查,且维持生活规律、心情稳定,避免熬夜及情绪激动,饮水要分量分次。从事一些轻柔的运动,有助降低眼压,用药务必配合医师指示,切勿自行调整。
更精彩内容,请见【常春月刊361期】
该文章《抽掉眼睛底片 视网膜剥离恐失明》由网友『智慧少年』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